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交通運輸廳(局、委):
近年來,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部有關農村交通運輸發展的任務安排,圍繞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創新力度,強化支援保障,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經驗好做法。為指導各地結合實際持續深入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部組織遴選了遼寧盤山“村村通公交跑活城鄉快遞産業”等9個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現印發你們,供參考借鑒、學習推廣。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2022年5月11日
(此件公開發佈)
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典型案例
一、遼寧盤山:村村通公交跑活城鄉快遞産業
盤山縣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北部,下轄9個鎮、4個街道、154個行政村,縣域面積2036平方公里,人口27.3萬人。近年來,盤山縣委縣政府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合理布設城鄉客貨運輸服務網路,推行全域公交服務,打造優質服務品牌,深入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暢通農村寄遞物流微迴圈,撬動鄉村振興新支點。
(一)強化協同機制構建,營造融合發展環境。一是制定實施方案,編制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涵蓋政策機制、基礎設施、流通體系、組織實施等內容,明確交通運輸、郵政、農業農村、商務、供銷等部門職責。二是加強部門協同,定期召開部門聯席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客貨郵融合發展中體制機制障礙、建設用地審批等重點難點問題;盤山縣借助盤錦客運公交集團與中國郵政盤錦分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契機,實現客郵運力共用、客郵場站共用、交郵驛站共建。
(二)推進場站設施建設,夯實融合發展基礎。鎮級層面,將縣政府投資建設的具備公交轉机和快遞物流分揀功能的鎮級轉机站打造為“交郵驛站”,為群眾提供公交代運快件和農産品服務,統一收寄費用,規範服務標準;村級層面,選擇村屯內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村委會、知名度廣、商品類別齊全的大商店打造為“村屯驛站”。通過“交郵驛站”“村屯驛站”建設,構建鎮村驛站服務體系,目前已建設7個“交郵驛站”和156個“村屯驛站”,有效解決了郵政快遞進村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三)創新融合服務模式,實現運輸資源共用。由盤錦客運公交集團統一購買新能源公交車開展全域公交運營,積極探索依託全域公交的客貨郵融合“1+1+N”(即:公交+快遞+生鮮電商、汽車服務、農産品加工等N個行業資源)模式,通過對人、車、貨、站、線等要素進行精準匹配,充分發揮“交郵驛站”“村屯驛站”功能,提供集公交出行、快遞物流和農産品購銷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截至2021年底,已開通客貨郵融合公交線路11條,日均帶貨9000余件,為客運經營者增收8.1萬元、驛站增收16萬元、郵政公司節約成本13.3萬元。
(四)支撐特色品牌建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盤錦客運公交集團引進電子商務平臺“遼品匯”服務,對接商戶和群眾購銷需求,以“交郵驛站”和“村屯驛站”為集散點,以公交帶貨為物流載體,充分發揮客貨郵融合發展協同優勢,拓寬盤山縣特色農産品銷售渠道。2021年4月至年底,依託客貨郵網路銷售農産品近百噸,銷售額達210萬元,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二、吉林乾安:鎮村公交與物流配送並網運作
乾安縣位於吉林省松原市西部,下轄10個鄉(鎮)、4個國營農牧場、3個街道、164個行政村,縣域面積361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萬人,支柱産業主要包括雜糧、肉羊、馬鈴薯生産加工、清潔能源以及文化旅遊等。近年來,乾安通過客運站綜合改造、快遞品牌整合等方式,發展“鎮村公交+物流配送”並網運作新模式,推動當地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有效提升了城鄉物流服務效率,解決了農資下行“最後一公里”和農産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問題。
