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交通廳(局、委):
現將《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綱要(2001-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印發給你們,請根據本《綱要》和部即將下發的《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編制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制訂本轄區的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並組織貫徹落實。各地方制訂發佈的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請報備部公路司。
附件: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綱要(2001-201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章)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題詞:道路 運輸 規劃
抄 送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處),部重點聯繫道路運輸企業,中國道路運輸協會、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中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協會,部科學研究院、部規劃研究院、部公路科學研究所,部內有關司局。
道路運輸業發展規劃綱要(2001—2010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路運輸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社會運力緊張狀況全面緩解,道路運輸市場機制初步建立,運輸服務水準有較大提高,但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1年到201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道路運輸業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根據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要求,為確定2001—2010年全國道路運輸業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引導道路運輸業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綱要。
一、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方針
道路運輸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是:以人為本,優質服務;調整結構,加快發展;依法治運,規範市場;依靠科技,安全高效。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將滿足社會需求作為運輸發展的根本出發點。通過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準,擴大服務領域,為社會提供暢通、安全、便捷、經濟的運輸供給,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需要。
2、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通過優化結構,在保持運力適量增長的前提下,把發展的重點從“量”的增長轉移到“質”的提高上來。
3、堅持市場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立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堅決打破地區封鎖。
4、堅持依法治運。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加快道路運輸行業管理的法制化、規範化。
5、堅持科技創新。加快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資訊化建設,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實現對傳統産業的改造,全面提升行業整體素質。
6、堅持與其他運輸方式協調發展。道路運輸必須與其他運輸方式緊密銜接,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實現合理分工、共同發展。
7、堅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理順關係,轉變職能,建立精簡、高效、統一的道路運輸管理體系。
8、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在發展道路運輸生産的同時,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提高行業服務水準;加強運政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運政管理人員素質。
二、工作目標
“十五”期間道路運輸工作的總體目標是:道路運輸全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經營程度顯著提高,科技進步主導作用明顯增強,道路運輸法制化進程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建立起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體系和安全、優質、高效的道路運輸服務體系。
到2010年,道路運輸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運輸能力、運輸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能力明顯增加;運輸結構基本合理,骨幹運輸企業主導市場的作用明顯增強;行業科技進步、運輸資訊化建設進一步取得顯著成果;運輸法規體系基本健全 ;以“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為依託的快速客貨運系統基本建立,以全國公路網為依託的干支相連、長短配套、遍佈城鄉的道路運輸網路基本完善;道路運輸業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基本適應。
