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交通運輸廳: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審批<吉林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送審稿)及試點任務申請書的請示》(吉交規劃〔2020〕31號)收悉。為重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在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建設、高緯度季凍區公路智慧提升工程、季凍區公路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系統、交通運輸安全風險分級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構建與安全智慧管控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二、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支援。加強上下聯動,強化協同配合,鼓勵各方積極參與。
三、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旅遊風景道綜合體系建設,高緯度季凍地區公路智慧提升關鍵技術,季凍區公路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建設,交通運輸綜合執法監管系統及公路工程全流程品質安全監管系統建設,交通運輸安全智慧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四、加強跟蹤、督導和總結,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功經驗模式及時報告我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報送年度試點工作總結。
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對試點工作積極指導,在“十四五”規劃編制等工作中加強支援,適時開展跟蹤調研、監測評估和經驗交流,並在試點任務實施完成後組織開展考核、成果認定、宣傳推廣等工作。
交通運輸部
2020年9月16日
附件
交通強國建設吉林省試點任務要點
一、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建設
(一)試點單位。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通化市交通運輸局、白山市交通運輸局、延邊州交通運輸局、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加強旅遊大通道(G331吉林境內段)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快進、慢遊”旅遊綜合交通網路。全面治理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針對崩塌隱患、潛在落石危害邊坡路段,涎流冰、泥石流、路基凍脹融沉路段等按照不同成因及規模,分類施策,形成系列科學有效防治方案。推進G331公路全線服務區、停車區、觀景臺、管養設施、路域景觀節點、旅遊標識系統、智慧設施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區域旅遊綜合體、露營地、驛站、遊船碼頭、慢行系統等五類服務設施,新改建G331技術等級較低路段主線及沿線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連通內地交通骨架網、主要城市和景區等連接公路,建設口岸公路、界河橋、界河航道、遊船碼頭等基礎設施,優先建設圖們江下游段航道。推進琿春—克拉斯基諾自動駕駛通道基礎設施建設。
2.打造G331旅遊風景道綜合體系。基於“全域旅遊”理念,以G331公路為骨架,以農村公路等為支線對景區進行挖掘、串聯和整合。打破行政區劃,將G331公路延伸為一個區域,對沿線工、農産業及資源統籌開發建設,並重新配置區域內相關資源和公共服務。
3.建立區域旅遊交通服務系統。結合資源環境條件,構建以滿足遊覽、遊憩為主的獨立慢行系統。利用沿線的自然生態及人文資源等,提升景觀、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加強與公共交通網的結合,利用旅遊交通大數據資訊,為遊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資訊服務。
4.加強G331區域生態安全保護。協調公路建設與沿線自然、人文環境關係,集約利用通道資源,加強特殊路段安全設計。有效融合原貌,提升旅遊公路沿線景觀。創建公路野生動物通道。探索開展“公路+生態”建設模式,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5.打造G331旅遊公路文化品牌。開展標識設計宣傳,傳承沿邊多民族優良傳統、弘揚優秀民族精神,講述特色旅遊公路故事。
6.創新旅遊公路投融資及運營管理模式。完善政企合作機制,完善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建設機制,有效利用優勢資源,推進項目建設品質控制和資金統籌。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形成設計、施工導則和建設模式,制定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完成G331新改建路段可研方案和重點路段設計。
通過3—5年時間,完成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主體建設,G331重點區域、重點路段實現通車,同步完成相應路段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程。G331沿線重點路段20公里區域內與主要景區、城市等連接公路升級改造完成。形成G331旅遊風景道綜合體系方案,並完成沿線配套設施、旅遊航道、旅遊服務設施示範段建設。建成10處以上G331區域生態安全保護示範點。公路沿線旅遊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沿線部分界河橋、口岸路、遊船碼頭等新改建完成,重點通航段界河航道整治完成。琿春—克拉斯基諾自動駕駛通道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形成旅遊通道建設關鍵技術、指標和標準,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二、高緯度季凍區公路智慧提升工程