(一)部門協同聯動,形成政策放大效應。乾安縣委縣政府將農村交通服務作為重要職能,納入農業農村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建設和機構設置。乾安縣各相關部門主動將推動客貨郵融合發展與其重點工作相結合,形成齊抓共管工作格局。農業農村公共服務中心建立了縣、鄉鎮和行政村三級交通運輸服務站點聯絡員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鎮村公交、客運約車、客貨運輸資訊發佈、快遞小件帶貨等服務,實現了跨部門資源的資訊協同與資源共用。
(二)深耕服務站點,形成網路輻射效應。對縣級客運站進行改造,在人員密集、客貨流通需求旺盛的鄉鎮新建運輸服務站,在村一級依託商貿網點、鎮村超市等建設農村物流服務點,構建了由1個縣級服務中心、10個鄉鎮運輸服務站和169個農村物流服務網點組成的三級交通運輸服務站點體系。實現運輸服務站點鄉鎮100%覆蓋、行政村90%覆蓋,日均收發貨物達3萬件以上,有效支撐了農産品、農村生産生活物資、快遞包裹等的高效便捷流通。
(三)整合多方力量,形成資源疊加效應。縣內物流企業“驛家人”整合圓通、中通等多家快遞運力,並與郵政、申通、韻達深度合作,全面代理乾安縣域內快遞的上下行配送。開通“定時、定點、定線”的公交代運快件服務,實行“大件走物流、小件走公交”。縣級集散中心分揀出的小件包裹按村區域分包,交由城鄉公交和鎮村公交配送至鄉鎮運輸服務站和農村物流服務網點,推動快遞品牌運力資源、本土物流下沉網點、鎮村公交運作線路優勢互補。嚴格按照統一車輛、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運營、統一管理、統一結算“六統一”模式運營,物流服務水準得到顯著提高,有效解決了農村地區群眾農用物資、電商等消費需求和農産品運輸痛點。
(四)解決流通痛點,形成産業帶動效應。乾安縣瞄準農村地區群眾農用物資、電商等消費需求和農産品運輸儲存需求痛點,大力推動客貨郵融合發展,通過“鎮村公交+物流配送”模式有效緩解乾安農用物資購買和農産品賣出的末端運輸難題,有力提升了城鄉物流服務效率。農民群眾打一個電話,城鄉公交就能將農用物資運輸到村內,也能快捷方便地將農産品運輸出村。依託“鎮村公交+物流配送”系統,當地農副産品電商蓬勃發展,年發貨量超過260萬件,産值超過5000萬元,每戶菜農每月可增收1000—3000元。
三、江蘇揚中:整合運輸資源釋放發展新動能
揚中市位於江蘇省鎮江市東部,下轄4個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58個行政村,市域面積3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48萬人。近年來,揚中市將農村客貨郵融合作為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整合運輸資源,釋放發展新動能,走出了一條以城鄉交通建設促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一)推進場站多能融合,形成覆蓋城鄉物流網路。按照“多站合一、一點多能”的原則,對現有客運站、物流站點、村郵站等資源進行改造提升,建成“一中樞、六支點、多終端”的節點網路。縣級層面,建立1個縣級農村物流和電商運營中心。鎮級層面,對既有客運站和物流站點進行改造,形成6個集客運、快遞、郵政、電商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運輸服務場站。村級層面,建設42個集快遞、電商、超市等功能于一體的菜鳥驛站,162個集郵政包裹、快遞服務、便民代購等功能于一體的“郵樂購”站點。同時,加密公共快遞自提點和快遞智慧櫃,實現了所有鄉鎮和行政村貨運物流、郵政、快遞等農村物流服務全覆蓋。
(二)整合運力資源,提供便捷高效物流服務。以綜合運輸服務場站為樞紐,以菜鳥驛站等為節點,將客運運作網和物流配送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城鄉公交和農村客運車輛捎帶貨物,實現客貨同網,有效降低物流運營成本。截至2021年底,揚中市共有2條農村客運班線、4條農村公交線路開展客貨郵融合服務,通過在車輛行李區安裝週轉箱、客車代運郵包等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及時、便捷、低成本的小件代運服務。揚中市開展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以來,快件配送效率提高30%以上,快遞企業平均配送成本降低30%以上,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三)創新配送合作方式,實現城鄉快遞統一配送。揚中江天汽運公司&&,聯合“四通一達”、順豐等快遞企業合資成立了揚中天捷城市配送有限公司,依託城區、新壩客運站、八橋客運站的3個綜合運輸服務場站,整體負責市區範圍內快遞配送服務。由揚中郵政公司&&,與各快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郵遞員統一負責農村快遞的收遞服務,將郵政快遞和日用消費品共同配送,實現了農村地區群眾“人在家中坐,快遞到門口,不出村裏頭,産品就運走”。
