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黨組成員在全國國際道路運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文號:2014年第70期

文號

2014年第70期

索引號

000019713O09/2014-01107

公開日期

2014年10月28日

主題詞

劉小明;道路;運輸;座談會;講話

機構分類

運輸服務司

主題分類

機構領導

行業分類

其他

公文類型

其他


劉小明黨組成員在全國國際道路運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按:2014年10月15日,交通運輸部召開了全國國際道路運輸工作座談會,現將劉小明黨組成員在會議上的講話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學習,抓好貫徹落實。


加快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
努力提升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服務水準
劉小明
(2014年10月15日)


這次會議是交通運輸部黨組研究決定召開的,也是部多年來首次召開國際道路運輸工作座談會。主要任務是,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交流工作,研討政策,凝聚共識,協同聯動,切實改進和提升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服務水準,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偉大戰略構想。
在2014年全國口岸工作座談會上,汪洋副總理出席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指出目前口岸執法體制和協調機制不健全,通關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較為突出,要加快推動健全協調機制,強化執法協作,促進口岸通行安全便利,適應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要儘快制定查驗配套設施相關建設標準,提升口岸監管能力和服務水準。汪洋副總理的重要講話,我們要傳達學習好,貫徹落實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對這次會議非常重視,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黃衛同志親自蒞臨會議並致辭。今天上午,與會的各有關省交通運輸廳、道路運輸局,以及地方口岸管理機構和運輸企業,聯繫各單位實際,就做好新形勢下的國際道路運輸工作發了言。下午,國家有關部委及部有關司局的同志,解讀了口岸管理、周邊外交及車輛出入境邊防檢查的相關政策,圍繞提高通關便利化水準、支援國際道路運輸發展講了很好的意見。對各地的好做法好經驗,請大家相互學習借鑒;對同志們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意見,會後要抓緊梳理,積極推動解決;對各相關部委提出的政策要求,各地交通運輸部門要深入研究,抓好落實。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近年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取得的成績
自1991年中國政府簽訂首個中外汽車運輸協定以來,我國國際道路運輸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進入了持續穩定發展的歷史時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客貨運量穩定增長,管理服務持續提升,部門協同更加順暢。國際道路運輸已成為我國與周邊國家發展雙邊多邊關係和增進友好往來的重要橋梁紐帶,在拓展和深化我國對外開放、推動邊貿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運輸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運輸網路拓展優化。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與毗鄰11個國家的70對邊境口岸開通了287條客貨運輸線路,其中客運線路136條、貨運線路151條,線路總長度近4萬公里,基本建成了以重點城市為中心、邊境口岸為節點、覆蓋沿邊地區並向周邊國家輻射的國際道路運輸網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累計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07條,線路數量、里程長度均居全國第一位。運輸結構日趨合理。國際道路運輸企業從無到有,規模實力不斷壯大,運輸企業已近1400戶,營運車輛超過2.8萬輛,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運輸結構趨於合理,運輸效率得到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跨境運輸領域,陸路口岸運輸與陸海聯運、“渝新歐”和“鄭新歐”鐵路運輸等多式聯運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客貨運量平穩增長。自2006年建立國際道路運輸統計制度以來,7年累計出入境車輛1322萬輛次,年均增長8%,完成客運量6177萬人、週轉量28.6億人公里,年均分別增長3%和8%;完成貨運量1.88億噸、週轉量121億噸公里,年均分別增長22%和23%。年過客量、過貨量已穩定在600萬人次和3000萬噸以上的水準。同時,國際道路運輸在暢通口岸應急通道、保障救援和應急撤僑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法規政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我國已與周邊國家簽訂了44個雙邊、多邊汽車運輸條約,奠定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基礎。200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明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的法律地位。部先後出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國際道路運輸車輛國籍識別標誌》等行業法規和標準,進一步推動國際道路運輸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各省區也結合實際,積極出臺法規政策,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式,創新支援措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規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全部進駐口岸聯檢廳履行監管職責,與“一關兩檢”實行一站式服務,保證了口岸運管機構在一線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出臺政策,對進出東興、友誼關口岸的集裝箱運輸車輛減半收取通行費,對運輸車輛給予實際燃油費50%的補助,有力促進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三)運輸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