具體指標是:
1、運輸量水準
——2005年,年完成道路客運量達到180億人次,旅客週轉量9500億人公里,年均增長率分別是6%和7.5%;年完成道路貨運量126億噸,貨物週轉量8000億噸公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和6%。
——2010年,年完成道路客運量達到230億人次、旅客週轉量12416億人公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和5.5%,佔各種運輸方式總量的93%和60%;貨運量達到153億噸、貨物週轉量10457億噸公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和5.5%,佔各種運輸方式總量的80%和18%。
2、站場設施水準
——2005年,全國規劃的45個公路主樞紐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並使之成為區域性客貨運輸中心;形成3-5個實現自動分揀、機械化裝卸的物流中心或貨運中心。全國等級汽車客運站達到7800個,等級汽車貨運站達到1870個。人口在50萬以上的城市或縣至少具備一個二級客運站和一個等級貨運站,
——2010年,全國規劃的45個公路主樞紐基本建成。全國等級汽車客運站達到8600個,等級汽車貨運站達到2300個,每個縣級城市至少具備一個二級客運站和一個等級貨運站。形成100個左右現代物流中心或貨運中心,建設一批客貨運輸綜合樞紐。
3、運輸裝備水準
——2005年,全國營運客車總量達到163萬輛,其中從事班車、包車、旅遊客運的大中型客車總量達64萬輛,大中型客車中高級客車所佔比重達到10%以上、中級客車所佔比重達到35%以上;營運貨車達到485萬輛,其中特種專用車佔15%以上;普通載貨汽車中廂式車佔10%以上,重型車佔10%以上。
——2010年,營運客車總量達到220萬輛,其中大中型客車總量達到90萬輛,大中型客車中高級客車所佔比重達到25%以上,中級客車所佔比重達到50%以上;營運貨車達到550萬輛,其中特種專用車佔30%以上;普通載貨汽車中廂式車佔20%以上,重型車佔20%以上。
高速公路和國道主幹線客運實現由高級客車為主經營,城鄉客運要以中級客車和普通客車為主經營,淘汰農用車從事農村客運。
貨物運輸大力發展集裝箱車、廂式貨車、特種專用車輛和載重量在8噸以上的重型柴油貨車,加快普通敞蓬貨車的廂式化進程。
4、運輸組織水準
——專業化。客運以班車客運為主導,旅遊、包車客運為補充,在集約化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長途客運結點化,中途客運直達化,短途客運公交化,計程車客運規範化。貨運要大力發展快速貨運、集裝箱運輸,促進化學危險貨物、大型物件、冷藏保鮮貨物等運輸逐步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引導道路貨運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
——便捷化。以國道主幹線公路為依託,大力發展快速客貨運輸。到2005年,重點幹線運輸基本實現400—500公里以內當日往返、1000公里以內24小時內到達。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全國快速客貨運輸網。
——安全生産。與2000年相比,2005年道路運輸企業交通安全事故率降低10%,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數和死傷人數分別降低10%。到2010年,道路運輸企業交通安全事故率降低30%,重特大安全事故次數和死傷人數分別降低30%。
——服務品質。駕駛員、修理工、乘務員、危險品運輸從業人員等重要崗位的從業人員全面推行持證上崗制度,駕駛員、危險品運輸從業持證上崗率要達100%,其他崗位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60%以上。一、二級資質客貨運輸企業、二級以上客貨運輸站場國際品質認證率達到50%以上。客運“三優、三化”服務明顯加強,貨運商務事故率明顯降低。
——班車通達率。2005年通公路的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88%。到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90%。
——集約化經營。2005年,幹線客運基本實現公司化經營。2010年全國形成50個左右主導行業發展方向的大型企業、眾多中小型企業以及個體經營業戶共同發展、分工合理、公平競爭的市場格局,産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5、運輸市場管理水準
——2010年基本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體系。
——2010年,基本形成以《道路運輸法》為龍頭、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相配套的完善齊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接軌的道路運輸法規體系。
——2010年,80%以上運政管理人員達到大專以上文化水準。所有運政管理人員均通過專業化培訓,人員素質和執法水準明顯提高。
6、汽車維修服務水準
——地級以上城市具備完成國內外各種車輛、各類維修的作業能力;縣城具備完成國産車型各類維修和主要進口車型維護、小修的作業能力。一、二、三類汽車維修企業的比例達到1:3:6,每千輛車維修企業配備率達12(其中一、二類企業為3.5)。
——全部一類汽車維修企業主生産廠房面積達標,配備汽車廢氣抽排系統和有害粉塵集中系統、修車監視系統、汽車性能檢測和汽車故障診斷設備,60%維修企業實現微機化管理。
——實現維修企業連鎖經營,建立1—2個全國性的汽車維修品牌企業和若干個區域性汽車維修品牌企業;完成國省幹線公路上的汽車維修救援網路的組建工作。
7、運輸輔助業水準
——規範貨運代理經營行為,對危險貨物和大型物件運輸實行專業代理。
——駕駛員培訓管理實現規範化、標準化,培訓品質得到有效保證。
——汽車租賃形成規模化、網路化格局,大中城市間實現聯網經營。
——搬運裝卸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水準明顯提高,人力裝卸勞動強度降低,操作安全得到保障。
8、科技進步水準
——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廣泛應用,行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立,科技進步對道路運輸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行業資訊化水準明顯提高。以45個公路主樞紐為中心、各客貨運輸站場為結點,建立起面向全社會的客貨運輸資訊服務網路和電子商務系統,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全國道路運政管理資訊系統。