四、浙江寧海:“集士驛站”+公交郵路協同聯動
寧海縣地處浙江省寧波市最南部,下轄11個鎮、3個鄉、4個街道,337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9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6萬。近年來,寧海縣改造原農村物流服務點,創新建設集快遞、政務、購銷、金融等功能于一體的“集士驛站”,積極推進與公交郵路協同聯動,持續推動城鄉客運、農村貨運、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實現快遞進村、山貨進城、就業富民,助力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
(一)健全多部門融合機制,構築農村物流生態聯盟。一是分管副縣長負責,由縣交通局&&,會同農業、商務、供銷、郵政、政務辦等部門、單位和各鄉鎮(街道),組建農村物流生態聯盟(“集士驛站”)推進工作專班,多部門合署辦公,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組建由公交公司、快遞企業、郵政公司等單位組成的農村物流生態聯盟,吸引50余家本地企業入駐“集士驛站”,助力土特産“走出去”,形成發展合力。三是制定農村物流生態聯盟發展標準,推動標準化管理;健全資金保障機制,明確對標準、示範和旗艦“集士驛站”分別給予2萬、4萬和6萬元補助,撬動相關主體投資積極性;將“集士驛站”建設納入各鄉鎮(街道)年度目標考核任務,形成建設合力。
(二)完善基礎設施網路佈局,創新整合客貨郵服務功能。一是在村一級,整合多部門資源力量,改造農村物流服務點創新建設50個“集士驛站”,優選農産品電商銷售達人、返鄉創業青年、村級網格員等作為達人站長,為群眾提供物流寄遞、代銷代購、便民交費、助農取款、農財險辦理等“一站式”服務,打造家門口的快遞服務中心、農産品代購代銷中心、政務服務中心、鄉村鄰里中心和農村創新創業中心,實現偏僻山村從花費3-4個小時往返鎮區取件到家門口取件的幸福轉變。二是在鄉一級,依託各客運站和物流中心打造了6個客貨郵綜合服務站,承擔鄉鎮快遞分揀功能,並通過公交郵路運輸至“集士驛站”,日均快遞包裹轉運9000余件。三是在縣一級,引進第三方平臺企業投資5000余萬元整合本地“三通一達”快遞、快運和零擔等企業資源,建成縣域快遞末端共配中心,引入自動化分揀線,日均處理能力達21萬件,每小時操作量提升80%,操作人員減少33%。通過佈局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路,快遞送達村戶時間平均縮短0.5天,實現快遞統一攬收和直配農村,讓農村地區群眾可以“坐在家裏收快遞”。
(三)推動客貨運力資源融合,實現多種運力共同配送。一方面,加速客貨運力資源融合,推動寧海縣公交公司取得快遞經營許可證,配備客貨物理隔離的城鄉客貨郵公交車,開通8條公交郵路、投入63輛客貨郵公交車參與農村物流,配送能力達328.5萬件/年,降低農村物流成本20%以上,每年為寧海縣公交公司創收70余萬元。另一方面,創新同城運力資源整合,推動美團、郵政、貨拉拉等運力資源參與同城配送,實現農特産品從農村至城區、日用品從城區至農村雙向便捷送達,實現城鄉物流大流通。
(四)深化智慧數據資訊化應用,大力拓展數字便民服務。一是搭建數字公交貨運平臺,上線城鄉公交速遞服務,對每處驛站和車輛開展資訊化、智慧化、標準化改造,利用政府部門開放共用的公交站點、運作線路、車輛調度等智慧數據,實現物流資訊跟蹤查詢。二是開發“集士驛站”線上商城,推出本地農産品電商頻道,搭建線上線下多業融合平臺,打通農産品、工業品和商貿品的城鄉雙向流通渠道,挖掘培育“蟹大人”“何九桃”等本土品牌,助力農村創業就業500余人,部分産品年銷售額超150萬元。三是延伸數字便民服務平臺功能,匯集浙政釘、浙裏辦、人才就業網等數據,實現生育登記、共濟賬戶備案、營業執照辦理、農保辦理等事項在“集士驛站”平臺一鍵辦理。
五、安徽天長:深耕三級節點建設促産業發展
天長市位於安徽省東部,與江蘇南京等市接壤,下轄14個鎮、2個街道、174個行政村,市域面積17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萬人。近年來,天長市通過推動郵政、電商、快遞企業與城鄉公交公司之間的合作,實現客貨郵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步入快車道。