積極拓展雙邊、多邊國際道路運輸合作,我國與15個國家開展了雙邊道路運輸合作,先後建立了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運輸分委會、中哈交通合作分委會等12個雙邊汽車運輸事務級會談機制,以及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合作等多邊汽車運輸合作機制。各沿邊省份交通運輸部門和口岸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與相關國家邊境地區建立了定期會晤、會商和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商,及時協調解決雙邊道路運輸存在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成功舉辦汽車運輸例會28次,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多個州(邊區)建立了會談機制,成為相互間重要的交流合作平臺。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發揮地緣優勢,加強與港澳在制定客貨運輸政策、優化運輸組織領域的務實合作,有利促進了CEPA相關運輸政策的落實。我部與國家口岸辦、外交部、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監總局、總參謀部等各有關部門相互支援、密切溝通,在簽證辦理、線路開通、車輛通關等環節加強合作,就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聯合調研,形成了共同發展國際道路運輸的合力。我部與質監總局通過簽署《關於加強進出口監管、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合作備忘錄》,形成了高效暢通、良性互動的協同機制,大大提高了口岸通關效率。
(四)管理隊伍正規化建設得到加強
努力爭取編制部門支援,理順管理體制,規範機構設置,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各邊境省區均設立了省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全國已有40個邊境口岸運管機構進入查驗現場,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了16個處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局,並納入公務員管理;廣西壯族自治區對友誼關、東興2個口岸機構上收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直管;吉林省在所有與俄羅斯、朝鮮相關的陸路開放口岸派駐了運管人員並進入口岸一線履行職責;遼寧省交通運輸廳積極爭取省政府支援,一次性為口岸運管機構增編35個。創新運輸組織和運營管理,大力實施國際道路運輸服務示範工程,支援建立鮮活農産品進出口綠色通道,保障口岸出入境旅客、重點物資便捷通關,提高運輸服務效率。
(五)拉動邊境地區開放開發能力明顯提升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交流合作領域的持續擴大,國際道路運輸帶動口岸邊貿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以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加大口岸公路和國際運輸站場建設力度,集中新建、改建通往邊境口岸公路2588公里,國際道路運輸通達深度和通過能力顯著提高。沿邊各省份建成了一批區域佈局合理、集疏運功能完備、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國際運輸站場設施,部對相關重點項目給予了支援。中俄界江先後鋪設了5座浮箱固冰通道,延長了冬季運輸時間,保證了運輸安全。黑龍江黑河等跨境公路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內蒙古自治區口岸運輸形成了“東油、西煤、中商貿”的對外開放格局,2013年完成原油運量60萬噸、煤炭運量1700萬噸。國際道路運輸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加快了沿邊省份對外開放大格局形成,促進了區域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也活躍了邊境貿易,富裕了一方經濟,維護了邊疆穩定,起到了富邊、扶邊、穩邊作用。
我國國際道路運輸改革發展的長期實踐,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經驗,概括起來就是做到了“五個堅持”:一是堅持與國家開放總體戰略緊密結合。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國家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佈局和“一帶一路”倡議,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局出發,從保證國家經濟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快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步伐,不斷延伸廣度、挖掘深度、提升水準,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促進國際道路運輸更好更快發展。二是堅持以法規政策建設為基礎保障。從簽訂中外汽車運輸協定、制定出臺《道路運輸條例》和相關部令、實施相關標準多個層面,從部委、邊境省份、口岸城市多個維度,不斷健全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為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援。三是堅持納入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有機融入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在規劃上互相統籌,在標準上互相銜接,在管理上互相借鑒,在服務上互相促進,帶動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水準、管理能力、服務品質不斷邁上新臺階。四是堅持部門協同促進運輸便利化。口岸各管理部門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共同協商解決國際道路運輸便利通關問題。實踐證明,有關各方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整體合力,切實提高運輸便利化水準,是實現國際道路運輸人便於行、貨暢其流的重要前提。五是堅持與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統一。各邊境地區人民政府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制定支援政策,優化發展環境,開拓國際道路運輸市場,有效促進了邊境地區中外雙方人員往來、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拉動力。國際道路運輸成為支援當地發展和開放的生力軍,形成了良性互動發展的好局面。這些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並不斷發揚光大。