(一)試點單位。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基礎設施健康監測。採用高精定位、埋設感測器等,對路基、路面、高邊坡、重點隧道和大型橋梁開展健康監測,通過數據模型,對結構物安全健康狀況、及特殊氣候條件下的潛在危險進行安全評估,對高危情況進行預警。
2.交通運作狀態監測及分析。開展旅遊大通道路網交通流運作狀態監測,通過車路協同路側設施及車載終端,向駕乘人員提供道路危險狀況、擁堵、限速、匯流、匝道分合流等預警資訊,提高運作效率。
3.低溫條件下的精準氣象感知及預測。通過設置全要素氣象、環境、能見度等監測裝置,提供寒冷氣候條件下的精準氣象感知和惡劣天氣預報預警。提升道路安全、養護管理和服務水準。
4.行車安全智慧誘導。針對極端天氣(包括暴雨雪和團霧)易發路段和公路交通量較大路段,布設智慧安全行車誘導標誌及智慧行車安全誘導系統,支撐安全輔助行駛。
5.網際網路+綜合服務。在G331沿線建設新能源車輛能源補給裝置,對服務區進行智慧化改造。採用資訊化手段多渠道提供實時交通運作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等綜合資訊服務,提高交通運輸與旅遊智慧融合服務水準。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G331智慧提升工程需求分析、可研方案和初步設計。
通過3—5年時間,完成智慧工程重點路段實施,特殊路段路基和路面、高邊坡、重點橋梁、長大隧道實現狀態實時監測、性能安全評估及危險預警,重點基礎設施服務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公路沿線重點路段視頻監控覆蓋成網,旅遊公路運作狀況全面掌握。旅遊服務資訊多渠道發佈,交旅智慧融合服務水準全面提高。提出高緯度季凍地區公路智慧提升工程關鍵技術和指標,形成吉林省普通智慧公路建設以及運作管理等系列技術要求和標準規範,建設區域智慧化路網。
三、基於物聯網的季凍區公路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研究
(一)試點單位。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遼寧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構建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結合路網建設規劃,依託新建高等級公路,建設全場景觀測實體工程。構建“1+4+N”季凍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佈局(1個路網觀測大數據中心,4個典型季凍區省份和N個包括氣候、路基、路面、構造物等觀測對象的觀測點)。
2.建立大數據中心平臺。依託物聯網智慧感知技術、4G(5G)傳輸、GIS、BIM等先進資訊化技術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開發建設季凍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和路域環境監測大數據中心平臺。
3.研究季凍區公路工程建養成套技術。開展公路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監測,研究公路交通基礎設施與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系統等之間的影響,研發基於加速載入路基路面一體化設計的路面結構及材料指標、橋梁隧道抗凍耐久混凝土結構及施工關鍵技術等系列公路抗凍耐久技術,打造“十年路面百年橋”高品質工程。
4.研究制定季凍區公路工程建設養護標準規範。總結季凍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科學觀測研究成果,編制季凍區公路工程建養標準規範,加強研究成果推廣應用。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建成基於不同氣候條件的涵蓋路基、路面、構造物等多個觀測對象的季凍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
通過3—5年時間,建成集數據採集、分析及處理等功能的季凍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大數據中心平臺,實現數據安全存儲和高效分析。形成季凍區公路工程抗凍耐久、路域環境保護系列成果,形成完善的季節性冰凍區公路工程建設規範標準體系,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成效明顯,為季凍區公路工程建設養護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四、“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系統
(一)試點單位。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吉林省交通資訊通信中心、吉林省運輸管理局、吉林省地方海事局、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各市(州)交通運輸局。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建設全省交通運輸綜合執法監管系統。
(1)依託“網際網路+道路運政服務系統”,建設適應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改革體制的,涵蓋公路、運輸、航道、海事、品質安全監督等各類執法業務的綜合監管系統。推廣應用現場檢查、執法案卷電子化、涉案財物電子化、執法人員、執法監督等管理系統。建立完善交通運輸行政執法資訊公示服務、行政復議訴訟、執法人員培訓等系統,實現全省綜合執法過程的全程留痕、可回溯閉環監管和線上查詢監督,進一步增強行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2)完善省級交通運輸行政執法數據中心,形成覆蓋全省各執法門類的交通運輸行政執法數據資源庫群,建設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大數據分析研判系統、交通運輸發展水準與評價系統等。實現部省間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執法資訊共用,為綜合交通運輸監管與決策提供支撐。
2.建設公路工程全流程品質安全監管系統。
(1)建設遠端數據採集系統。
對公路建設拌和站數據、壓實數據等生産數據,及萬能試驗機、瀝青試驗、混凝土自動養護設備等試驗儀器數據進行智慧採集並實時上傳到監控中心,自動生成試驗報告及各種統計分析報表,消除人為因素影響,變傳統不連續抽查監管為連續不間斷監管。
(2)合同設計變更及檔案管理系統。
建立設計合同變更自動審批系統。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對投標承諾進場人員履約情況進行監管。建立公路工程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實現公路工程文件的檔案化、無紙化。