9、可持續發展水準
道路運輸能源利用水準進一步提高,道路運輸單位能耗在現有基礎上降低10%;對環境的污染明顯減輕,營運車輛排放水準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10、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水準
道路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進一步提高,道路運輸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3%,為社會提供1655萬個就業崗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主要措施
(一)正確處理公路建設與發展運輸的關係,充分認識發展運輸的重要性
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公路建設是基礎,發展運輸是目的”的思想,充分認識道路運輸在交通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增強加快發展道路運輸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努力實現道路運輸業的跨越式發展。公路建設部門在規劃、設計、建設公路時要充分考慮到運輸生産和運輸組織的需要,盡可能將公路的建設、規劃與運輸站場的佈局結合起來。運輸管理部門要根據公路建設的進展及時規劃運輸線路,組織客貨運輸,使公路建設與道路運輸相互推動、協調發展。
(二)加快發展,優化結構,增強行業競爭能力
1、以企業資質管理為切入點,加快運輸組織結構調整。
通過道路運輸企業資質管理、推行客運線路服務品質招投標等政策措施,引導部分優勢企業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採取股份合作,兼併、聯合、重組、收購、引進外資等形式,組建跨區域、跨行業的大型運輸企業集團,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引導個體經營業戶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實現公司化經營。要研究促進現代道路運輸企業發展的新的經營模式,推進道路運輸組織結構調整的進程。
2、調整運力結構,發展高效低耗的新型運力。
在高速公路客運中重點發展高級客車,在國省幹線客運中發展中高級客車,在農村支線客運中發展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中級客車和普通客車,杜絕農用車、拖拉機、貨車從事客運;在貨運方面,要鼓勵發展廂式、罐式運輸車、半挂汽車列車、集裝箱專用運輸車、大噸位柴油車及危險品、鮮活、冷藏等專用運輸車,限制和淘汰技術等級低於二級的老舊車輛和標記噸位改小及軸載品質超限的普通貨車參加運輸,禁止排放不達標的車輛、污染嚴重的老舊車輛從事營業性運輸。對鼓勵發展的新型運力,要認真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
3、通過加快産業佈局和經營結構的調整,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要鼓勵大型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全國性或區域性的運輸企業集團,並引導其按“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調整企業經營結構,構建、發展企業經營網路,重點發展組織化程度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客貨運輸業務。客運方面,主要以高速公路沿線中心城市為結點,發揮高速公路快速直達和道路運輸班次多、密度大的優勢,樹立精品名牌意識,著力提高行業競爭力。同時,圍繞春節、“五一”、“十一”等節假日運輸,大力發展旅遊客運;貨運方面,要發揮道路運輸“門到門”的優勢,完善貨運網路,大力發展快件、零擔班車、集裝箱和危險貨物運輸。
要引導中小企業在重點經營好普通貨運、短途客運、農村客運的同時,引導它們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根據其資質條件從事區域性的特種運輸服務,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在活躍城鄉經濟、吸納就業、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方面的作用。
分地區、有重點地調整産業佈局。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重點發展長途客運的結點運輸、快速客貨運輸等新型運輸形式和物流,鼓勵發展多式聯運;在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在發展傳統運輸的基礎上,提高運輸服務的覆蓋面,鼓勵發展以滿足當地基本運輸需求的運輸形式和農村旅客運輸,有重點地發展快速運輸、物流和其他先進的運輸形式,形成分佈合理、協調發展的産業格局。
4、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出發點,大力發展農村運輸。
農村運輸要以實現“村村通客車”為目標,引導運力合理佈局,解決爭熱線、棄冷線和農村山區支線的問題。要開發安全性能好、經濟可靠、適應農村道路的車輛,引導農村客運的經營業戶組建規範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從事農村客貨運輸。要以縣為單位,適當減免農村客運車輛的交通稅費,統一規劃線路、站點、班次,引導汽車運輸企業“車頭向下”,發展城市至鄉鎮、行政村、集貿市場的環形班車線路,促進農村客運的發展。
5、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加快貨運企業生産經營方式的轉變。
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要按照交通部等六部委制定的《關於加快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交通部《關於促進運輸企業發展綜合物流服務的若干意見》,加強對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引導道路運輸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擴展倉儲、配送等運輸功能和服務範圍,建立和完善快捷準時、經濟合理、用戶滿意的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物流體系,要推進道路運輸企業與生産製造企業、商業行銷企業及鐵路、水運、航運等運輸方式的協調與合作,促進大型道路運輸企業由承運人向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轉型。通過引導運輸企業向物流企業的轉化,實現貨運企業生産經營方式的徹底轉變,向規模化、專業化、網路化發展。
