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交通廳(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5.12”汶川大地震,對公路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抗震救災工作對公路基礎設施的抗震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為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能力,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抗震意識,增強防範能力建設
(一)公路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更是抗震救災的“生命線”,其重要性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得到了進一步顯現。為此,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全面加強和提高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將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減災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認真做好,確保“生命線”的暢通和安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安全出行服務。
(二)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特別是高烈度地震多發地區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從汶川抗震救災工作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增強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災的風險意識。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以對人民生命財産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做到“有備無患”。要加大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加強基礎工作和科學研究,把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能力建設作為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要把提高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能力,作為確定工程建設方案、確保工程品質的重要內容。
二、科學評估,合理確定設防標準
(三)公路基礎設施防震抗震工作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結合原則,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通過對當地地質情況的全面調查和分析,科學評估地震災害對公路基礎設施可能造成的損壞和影響。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修復重建工程措施,使公路基礎設施在地震災害發生後,能夠迅速恢復原有的技術標準和使用功能。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四)提高公路基礎設施抗震能力關鍵是科學合理地確定抗震設防標準,公路基礎設施抗震設防標準,一般採用國家規定的抗震設防烈度區劃標準或提高1度設防。對於有重要政治、經濟、軍事等功能的較低等級的公路基礎設施,也可採用較高的抗震設防標準;對於特殊工程或地震後可能會産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公路基礎設施,應通過地震安全性評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三、加強基礎工作,科學選擇建設方案
(五)深入調查工程區域或沿線地質構造、水文、地形地貌、地震區劃、地震歷史等情況,重點路段要進行專門勘探,認真分析地震對公路基礎設施可能造成的損害,通過合理選線或採用隧道、棚洞、優化工程結構等避讓方案和措施,以提高工程自身的抗震能力。
(六)路線布設應選擇在無地震影響或地震影響小的地段,儘量繞避可能發生特大地震災害的地段。當路線必須通過地震斷裂帶時,盡可能布設在斷裂帶較窄的部位;當路線必須平行于地震斷裂帶時,應布設在斷裂的下盤上。
(七)路基斷面型式應儘量與地形相適應,控制邊坡坡率,最大限度減少路基工程對山體及自然植被的破壞。對於工程水文地質條件不良路段,其支擋設施要具有足夠的抗滑能力,並加強排水措施的設置,以降低地震次生災害對公路基礎設施造成損壞。對於軟土、液化土路基,應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路基的穩定性和構造物的整體性,以減少地震造成的地基不均勻沉陷。
(八)橋涵構造物要選用受力明確、自重輕、重心低、剛度和品質分佈均勻的結構型式。多優先選用抗震性能好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以及連續式混凝土梁橋,並採取措施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對於橋樑上部結構的設計、設置,要有切實可行的防止梁體掉落的措施。要積極採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便於修復加固的抗震元件、材料和措施。
(九)隧道位置應選擇在山坡穩定、地質條件較好地段。洞口應避免設在易發生滑坡、岩堆、泥石流等處,並控制路塹邊坡和仰坡的開挖高度以防止坍塌等震害造成洞口損壞。對於懸崖陡壁下的洞口,要設置防落石設施,如採取明洞與洞口相接等措施;對於地震斷裂帶的隧道,要儘量採用柔性或容許變形的結構,以增強其抗震能力。
四、總結經驗,加強技術研究
(十)認真總結國內外公路基礎設施抗震經驗,進一步加強公路基礎設施抗震防災基礎科學、抗震設防標準的研究力度,提高地震對公路基礎設施破壞機理的認識,不斷增強公路基礎設施的抗震性能檢測評價能力,以及高烈度地震區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恢復重建水準。
(十一)加強與地震多發國家的公路基礎設施抗震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學習先進抗震技術和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公路基礎設施抗震相關標準規範,全面提高我國公路基礎設施抗震技術水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章)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
主題詞:公路 抗震 意見
抄送:北京市路政局,上海市公路處,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部屬各有關單位。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2008年11月12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