我國國際道路運輸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沿邊省區黨委、政府大力支援的結果,是相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口岸管理機構克服困難、拼搏進取、認真履職的結果,也是全體從業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交通運輸部,向國家有關部委和有關省(自治區)黨委、政府表示衷心感謝!向廣大國際道路運輸管理人員特別是常年堅守在邊境口岸一線的同志們表示崇高敬意!向國際道路運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表示親切問候!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影響和制約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有很多不適應的方面。主要表現在:一是,國際道路運輸統籌規劃不夠,頂層設計、法規政策標準缺失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難以適應行業快速發展需要。我國與4個毗鄰國家還沒有簽署雙邊汽車運輸協定。在已簽署雙邊或多邊汽車運輸協定的國家,由於政策法規不銜接等原因,汽車運輸協定執行落實不夠。二是,口岸基礎設施不配套,與周邊國家在邊境口岸查驗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銜接不夠,雙方邊境口岸查驗設施設計查驗能力差異明顯,不能實現高效對接。個別證照辦理手續較繁瑣,通關效率還有改進提升空間。三是,管理體制不順,除少數省區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由省垂直管理外,絕大多數省區實行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機構層級低,經費保障不夠,人員嚴重不足,還有三分之一的管理機構不能進入口岸聯檢大樓和查驗通道辦公,無法履行管理職責。部門協作機制不完善,個別地方運輸市場管理存在內“緊”外“松”的問題,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四是,市場培育不充分,企業經營管理粗放,集約化程度較低,運輸組織化和車輛標準化程度較低,營運車輛標準不統一,技術裝備不匹配,貨運車輛技術等級明顯偏低,導致我國的車輛出不去,在市場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五是,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經貿大國的地位不相稱,未來10年我國與周邊國家相互貿易總額將成倍增長,相互依存度將顯著增強,而國際道路運輸在外貿體系中所佔份額徘徊不前,發展潛力挖掘不夠。鋻於國際道路運輸的特殊性,産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受國內政策的影響,也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制約;既有地方和外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行業內部自身的問題。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充分認識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重要意義
國際道路運輸是我國同周邊國家開展互聯互通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指出,要“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和東盟期間,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發展正處於轉型期和提檔期,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國家能源安全、經濟安全、戰略安全面臨新形勢,國際政治形勢日益複雜,這都對國際道路運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切實提升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服務水準,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和重大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將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對我國對外開放總體戰略的創新與發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於解決與陸上鄰國的互聯互通,聯通亞洲和歐洲;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有利於實現與海上鄰國的互聯互通,聯通太平洋周邊國家和向西聯通印度洋周邊國家。“一帶一路”貫通中亞、南亞、西亞、東北亞、東南亞等區域,沿線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是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秩序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目前我國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未來五年,我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境外直接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遊客將超過5億人次,對外交流與合作潛力巨大,與周邊國家在國際道路運輸領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國際道路運輸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實施載體,是與周邊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交通方式,是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的重要抓手與載體。通過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道路運輸,通過一條條國際客貨運輸線路,就能將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有了源源不斷、暢通無阻的客流和貨流,就能賦予“一帶一路”無窮的生機與活力,打造成世界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促進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我國交通運輸“走出去”步伐,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開展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品質與水準,發展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為我國的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二)改進提升綜合運輸服務、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國際道路運輸涵蓋客運、普通貨運、危險品運輸等多個行業,涉及運輸組織、市場監管、安全管控和從業管理各個方面,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鐵路運輸與道路運輸在國際運輸領域內的進一步銜接與融合,隨著口岸集疏運設施功能的不斷完善,國際道路運輸的綜合性、服務性更加凸顯,在跨境運輸中門對門、點到點、短平快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促進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始終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需要國際道路運輸緊緊圍繞構建銜接緊密、暢通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加快口岸地區人流、物流、資訊流等各種生産要素流動,構建國際道路運輸交流合作的聯通網、商貿區、産業帶和人文圈。通過陸路口岸開通的內地經新疆至歐洲的鐵路貨運班列,貨運和分撥地已覆蓋我國和歐洲、中亞全境,運作時間比海運節省1個月左右,相對空運節省運輸成本50%以上。所有這些,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統籌謀劃國際陸、海、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國際綜合運輸體系。要通過加快發展國際道路運輸,更加緊密地聯結國與國、陸與海、陸與空的關鍵節點,構建貫通亞歐大陸橋、新亞歐大陸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國際運輸通道的重要載體和流動平臺,建成國際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在促進國際貨物交流和人員往來的同時,把國際道路運輸構築成行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使運輸行業更好地學習、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技術、管理經驗和商業運營模式,不斷提升我國綜合運輸服務的整體水準。