6、通過建立車輛技術保障體系,提高汽車維修服務能力。
發展汽車車型特約專業化維修,推行汽車用品品牌連鎖特許經營,逐步建立幹線公路沿線維修救援系統,引導維修企業增加診斷檢測設備和專用設備的投入,推廣汽車不解體診斷技術,提高企業運用現代化維修與服務手段的能力。
7、拓展運輸輔助業的業務範圍,發揮好運輸服務功能。
進一步發展各種運輸方式間的旅客聯運和貨物聯運;發展貨運代理服務,逐步建立起適應道路運輸市場需要、具有代辦貨運、倉儲、轉机等服務功能的貨運代理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道路運輸資訊服務主體,建立公眾運輸資訊服務平臺,完善運輸資訊服務渠道,通過各種媒介向社會發佈,不斷提高資訊服務的實效性;繼續發展汽車租賃、駕校等服務業,開發新的服務項目和領域。
(三)完善法律體系,改善和加強行業管理
1、加快行業立法進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道路運輸管理的法規框架體系,並加強法規的組織實施和執法工作。儘快出臺《道路運輸條例》和《道路運輸法》,並逐步完善各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清理和修改不適應WTO原則的道路運輸法規和規章。
2、完善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優勝劣汰。建立和完善資質管理制度、服務品質招投標制度和年審制度,提高並嚴格執行道路運輸開業技術經濟條件,鼓勵發展公司化經營的市場經營主體,堅決清理和取締運輸車輛挂靠經營。除偏遠農村、山區外,一般不再發展新的個體業戶從事道路旅客運輸;並引導現有個體業戶組成股份合作制企業,或以個人參股形式進入運輸企業從事經營。加強道路運輸年審制度,對經濟技術條件達不到要求、發生重特大交通責任事故、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的經營者,要按有關規定降低其經營資質等級;情況特別嚴重的,取消其經營資格,責令其退出市場。禁止個體運輸業戶從事道路危險貨物運輸。
3、清理審批項目,調整審批許可權,規範審批行為,簡化審批程式。堅決廢止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並可以用市場機制代替的行政審批。對必須堅持的審批項目,要明確審批標準,嚴格按程式審批,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建立行政審批責任追究制度;除關係國計民生和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業務繼續實行審批制外,對於一般性的運輸業務實行登記註冊或報備制。要改革客運線路等業務審批制度,簡化審批層次和手續。要積極推行客運線路服務品質招投標制度,在2005年前高速公路客運線路審批全面實行招標制。
4、打破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促進統一的道路運輸市場的形成。要按照《國務院關於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加快政企分開的進程,清理並廢除帶有地方封鎖和行政壟斷內容的法規和規章,打擊以任何名義設置的各種具有歧視性和阻礙平等競爭的行為。
5、繼續加大道路運輸企業經營資質管理的力度,實現經營合理分工,鼓勵實力強、服務和管理水準高的優勢企業迅速發展,做大做強,在市場上發揮主導作用。要加強對道路運輸企業的品質信譽考核,按資質標準實行企業資質等級的動態管理,促進企業管理水準和服務水準的提高。
6、逐步改革價格管理體制。各地應根據道路運輸業的發展情況和各子行業的特點,分別開展客運、貨運、車輛維修、搬運裝卸和運輸服務業的價格改革的試點工作,逐步減少政府定價,實行以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為主,擴大企業定價的自主權,利用價格引導行業實行適度競爭。
7、推行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對車輛駕駛員、危險品運輸相關人員、車輛維修人員、車輛檢測人員、乘(站)務員以及培訓教學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四)理順管理體制,加強運政隊伍建設
1、積極探索和改革道路運政管理體制。道路運政管理要在行政編制、管理經費、業務指導等方面加強行業管理的力度,運管機構經費要實行收支兩條線;要統一機構名稱,明確職責,建立起權責一致、管理順暢、工作協調、行為規範、辦事高效的道路運政管理體系。
2、提高道路運政人員的法律、業務、職業道德和文化知識的總體素質,建立和健全運政執法監督機制和運政人員管理機制,對嚴重違反紀律、玩忽職守的,要堅決清除出運政管理隊伍。
3、加強道路運政人員的崗前和在崗培訓,堅持持證上崗制度。保證每年有半個月時間脫崗學習,鼓勵道路運政人員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業務、文化知識。
(五)大力推進道路運輸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1、大力實施“科技興運”戰略,要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科技進步、技術創新與運輸生産相結合,鼓勵運輸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開展科技合作,利用科研手段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2、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大力引進、開發、推廣先進的運輸設備、工藝和技術,推動運輸設備、搬運裝卸設備、機具的標準化建設,制定運輸、包裝、倉儲相關的技術標準,適應物流服務、聯合運輸、集裝箱運輸的需要。
3、大力推進資訊化進程,推廣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行車記錄儀、電子監控系統、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和電子商務等各种先進技術和設備,鼓勵開發智慧交通運輸系統(ITS),加強對網路環境下的道路運輸應急系統、出行資訊服務系統、車輛調度和行車路線資訊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究。發展貨運資訊服務網,加快建立以高速公路客運為骨幹的客運資訊網路,實現聯網售票、異地售票和快速接駁;道路運輸企業應加快建立內部管理資訊網路,對營運車輛進行全過程跟蹤管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道路運政管理資訊系統、道路運輸業務資訊系統,並構成道路運輸資訊系統體系。