(一)建立協調機制,加強規劃引領。成立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出臺實施方案,編制《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規劃》《農村物流三級網路節點體系發展規劃》《中心城區公交場站及線網優化規劃》等專項規劃,指導推進市、鎮、村三級農村客貨運輸網路節點體系建設。
(二)優化場站功能,夯實融合基礎。在縣級層面,依託電子商務産業園,建設了“一園多能、一網多用”的客貨郵縣級中心,聚集了郵政物流、菜鳥物流和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在鄉鎮層面,建設了14個具備城鄉公交、郵政、電商、快遞、旅遊等服務功能的鄉鎮綜合服務站。在村級層面,利用村級郵樂購和電商服務網點,建設了174個村級客貨郵節點,實現行政村農村物流服務全覆蓋。通過推進場站功能一體化建設,減少重復投入,年運輸成本下降3000萬元,同比降低約20%。
(三)整合運力資源,創新運營模式。成立天長市同樂企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中通、申通、韻達等8家快遞企業業務,實行共同配送。通過城鄉公交線路將郵政、快遞包裹配送至鎮村服務網點,構建“城鄉公交+小件物流+郵政快遞”的客貨郵融合共用運營模式,促進了天長龍崗芡實、倮倮大米、秦欄老鵝、高郵湖大閘蟹等特色農産品産業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員2500余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約6000元。
(四)規範服務標準,提升運營水準。對客貨郵融合服務實行“統一評估、統一簽收、統一保管、統一標識”的“四統一”規範化管理,線上路開通前組織對通行條件及車輛安全進行統一評估,運營過程中督促運營企業嚴格落實快件統一簽收制度,在城鄉公交車輛上配置儲件箱,統一集中管理郵政快遞包裹,在車輛上統一張貼“郵政快遞、小件物流”標識。客貨郵融合工作開展以來,鎮村居民收件時間由過去2天縮短到1天內,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
六、山東樂陵:“樂快工程”暢通農村運輸微迴圈
樂陵市地處山東省德州市東部,下轄12個鄉鎮、4個街道,130個行政村,市域面積1172平方公里,人口72萬人,紅棗、糧棉、調味品、馬鈴薯等農業資源豐富。樂陵市通過實施快遞進村工程(簡稱“樂快工程”),完善運輸網路,優化服務供給,構建起縣鄉村三級客貨郵融合服務體系,暢通了農村運輸微迴圈,實現了村村通新能源公交、通快遞。
(一)聚合力,完善政策環境。樂陵市政府將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和“十四五”規劃,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出臺《樂陵市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推進方案》,統籌村村通公路、公交、快遞工作。將客貨郵融合發展資金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體系,制定獎補政策,對穩定運作1年以上村級快遞站點給予1000至2000元的一次性扶持資金,由政府統一採購設施設備供快遞站點免費使用。鼓勵金融機構對信用等級較高的物流、郵政快遞、客貨運輸企業給予重點扶持,有效解決了企業進村前期成本高、資金壓力大的困難。
(二)固基礎,補齊硬體短板。一是打造智慧化、集約化客貨郵融合縣級樞紐,建成涵蓋智慧化公交服務和快遞分揀等功能的交通運輸綜合服務中心。二是將16處客運、物流、養護等場站改建為綜合運輸服務站,整合公交、郵政快遞、物流分撥等功能。三是與行政村中規模較大的超市合作,建立130個村級快遞服務點,構建起“縣級分揀、鎮級分撥、村級配送”的三級物流快遞服務網路。
(三)強合作,創新服務供給。近年來,樂陵市累計投入新能源公交車180部,開通公交線路39條,在德州各縣市率先實現村村通新能源公交。樂陵市公交公司和郵政、快遞企業合作,利用運力和服務網路優勢,提供“定點、定時、定車、定線”的代運郵件快件服務,實行公交車專線投遞。完善服務管理標準,出臺收寄投遞、時效要求、安全驗視、結算方式、糾紛處理及賠償等具體辦法,公交駕駛員出示貨單後,工作人員驗收、簽字、卸車、整理、分揀上架,流程規範高效。通過交郵合作,實現了快遞進村全覆蓋,郵政快遞專線每日運作50個班次,投遞郵件快件1.7萬件,每年為郵政和快遞企業節省投遞費用20余萬元,為公交公司增加收益10余萬元,帶動了農産品銷售和電商發展,促進了城鄉公交可持續運作。
(四)優管理,提升服務效率。“三通一達”和極兔等5家快遞公司深化“快快合作”,聯合建立樂陵縣級快遞分揀中心,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分揀、統一配送,實現共配共收。使用統一的智慧取派件系統,快件入庫、上架、出庫流程更加順暢。快遞企業人工成本節約60%,出港效益提升11%,派送效率提升40%。
七、河南新縣:“四個融合”激發農村運輸新活力
