淩晨5時的安陽公交維修車間內,微風裹挾著機油味撲面而來。一米多深的地溝裏,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河南省安陽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安陽公交)修理公司副經理何坤來回走動巡檢,電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公交車底盤錯綜複雜的管線。他擰緊最後一顆螺栓,工裝袖口早已被汗水浸濕。“車輛檢修工作,必須趕在早班車發車前完成。”話音未落,扳手金屬的反光已與遠處漸亮的晨光交織成片……
目前,全國每天有1億人次乘坐公交車穿梭街巷,城市交通的韌性活力背後是無數交通人的辛勤付出。“作為公交行業維修一線的一名普通工匠,我深感責任重大,因為每一輛運作的公交車,都關係著市民的出行安全,更承載著城市交通體系的順暢運轉,維修工作必須精益求精、慎之又慎。”何坤説。
近25年,由一名技校畢業生成長為“安陽大工匠”,何坤用扳手丈量出“零故障”的安全里程,以創新實踐推動公交綠色轉型。他累計修復故障車輛1.2萬輛次,研發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成果,培養40余名高技能人才,在逼窄車底書寫了新時代交通人的匠心底色。
地溝裏“磨”出的技術能手
2000年12月,20歲的何坤從技校畢業後初入維修車間,從此就與“精準”較上了勁。他穿著淺藍色工裝,上衣的右口袋鼓鼓囊囊,塞著幾把常用的扳手和螺絲刀,走起路來叮噹作響。他的褲子膝蓋處磨得發亮,那是常年跪在水泥地上檢修底盤留下的印記。
從業20余載,何坤見證公共交通逐步向新向綠髮展。面對公交車輛從燃油車到天然氣車、新能源車的迭代更新,他紮根車間、研讀專業書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深度融合,持續創新突破公交車輛維修技術。
2003年,安陽市啟動300余輛壓縮天然氣公交車改造工程。作為當時國內公交行業的新興技術,改造工作面臨諸多技術空白。何坤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查閱海量資料,反覆開展模擬實驗。他結合設備安裝經驗,提出優化管路佈局、改進供氣系統等關鍵方案,成功攻克改裝難題。當最後一輛改造車輛成功啟動,團隊歡呼雀躍——該項目累計為安陽公交節約燃料成本150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余噸。
小發明撬動大效益
20多年來,何坤帶領團隊變廢為寶,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成果從車間走向實際應用,以“小發明”撬動“大效益”。
車輛減震氣囊維修成本高、週期長是制約公交高效運營的瓶頸。2017年,何坤帶領攻關小組,歷時3個月反覆調試,成功自製減震氣囊成型器。該設備投入使用後,單次維修成本從2400元降至400元,每年為安陽公交節省維修費用超100萬元。
輪胎修補效率低下?何坤再展巧思,&&革新傳統客車輪胎氣動擴胎機。改進後的設備使補胎操作更安全便捷,單個輪胎修補時間節約半小時,每年可降低維修成本約10萬元。他自主研發的“剎車鉗拆卸工具”“冷卻液止流器”兩項創新,入選2024年全國職工“五小”創新成果庫,成為行業標桿。
技術突破的背後是風雨無阻的擔當。2023年寒冬深夜,一輛載滿乘客的公交車突發動力電池故障,拋錨在風雪中。何坤頂風冒雪疾馳現場,憑藉對新能源系統的深刻理解,40分鐘精準排險,讓受困乘客踏上溫暖歸途。從業至今,他累計處理各類突發故障1300余次,次次化險為夷。“車修踏實了,乘客平安到家,司機安心上路,再累也值。”何坤説。
技術傳承跨越圍墻
2021年,“何坤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作為領銜人,何坤深諳“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構建起“理論培訓+實操演練+課題攻關”三維培養體系。他累計培養高級工40人、技師5人,其中多人在省市級技能競賽中摘金奪銀,成長為公交維修的骨幹力量。
他將車間搬到課堂,定期走進安陽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將真實的維修案例轉化為生動教材,累計開展公益講座22場,培訓學子逾千人次。2023年,在安陽市總工會組織的“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中,他帶隊深入林州等縣市公交企業,現場攻克技術難題6項,通過車輛技術升級改造,為當地企業節約資金65萬元。
為破解新能源公交維修經驗稀缺的行業困境,何坤系統梳理10年實踐心得,參與編寫行業教材《純電動公交客車從業人員必讀》、“故障診斷七步法”“電池維護五要點”等標準化流程,被列為全省公交行業培訓範本。他還通過線上平臺無私分享維修案例120余個,惠及全省3000余名維修同行,讓個體經驗變為行業共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