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推進方案》的通知

文號:交辦安監〔2018〕147號

文號

交辦安監〔2018〕147號

索引號

000019713O10/2018-01473

公開日期

2018年11月23日

主題詞

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品質;

機構分類

安全與品質監督管理司

主題分類

其他

行業分類

其他

公文類型

部辦公廳文件

北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四川、陜西省(市)交通運輸廳(委),長江航務管理局:

    經交通運輸部同意,現將《“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推進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201811月15日    

  (此件公開發佈)

   

  “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推進方案

  為引領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提高工程耐久性和使用壽命,建立實踐性、操作性強的技術研究機制,引導科研成果落地見效,實現“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目標,特製定本方案。

  一、充分認識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重大工程要高品質建設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品質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發〔201724號)明確要求,要確保重大工程建設品質,建設百年工程。目前,有不少發達國家先後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工程長壽命耐久性研究和推進實施,美國開展了橋梁長期性能計劃,歐洲開展了長壽橋項目,南韓提出超級橋200項目,將主要結構構件的工作壽命預設為200年,美國和日本分別開展了“永久性瀝青路面”和“長期使用路面”研究工作等。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在建設技術、裝備、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工程品質安全方面已經具備了再上新臺階的現實需要和堅實基礎。

  按照推進建設交通強國的要求,在基礎設施建設品質安全領域,要繼續深入開展“品質工程”攻關,補齊短板,夯實基礎,推動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要以問題為導向,從建立研討機制入手,啟動“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以推動我國基礎設施耐久性安全性整體提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高品質發展,以交通強國、品質強國建設為統領,以品質工程建設為基礎,大力提升公路水運基礎設施使用壽命和耐久性,研究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充分發揮基礎設施最大經濟效益,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為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1.理論實踐結合。樹立百年工程理念,以提升工程耐久性為目標,有針對性地研究工程建設發展理論和技術方法,指導建設實踐,及時總結提煉成功經驗,推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具有實踐性的技術創新成果,並大力推動成果轉化。

  2.成本效益平衡。將工程全壽命週期理念融入工程管理、設計與建設當中,科學把握品質安全與成本的關係,既要提升設計施工品質保障年限的耐久性,也要避免不切實際的高成本、高投入,實現成本與品質安全的目標最優。

  3.對標對表國際。緊盯國際先進技術標準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系統進行梳理評估,及時吸收轉化為國內標準,建立完善“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的建設標準體系。

  4.立足成果落地。研究提出科研成果轉化和加快先進技術、裝備實踐應用的技術政策和推進機制,引導工程建設項目積極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和標準。

  (三)工作目標。

  以材料、設計、工藝工法、裝備、監測、養管以及資訊技術為研究方向,集中開展專題研討和學術交流,推進實驗室和實體工程驗證,逐步形成一整套適用於工程建設耐久性的技術和標準,為建設品質耐久,安全可靠,經濟環保,傳承百年的高品質交通基礎設施持續提供技術支撐。

  三、研究內容與推進機制

  分省、分專業類別,建立“行業引導、省為主體、院校支撐、專家諮詢”的“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研究推進機制。具體如下:

  (一)橋梁工程。

  推動大跨徑橋梁全壽命設計與性能退化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強橋梁結構耐久性規律分析,推動研發使用長壽命工程材料,提升大跨橋梁裝配化、自動化、智慧化施工水準,重點提升混凝土預製構件品質水準。推動形成我國中小跨徑橋梁適宜結構體系、標準化施工工法和相關技術。研究中小橋梁承載能力和耐久性的快速檢測評定技術。

  橋梁工程由江蘇省、廣東省、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二)隧道工程。

  推動隧道工程與智慧感知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開展隧道承載狀態智慧監測技術研究,加強隧道設計、施工、養護,提升隧道工程品質安全長壽命,研究無損檢測方法檢測混凝土密實性、抗滲性,總結已有的隧道工程品質安全控制技術,推動建立一套系統完善隧道工程品質安全耐久性技術體系。

  隧道工程由陜西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長安大學、陜西公路設計研究院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三)路基路面工程及高邊坡工程。

  推動永久性路基工程建設研究,總結高路堤和高邊坡穩定性技術及控制參數,山區高速公路的路基沉降控制及特殊土路基的填築與沉降控制技術。總結路面性能衰變規律,研究路面延壽技術,推廣路面施工品質快速檢測評估技術應用。開展高邊坡工程地質條件適應性評價,提升高邊坡耐久性,提升高陡、高寒等特殊條件下易滑邊坡防護能力。

  路面工程由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承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長沙理工大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路基與高邊坡工程由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四川省公路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長沙理工大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四)港口工程。

  推進高性能、長壽命建築材料和海工混凝土劣化規律的研究應用。研究加強混凝土裂縫、沉降位移過大及不均勻沉降影響耐久性的缺陷防治。研究提升複雜地質條件下樁基承載力和耐久性。開展海水條件下混凝土施工技術研究。研究高大沉箱預製、出運、安裝等成套技術。推動經濟實用的防波堤工程快速維修與加固技術研發應用。推進碼頭、防波堤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研發應用。

  港口工程由廣東省、福建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福建省港航勘察設計研究院、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五)航道工程。

  推動具有良好抗腐蝕、抗老化、低蠕變性的土工合成材料研製應用。開展深水大流速複雜環境下深水鋪排、拋石及基床整平、構件安裝等施工工藝及裝備研究。推動先進智慧建造設備和便捷監測技術研發應用。推進BIM模型與GIS在航道整治設計施工中的整合應用。

  航道工程由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承擔。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六)船閘工程。

  推進高性能材料、易更換鋼構件的研究應用。推進大體積混凝土裂縫防控、輸水廊道裂縫防控及修復、墻後帷幕止水、機械構件預埋件磨損修復等技術創新應用。促進關鍵機械構件及水工結構的無損、快速檢測、監測技術研發應用。研究提升船閘工程裝配化和智慧建造水準。

  船閘工程由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設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七)公路水運工程高品質評價指標體系。

  推動工程耐久性及工程先進性定量指標體系研究,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工程品質安全管理、設計、施工領域的研發應用,推動建立品質安全數據採集及分析平臺,不斷提升行業品質管理水準。

  公路工程高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由江西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江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華東交通大學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水運工程高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承擔,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浙江省交通運輸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提供技術支撐。

  四、保障措施

  (一)部省協同推進。將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納入交通強國建設的內容。部負責組織引導,相關省份結合工程項目具體實施。自本方案印發後,參加單位要落實職責,制定專項方案,有序推進。

  (二)建立研討會商機制。部省共建研討會商平臺,組織有關省份、技術支撐單位,確定研討攻關主題,充分發揮行業內外院士專家團隊技術指導作用,部每年組織知名院士專家開展一次集中研討會商,承擔省份可根據需要成立專家組,採用各種方式不定期開展交流研討。

  (三)建立驗證機制。承擔省份可依託重點實驗室和工程項目,開展試驗室試驗和工程驗證,及早匯集總結研究成果,形成技術諮詢報告。

   聯繫人:桂志敬  電話:010-65292788

                 郵箱:gongluchu@mot.gov.cn

 

抄送: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公路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勘察設計研究院,浙江省交通運輸科學研究院,江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福建省港航勘察設計研究院,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設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公路設計研究院,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長安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華東交通大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公路行業協會,部公路局、水運局、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