新縣地處河南省信陽市南部,下轄15個鄉鎮,1個香山湖管理區,206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612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擁有山茶油、茶葉等多種特色産業,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縣考察調研時提出的“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新縣把高效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作為提升城鄉交通運輸服務水準的有力抓手,全力推動發展機制、基礎設施、運力資源、運輸資訊四個融合,激發了農村運輸服務新活力。
(一)推進發展機制融合,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一是採取簽訂框架協議等方式,建立交通運輸部門和郵政公司共同參與的農村客貨郵融合協調工作機制,共同制定推進客貨郵融合工作方案。二是制定融合發展支援政策,縣財政對統一入駐縣級物流園區的快遞物流企業,按照每平方米每月5元的標準連續補貼3年倉儲租金,入駐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一律免除房租;2年內免費提供公交代運農村貨物服務;2年內免除統一配送農村貨物的貨運班車下行費用、減半收取上行費用。
(二)推進基礎設施融合,打造縣鄉村三級節點網路。一是推進縣級物流園區融合發展。投資2000萬元,升級改造縣級綜合物流園區,吸納18家快遞物流企業入駐運營,構建集物流倉儲、流通加工、城市配送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貨運樞紐。二是推行鄉鎮站點資源共用。投資2000萬元,利用原有公路道班、客運站新(改)建了10個鄉鎮交通運輸綜合服務站,引導郵政、快遞物流、電商、供銷等企業入駐運營,實現“一站多能”。三是合理設置村級綜合服務驛站。依託現有郵政、電商等村級服務網點,建設了165個村級綜合服務驛站,健全了農村快遞物流村級服務網路。通過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各鄉鎮的茶葉、山茶油等農村特色産品實現了村級網點直接發貨,農村物流成本下降30%,為推進農村特色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
(三)推進運力資源融合,實現客貨郵“三豐收”。一是投資4400余萬元購置95台新能源公交車負責縣城至鄉鎮段公交運營,開闢24條農村“一元”公交運營線路負責鄉鎮至行政村段公交運營,實現全域公交。通過公交車輛運送生産生活資料下鄉、捎帶農産品進城,實現貨物城鄉雙向流通。二是購置3台新能源廂式貨車,開通定時、定點、定線的貨運班車,為貨運量較多的鄉鎮提供物流貨物和郵政快遞配送服務。通過公交車輛代運和貨運班車統一配送,實現全縣鄉鎮物流服務全覆蓋,全縣鄉鎮綜合服務站年均減少運輸成本30萬元以上,村級綜合服務驛站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推進客貨郵資訊融合,促進産業聯動發展。投資2000萬元,建設交通運輸運作監測中心,實現客運、貨運、郵政數據實時共用。打造“紅城交通行”微信平臺,整合物流配送、旅遊服務、出行購票、約車包車、投訴舉報等功能,實現農村客運、快遞物流資訊全程可追溯,群眾出行滿意度、獲得感大幅提高。農村客貨郵資訊融合也進一步促進了新縣電子商務産業的發展。2021年,新縣電子商務交易額11.95億元,同比增長9.3%;農産品上行交易額達3.21億元,同比增長371.4%。
八、湖北赤壁:部門協同培育運輸效益增長點
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下轄3個街道、10個鄉鎮、144個村,市域面積1723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赤壁市結合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創建,加強部門間協同聯動,完善農村客貨郵基礎設施,優化服務網路,推動形成運輸效益增長點,實現行業降本增效。
(一)加強部門協同,共推融合發展。確定“行業部門協調組織,公交快遞合作共建”的創建機制,明確各部門分工安排,由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客貨郵融合發展的指導、協調、督辦,市交通物流發展局負責引導快遞企業、物流企業參與農村客貨郵綜合服務,市道路運輸事業服務中心負責指導客貨郵綜合服務規範化標準化改造、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及合作線路的營運安全監管,市公交集團負責站內郵政服務區、物流電商小件貨物轉机點等的統籌安排,市郵政分公司負責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內郵政服務區設備設施及人員配備。