4、積極實施道路運輸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注重環境保護。積極推廣使用環保節能的運輸車輛,鼓勵發展以天然氣、液化氣為燃料的環保型車輛,逐步使無鉛汽油成為營運車輛的主要燃料。加強運輸站場、車輛維修廠的污水、污物的處理,提倡利用雨水和迴圈用水清洗車輛。
(六)強化運輸企業安全管理,保障運輸安全
1、加強車輛的安全檢測工作,提高運營車輛的安全性能。禁止安全條件和技術條件達不到要求的營運車輛進入運輸市場,對從事高速客運和危險品運輸的營運車輛要根據不同的運輸要求提高車輛的安全技術標準;要按有關規定逐步取消客車的頂部行李架,推廣使用大容量、下置式行李倉的客車。
2、建立健全安全生産責任制。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運輸企業要建立完善安全生産管理制度,實行安全責任獎懲制度。對具有重大安全隱患或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運輸業戶,要降低其資質等級或強制其退出運輸市場。
3、強化道路運輸的安全檢查和監督。各級運政管理機構必須加強對運輸車輛和站場的源頭管理,強化對運輸企業和運輸站場的安全生産和運輸工具技術性能的監督,嚴厲打擊超載超限運輸。
(七)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1、廣開資金渠道,鼓勵對運輸站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多元化。繼續採取國家投資、社會集資、市場融資、利用外資的政策,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式,保證道路運輸站場建設和改造有充足的資金。要將70%以上的道路客貨運附加費用於道路運輸站場建設。對於已建成的項目可以採取轉讓經營權等方式籌集資金。
道路運輸站場是公共基礎設施,必須納入地方政府的統一規劃,按計劃逐步實施。在規劃的統一指導下,要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快道路運輸站場建設。在重點加快公路主樞紐建設的同時,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規劃、建設一批區域性道路運輸樞紐,完善鄉鎮客貨運站場,建立以大中城市為中心、與路網建設相協調、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道路運輸站場體系。
2、完善站場功能,拓寬服務領域。要根據運輸市場需求的變化,對現有的公路主樞紐和其他道路運輸站場進行改造,調整其規模和佈局,增加必要的設施設備,充分發揮站場運輸組織、資訊服務、轉机換裝、裝卸倉儲和為旅客、貨主、車輛提供必要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要拓寬服務項目,擴大服務範圍。要引導貨運樞紐站場完善物流服務的功能,把貨運樞紐站場逐步建成國際、國內多式聯運的樞紐和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或貨運中心。
3、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發展綜合運輸樞紐。要大力提高客貨運站場選址的科學性,爭取在當地的城市規劃中處於合理的位置,通過合理佈局、完善功能,與城市交通和其他運輸方式的站場實現良好銜接,逐步把公路樞紐發展成為城市綜合運輸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抓住機遇,加快西部地區道路運輸業的發展
樹立“西部大開發、交通要先行”的思想,大力發展西部地區的道路運輸業。西部各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要加快道路運輸主樞紐和客貨站場的建設以及與之配套的道路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應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和培養,引進優秀人才、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客運。
(九)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1、加快出入境汽車運輸的發展。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雙邊和多邊汽車運輸協定,根據需要簽署新的雙邊和多邊汽車運輸協定,繼續進行有關便利國際汽車運輸國際公約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出入境汽車運輸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
2、要抓住我國加入WTO的機遇,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運輸企業的運作方法和在成本核算、市場開發、服務水準、品質管理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先進的思想觀念和實際操作經驗,引進在現代物流、快速客運、快速貨運、汽車租賃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引進外資,鼓勵我國有實力的企業與外國運輸企業合作,爭取短期內帶動運輸産品的升級換代和企業的結構調整。
(十)抓好創建文明行業活動,提高行業服務水準
1、加強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水準。要教育廣大職工牢固樹立“愛崗敬業、服務人民”的思想,提高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態度;要進行各種形式的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積極組織開展生動活潑、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服務競賽和文明創建活動,樹立行業新風,不斷推動服務品質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道路運輸行業服務標準體系,引導運輸企業、運輸站場進行國際品質認證,大力提倡和推廣標準化和規範化服務,促進企業管理水準和行業服務水準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