(3)遠端視頻監控系統。
對工地現場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實現實時遠端監控、集中管理,對生産品質、安全生産行為等進行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
3.構建全領域新型信用監管體系。
(1)建設綜合交通運輸信用資訊服務平臺。以現有“吉林省公路水路建設市場信用資訊系統”、“網際網路+道路運政服務系統”為基礎,構建覆蓋全省公路、水運建設,道路、水路運輸和安全生産領域的省、市、縣三級綜合交通運輸信用資訊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週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後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提升信用資訊應用、共用水準。
(2)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減免”改革。加強與省級政務服務系統的數據對接,充分利用省政務服務平臺大數據資源,開展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電子檔案改革,逐步取消紙質文件檔案。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建立行政審批管理清單,開展“一個手機、一張身份證、刷臉辦理”改革,探索向公眾提供“免填單”服務。
4.建設道路運輸重點領域監管系統。
(1)完善道路危險貨運電子運單管理系統功能,實現對危運企業、駕駛員的分級分類監管,提升監管效率。
(2)建立道路貨運汽車動態資訊公用服務系統,為重型載貨車輛安全監管和公路工程項目建設、公路治超提供數據分析支撐。
(3)建立“一車一檔”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與機動車排放檢測、監控與強制維護系統對接,進一步提升維修行業污染防治監管能力和監管效率。
5.建設封閉水域“網際網路+”海事(港航)監管服務系統。
(1)建設包含海事監管、水運管理、港口行政管理、船舶檢驗、搜尋救助等功能的封閉水域“網際網路+”海事監管系統,加強非水網地區安全監管,提高水上安全、應急救援、公共服務效率。
(2)推行“一站式服務”,建設涵蓋政策發佈、航行預警、船舶檢驗、資訊查詢等海事服務公眾資訊發佈系統。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交通運輸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基本完成,重點安全監管領域改革穩步推進。綜合執法、信用分級分類、道路運輸、公路建設品質安全、封閉水域“網際網路+”智慧海事等監管系統初步建成。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公路工程、信用資訊、道路運輸、封閉水域海事等領域市場品質安全監管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電子檔案改革初見成效,實現政務服務“一張身份證”辦理。
通過3—5年時間,全面完成“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系統和省級交通運輸行政執法數據中心建設。綜合執法、信用分級分類、道路運輸、公路建設品質安全、“網際網路+”智慧海事等監管系統在全行業廣泛應用,“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一張身份證”辦理和電子證照、電子簽章、電子檔案改革在全行業廣泛推行。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長效保障機制逐步完善。
五、交通運輸安全風險分級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構建與安全智慧管控
(一)試點單位。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吉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吉林大學、吉林省吉高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高速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橋梁、隧道、邊坡等危險點智慧化監管系統。開展客貨車輛自動防碰撞和貨運車輛超限自動熄火系統的關鍵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
2.構建安全風險分級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研究形成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理論與方法,建立政府監管、企業自管、社會監督三方面的規章制度體系。建立貫穿高速公路設計、施工、養護三階段一體化安全風險評估與管控體系。建立高速公路安全風險分級管理辦法、企業安全生産經費保障辦法。建立貫穿道路運輸全過程的安全風險動態評估與管控體系。設計開發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軟體、隱患排查治理資訊化管理軟體;制修訂有關技術指南、手冊等。
3.提升季凍區交通運輸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基於毫米波雷達、GIS和BIM技術的“兩客一危”車輛安全主動管控系統。開發季凍區彎陡路段重載車輛安全車距智慧管控系統。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琿烏高速公路基礎設施健康監測實體工程建設及數據採集。形成客貨車輛自動防碰撞系統、貨運車輛超限超載自動熄火系統的關鍵技術及其産品。開發完成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軟體、隱患排查治理資訊化管理軟體。完成試驗路段毫米波雷達視頻錄影機的安裝以及雷達覆蓋路段的基礎設施BIM建模,實現基於毫米波雷達、GIS和BIM技術的“兩客一危”車輛安全數據分析及主動管控。
通過3—5年時間,實現高邊坡、重點橋梁和長大隧道基礎設施使用狀態的實時監測及安全風險預警和管控。完成車輛自動防碰撞系統和貨運車輛超限超載自動熄火系統試運營。形成成套的雙重預防機制技術、工具和配套措施。完成彎陡路段外場終端實施,實現季凍區彎陡路段重載車輛安全行車主動管控,形成車輛安全智慧管控相關技術應用指南等政策性成果。形成行業安全智慧監管的成熟經驗,行業安全主動管控水準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