(二)分區整合資源,加強站線統籌。將赤壁市劃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在城南客運站設立一個縣級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對接趙李橋鎮、赤壁鎮兩個鎮級客貨郵綜合服務站,開通6條客貨郵合作線路;北區在中心客運站設立一個縣級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對接官塘鎮、神山鎮兩個鎮級客貨郵服務站,開通2條客貨郵合作線路。通過分區的方式,佈局農村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和合作線路,合理構建農村客貨郵綜合服務網路。
(三)拓展場站功能,延伸綜合服務。一是引進中通、圓通等快遞企業,在縣級綜合服務站設立轉机服務點,收發小件貨物、快遞等。二是在農村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中專門設立郵政服務區,引進郵政公司黨報黨刊投遞業務,收投文件和小件快遞,利用“村村通”公交車,沿合作線路投遞至鎮級綜合服務站、村級綜合服務點,實現上下行雙向流通。三是拓展農村客貨郵綜合服務站功能,提供電商産品展示交易、農産品代銷代購、快消品上下行、便民交費等服務。
(四)創新車輛配置,助力降本增效。一是市公交集團購置30台設有專用貨物存儲週轉空間的新型公交車輛,並在原有車輛上增設貨物存儲週轉箱(櫃),實行客貨分離,在確保客貨運輸安全的基礎上,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公交帶貨量佔農村物流總量20%。二是優化配送組織,將郵政、電商、物流、快遞的小件貨物進行“點對點”多輪次配送,縮減農村物資上下行時間,為農村群眾提供農産品隨送隨收、快遞件隨到隨取的便捷服務,配送效率提高40%,物流成本降低20%。
九、四川樂至:“金通工程”惠民生促發展
樂至縣隸屬四川省資陽市,下轄2個街道、19個鄉鎮、602個行政村,縣域面積1425平方公里,總人口87萬。近年來,樂至縣按照四川省“金通工程”統一部署,努力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可持續、高品質鄉村運輸發展模式,加速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進程,提升縣域運輸服務水準,帶動民生改善,促進産業發展。
(一)建立協同機制,推動融合試點新品牌。一是交通運輸部門與郵政部門建立會商機制,聯合印髮指導意見,加強常態化考核、補助、監管、宣傳等,全力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二是縣交通運輸部門和郵政公司聯合成立工作專班,建立聯席制度,發揮部門與企業合力,統籌協調各類資源。三是在童家鎮先行先試,“金通工程”駕駛員“兼任”郵政攬投員,利用農村客運“小黃車”富餘空間運送郵件快件、下鄉工業品和出村農産品,按照省交通運輸廳統一張貼“金通工程·天府交郵通”標識、統一場站建設標準和服務管理標準的要求,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品牌。
(二)加強交郵聯合,拓展站點建設新思路。充分整合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村郵站、鄉村便利店等資源,按照統一標準打造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三類“金通·郵快驛站”,開展郵件快件收投、代銷代購、客運票務等便民服務,兼具客運招呼站功能,客運車輛將郵件快遞直投到驛站,農村群眾在驛站候車、乘車,實現兩站合一、客貨共用。截至2021年底,已有234個行政村建成“金通·郵快驛站”。
(三)整合運力資源,探索快遞進村新模式。精準匹配客運線路和農村物資運輸需求,最大限度採用客運車輛代運郵件、快件和農村商品,推進農村運力資源共用,打通農村群眾收發快遞“最後一公里”。實現全縣所有鄉鎮郵件快件包裹、黨報黨刊均由“小黃車”代運代投,解決了過去農村群眾到鄉鎮取貨的不便,實現了送貨到府,同時帶動當地就業280人,駕駛員月均收入增長近2倍。
(四)強化政策保障,探索建立管理新體系。一是充分利用國家農村客運燃油補貼、四川省“金通工程”補助資金和資陽市農村客運運營補助資金,對“小黃車”車輛購置、保險購買、營運虧損等給予補助,支援農村客運可持續發展,為客貨郵融合提供資金保障。二是採取“政府扶持監管、企業化運作”的市場管理模式,對“小黃車”實行統一人員聘用、統一考核獎懲、統一運作調度、統一運價管理、統一營收核算“五統一”,有力提升了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規範化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