(三)實現邊貿和邊境地區跨越式發展、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我國陸地邊界線總長2.28萬公里,與14個國家毗鄰,沿邊總土地面積19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2650萬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陸路邊境地區已成為我國開放開發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特別是“一帶一路”、“上海合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等一系列區域戰略的出臺,為邊境地區開放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我國與周邊國家資源稟賦各異、比較優勢明顯,經貿合作互補性很強,發展對外貿易具有廣闊前景。目前我國與周邊14個鄰國貿易往來頻繁,是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過去10年,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額年均增長19%,每年貿易額達2500億美元,其中約30%依靠國際道路運輸完成。國際道路運輸作為連接國與國之間的橋梁紐帶,不僅能夠實現與國際市場的無縫對接,加快內地産業向邊境地區轉移,形成産業集聚區和邊貿隆起帶,促進邊境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而且能夠促進與國際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加快邊境省區融入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打造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促進邊境地區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
國際道路運輸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承載著新的期待和挑戰。我們必須更好地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和對外開放戰略大局,堅持問題導向,促進部門協同,主動對接國際,強化政策保障,切實把國際道路運輸發展和服務品質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三、努力做好新形勢下國際道路運輸工作
我國國際道路運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由起先的“初級開發、客貨往來”階段,經過了“構建體系、建立制度”時期,正向建立“周邊為先、互聯互通”的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服務體系新階段邁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要認真貫徹我國新時期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和睦鄰、安鄰、富鄰原則,以促進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以實現通關便利化為主攻方向,以強化市場監管為抓手,以提高國際道路運輸互聯互通水準和服務能力為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 
加快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確要求,體現了我國“周邊是首要”的對外開放新方針。“一帶一路”的國際道路運輸合作參與主體眾多,在複雜的國際政治和地緣經濟形勢下,要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要求,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戰略高效融合,與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等國內戰略有機結合,與CEPA等支援港澳發展的支援政策銜接協同,從多個環節發力,確保“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道路運輸領域落細、落小、落地。一是,加強國際道路運輸合作的統籌規劃。堅持規劃引導,相關部委及“一帶一路”沿線省級政府攜手合作,雙(多)邊政府交通運輸部門共同行動,聯合製定跨區域、跨國境的國際道路運輸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科學可行、快速有效的國際協商機制,擬定時間進度表,制定實施相應的對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下好下活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一盤棋”。二是,帶動區域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發展的突破口,要大力協調推動,使我國與周邊國家同步推動口岸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湄公河次區域”、“上海合作組織”等次區域運輸通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便利運輸網路,進一步增加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使便利運輸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拓展,發揮次區域運輸通道最大效益。三是,促進形成國際物流大通道。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鼓勵支援發展國際道路運輸,以重點口岸城市為節點,建設一批集産品加工、包裝、集散、倉儲、運輸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性商貿中心和配送中心,促進沿邊地區對外貿易從邊境小額貿易向綜合性、多元化貿易轉變,實現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協調發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互促進。積極探索發展國際陸海聯運、國際甩挂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促進“渝新歐、鄭新歐”等鐵路運輸大通道與口岸道路運輸聯程聯運,帶動沿邊省與內陸省緊密合作,形成橫貫東西、聯結南北的對外運輸通道和經濟走廊。
(二)著力提高通關便利化水準
口岸是雙邊交流合作的重要節點,也是人流、物流和資訊流的匯集點。有了人員的往來、貨物的流通,口岸才能稱其為口岸,也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政策性強,涉及外交、邊防、海關、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各個方面,不是交通運輸部門一家的事。通關便利化是降低國際道路運輸成本的重要途徑,也是發揮我國國際道路運輸比較優勢的重要指標。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口岸工作座談會,對部門協同提升通關便利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當今社會,僅靠一個部門辦不成幾件事。國際道路運輸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更離不開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必須堅持“一家人、一條心、一件事”的原則,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共同推進口岸運輸便利化。一是健全協同機制。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原則,建立並完善國家層面、地方層面的便利運輸工作機制,在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的大框架下,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我部將借鑒與國家質監總局簽署加強進出口監管、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合作備忘錄的成功經驗,儘快與海關、公安、外交等國家部委,分別或聯合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合作機制,深化全面合作,提高通關效率,促進便利運輸。二是推動依法履責。在一些口岸,運管部門還未能進入查驗現場辦公。有的口岸,交通運輸部門建了聯檢大樓,修了通往口岸的道路,但卻被排除在查驗現場的辦公部門之外。交通運輸部門要全面落實國務院賦予我部的“負責汽車出入境運輸管理”、“統籌協調交通運輸國際合作與交流有關事宜”的職責,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援,參照“邊防檢查﹢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的水路口岸通關模式,促進形成“邊防檢查﹢海關﹢檢驗檢疫﹢運管”的陸路口岸通關模式,明確並落實運管機構進入口岸限定區依法履行職責的政策,與相關部門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三是提高通關效率。從國際道路運輸涉及的通關、審批等環節入手,統一運輸車輛備案流程、統一通關查驗流程,建立並公佈國外車輛及人員臨時入境手續規範及流程;在合法合理基礎上,最大限度簡化辦理流程,明確辦結時限,提高審批透明度,努力消除通關環節中的非物理性障礙,提高口岸通關便利化水準。四是實現資訊共用。按照“統一開發、複製推廣”的思路,在“十三五”期間,啟動實施重構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資訊系統,實現口岸資訊化的全覆蓋,實現各口岸管理部門間對出入境車輛資訊的共用,顯著提高口岸管理的現代化、資訊化水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開展在物流資訊化技術標準、動態數據交換、資訊安全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推動跨國物流資訊互聯共用。
(三)著力促進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穩步發展
受周邊國家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水準等因素影響,近幾年國際道路運輸客貨運量增長較為緩慢,既無法適應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形勢,也不能滿足沿邊地區加快發展的要求。要創新管理措施,努力開拓市場,促進國際道路運輸持續較快發展。一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結合製定實施“十三五”規劃,構建我國與周邊國家間便捷暢通的公路、場站及口岸管理設施網路。要把推進道路聯通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加快與周邊國家的國際公路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實現與毗鄰國家相連的重要公路通道高等級化,提升重點口岸公路、邊防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水準。規劃建設公路口岸客貨運輸站場、物流設施、口岸運管機構查驗設施,通過合理佈局、完善功能,實現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相互支撐,加快形成聯通內外、安全暢通的國際道路運輸大通道。加強調研對接,抓緊推進界河公路橋梁建設。同時要進行深入論證,避免受制於人,搞成“爛尾”工程。二是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清理和規範收費,對按規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可根據審批許可權和程式,適當降低過高收費標準,積極爭取適當免除國際運輸車輛相關稅費,進一步減輕企業及從業人員負擔。研究建立國際道路運輸線路開發和運營虧損補貼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鼓勵並推動中外保險機構合作,開發適應需要的保險産品,加強對國際道路運輸經營風險的控制。三是促進市場誠信。推進國際道路運輸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整合各相關部門的信用數據,提升對國際運輸企業、車輛及從業人員信用資訊採集應用能力,建立覆蓋行政許可、行政執法、安全生産、服務品質的“一戶式”信用資訊檔案,培育“誠實守信、處處受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行業信用市場,形成遵章守法、誠信經營的良好行業風尚。強化對國際運輸企業、車輛及人員監管,依法查處違法違章經營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四是拓展海外市場。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引導、扶持有條件、有實力的國際運輸企業走出去,發揮技術、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借鑒推廣一些省區的經驗,對在周邊國家設立國際道路運輸分公司且正常經營的國際道路運輸企業,根據境外運輸企業運營時間、運力規模和經營效益,給予相應扶持。對與中國對開的國際運輸車輛,參照國內的國際運輸車輛優惠政策給予支援。山東、江蘇等省要採取針對性措施,加強中韓陸海聯運組織,優化市場環境,提高市場份額,發揮好運輸通道的效能。
(四)著力健全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加強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的頂層設計,“十三五”時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一是推動簽署修訂雙邊(多邊)運輸協定。儘快推動與緬甸、印度、不丹、阿富汗簽署雙邊運輸協定。近日,習近平主席在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峰會期間,與上合組織成員國正式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快落實《上合組織國際道路運輸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暢通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走廊。對相關雙(多)邊運輸協定進行全面梳理,及時組織進行修訂。加強對《1975年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等相關國際運輸公約的研究,深入研判加入公約産生的影響,積極研究對策,條件成熟後儘快加入。二是加快完善管理法規政策。部將結合修訂《道路運輸條例》,進一步鞏固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的法律地位。海關總署會同相關部門起草了《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口岸工作的意見》,部有關部門要主動對接,積極爭取將相關政策納入其中。各地也要創造條件,加強地方立法工作,明確口岸運管機構在口岸限定區執法的法律依據,健全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機制,將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部已著手起草《關於加強和改進國際道路運輸工作的意見》,要積極爭取有關部門聯合發文。三是加快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對標國際,分清輕重緩急,適應國際道路運輸對車輛外廓尺寸、軸荷、技術裝備的要求,抓緊制定國際道路運輸車輛車型、技術裝備國家或行業標準,規範國際道路運輸車輛準入管理。不符合標準的車輛,實行市場禁入。加強研究,推進將國際運輸車輛運作道路的標牌、標識、信號設置納入《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GB5768)範圍,研究制定《國際運輸線路中外語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等相關標準。儘快頒布國際道路運輸“旅客運輸行車路單”和“貨物運單”行業標準,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五)著力推進管理隊伍正規化建設
口岸管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不僅代表了行業形象,也代表了國家形象;口岸地處邊遠地區,遠離大城市,生活條件艱苦,需要一支素質過硬的正規化隊伍。一是理順管理體制。在新一輪交通運輸大部門制改革的基礎上,深入貫徹部《關於加強道路運輸管理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借鑒新疆經驗,推動實現省級運管機構對省內口岸運管機構的垂直管理,經費由省級財政統籌,同時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援。逐步理順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規範機構設置,落實人員編制,充實工作力量,形成部負責行業指導、省級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口岸管理機構實施監管服務的三級管理體系。二是加強教育培訓。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加強國際道路運輸管理人員政治理論、綜合業務、法律法規、應急處置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升政治素質和業務水準,更好地適應國際道路運輸管理髮展需要。三是弘揚優良作風。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就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車60週年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這也完全符合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隊伍建設的需要。口岸運管機構地處邊關,工作條件比較艱苦,有的地方“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同志們待遇不高,卻責任重大。要積極踐行“人便於行、貨暢其流、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優良傳統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增強事業心、使命感、榮譽感,建設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紀律嚴明、行為規範、廉潔高效的口岸運管隊伍,展現良好國門形象。
(六)著力提升國際道路運輸行業治理能力
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對國際道路運輸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沿邊省區口岸運管機構要經常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積極爭取對國際道路運輸工作的重視支援。今後,交通運輸部與沿邊省級政府會談、簽訂部省合作協議時,要爭取把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納入協議內容。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與口岸地市政府商議安排交通基建項目和資金時,要一併考慮口岸運管機構的辦公設施建設。二是落實事權責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係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國際道路運輸是中央編辦明確賦予交通運輸部的中央事權。要積極爭取,落實國際道路運輸中央事權管理和支出責任,建立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具有現代治理能力特徵的行業治理體系。三是完善保障機制。部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託地方承擔”的方式,參照海事部門的建設標準,在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統一執法標誌、統一執法證件、統一工作服裝、統一執法場所外觀 “四統一”的基礎上,逐年加大對口岸運管機構人員經費、辦公場所、執法裝備、查驗手段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統一配置執法標誌標識、辦公設施、執法車輛、查驗裝備等,實行規範化、標準化管理,形成機構健全、標識統一、設施完備、監管規範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格局。四是加強應急管理。因領土領海爭端及投資貿易摩擦,我國與個別國家存在發生爭執或衝突的隱患;中東歐形勢的動蕩,影響我海外公民的安全,亟需建立海外救援機制。要認真總結我國利比亞撤僑和撤運我在越同胞的成功實踐,各部門聯合研究制定國家層面的國際道路運輸應急預案,完善組織指揮體系,明確職責、協調聯動,確保快速有序地應對突發事件。五是建立資訊溝通機制。建立快速便捷的資訊溝通機制,對提高運輸效率、發展便利運輸具有重要意義。要整合政府、部門、口岸、企業之間的資訊資源,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用的資訊網路系統,建立銜接緊密、高效通暢的資訊溝通機制,為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提供強大的資訊支撐。六是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各級運管部門和領導幹部既要苦幹實幹,也要巧幹會幹。要善於利於媒體,強化宣傳意識,提高駕馭新聞宣傳工作的本領,使各類媒體更好地“代行業發聲”。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大力宣傳國際道路運輸對周邊各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同志們,做好新形勢下的國際道路運輸工作,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加強協同,開拓創新,細化措施,全力推動,促進國際道路發展再上新臺階,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開創我國對外開放新局面,作出不懈努力和更大貢獻!
分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交通運輸廳(局、委)、道路運輸管理局,部屬各單位,部管各社團,部內有關司局。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2014年10月29日印發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