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關於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交通運輸高水準對外開放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文號:交規劃函〔2020〕787號

文號

交規劃函〔2020〕787號

索引號

000019713O04/2020-03795

公開日期

2020年12月11日

主題詞

對外開放;交通強國

機構分類

綜合規劃司

主題分類

專項規劃

行業分類

道路貨物運輸;路橋管理與養護;公路建設;港口和航運設施建設;多式聯運和運輸代理業;民航工程建設及航空運輸業

公文類型

部函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關於報送〈交通強國建設內蒙古自治區試點實施方案〉的函》收悉。為重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在交通運輸高水準對外開放、智慧物流樞紐、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特色冷鏈物流、“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完善試點實施方案,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二、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支援。加強上下聯動,強化協同配合,鼓勵各方積極參與。

三、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國際交通運輸政策、規則、制度、技術和標準對接,無人貨車航班探索,交旅融合發展投融資改革,冷鏈物流人才培養,農村公路差異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四、加強跟蹤、督導和總結,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功經驗模式及時報告我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報送年度試點工作總結。

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對試點工作積極指導,在相關“十四五”規劃編制等工作中加強支援。適時開展跟蹤調研、監測評估和經驗交流。在試點任務實施完成後組織開展考核、成果認定、宣傳推廣等工作。

交通運輸部

2020年10月31日

附件

交通強國建設內蒙古自治區試點任務要點

一、交通運輸高水準對外開放

(一)試點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交通運輸局,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公路交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完善口岸交通基礎設施。提升境內口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完善設施網路,提升口岸通行能力。提高口岸集疏運能力,加強口岸過境通道、場站建設,加快推動滿洲裏、二連浩特中歐班列貨物集散中心建設。打造口岸設施高品質樣板工程。

2.建設呼和浩特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推動呼和浩特新機場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加快構建集航空、鐵路、公路、城市軌道及地面公交等服務為一體的換乘體系,增強樞紐輻射能力。以呼和浩特新機場貨運設施建設為依託,加強與口岸等重要交通設施的銜接和互動,優化多種運輸方式間的銜接和運輸組織,充分發揮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效應。

3.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建立與海關、邊防等部門協同和資訊互換機制,推動“單一窗口”“一站式”作業服務,提升便利化水準。建立國際運輸資訊平臺,推動國際運輸企業平臺互聯互通,完善內陸港、物流園區、機場、鐵路場站等資訊平臺功能,推動國際運輸供需和資源精準對接。加強國際聯運設備研發推廣,完善相關標準和操作規範。

4.完善國際運輸治理機制。探索建立國際道路運輸監督評價體系和政策制度,加強口岸汽車出入境監管管理。依託中俄、中蒙博覽會,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平臺,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機制,推動與毗鄰國家交通運輸政策、規則、制度、技術和標準等對接以及駕駛證、車牌等雙向互認。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口岸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路基本完善,滿洲裏、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等口岸相關樞紐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國際運輸便利化水準顯著提升,基本實現國際運輸資訊資源開放共用,國際合作交流機制更加完善,重點口岸基本實現“單一窗口”“一站式”作業服務。

通過3—5年時間,基本建成呼和浩特新機場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口岸“單一窗口”建設、資訊互聯共用、國際多式聯運、國際運輸合作交流機制等方面取得典型經驗,並形成指導意見、工作指南、技術標準等政策成果。

二、智慧物流樞紐

(一)試點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交通運輸局。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物流樞紐。加強物流樞紐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鐵路專用線進園區。加強物流設施智慧化改造,強化道路基礎設施監測和交通流量數據感知能力建設。

2.多式聯運。加強烏蘭察布與沿海港口銜接,提升資源共用和優勢互補能力。加強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推動無水港與海港政策一體化,促進物流要素協調統一、高效流動。

3.長途貨運設備。研究自動駕駛載重貨車技術,探索開展自動駕駛貨運研究與應用。

4.城市配送系統。構建城市配送分撥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社區末端配送網點等三級城市物流配送網路體系。推進城區配送車輛標準化、節能化。加強物流配送管理資訊化建設。

5.物流生産組織。加強與現代物流企業合作,探索推進無人化陸路運輸,積極推動智慧物流,發展專業化物流。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口岸物流品質監管、多式聯運物流資訊共用、智慧長途貨運服務、智慧城市配送服務等平臺基本建成,物流運作效率顯著提升,中歐班列年度開行數量穩步發展,口岸物流資訊基本實現實時共用。

通過3—5年時間,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口岸物流品質監管、多式聯運物流資訊共用、智慧長途貨運服務、智慧城市配送服務等平臺基本完成資源整合、協同應用,烏蘭察布智慧陸港車路資訊感知交互網基本建成。口岸物流資訊實現重要通關貨物全程全狀態實時跟蹤。在陸路交通物流設施平臺建設、組織模式建立、先進技術與裝備應用等方面取得典型經驗,並形成意見指南、技術標準等政策成果。

三、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

(一)試點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阿拉善盟交通運輸局。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打造沿黃河特色旅遊交通風景帶。以沿黃河地區綜合交通網路佈局為依託,打造特色旅遊交通網,聯通周邊特色景區景點等關鍵節點。完善旅遊交通沿線配套設施,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優化改造,拓展旅遊服務功能。

2.打造“烏阿海滿”旅遊交通圈。優化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佈局,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幹線公路通道,打通景區景點連接線和待貫通路段。推進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道路建設,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核心景區、旅遊資源有效連接,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交通快進慢遊網路。

3.提升旅遊風景道服務水準。加快路面專項、綠化、景觀路設計等提質改造,推動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等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增設錯車道、服務區(停車場)、宿營地、步道景觀道等配套設施。拓展交通運輸車輛服務、資訊服務功能,提高旅遊公路品質。強化交通與旅遊、氣象、餐飲、住宿等服務資源協同聯動,提升交通服務能力。

4.探索“交旅”融資新模式。深化交旅融合發展投融資改革,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推動投資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初見成效,沿黃河特色旅遊交通風景帶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烏阿海滿”旅遊交通圈初步形成。公路沿線服務設施及環境、景區道路通行條件不斷優化,建成一批生態景觀路。在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方面形成意見指南等政策成果。

通過3—5年時間,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水準顯著提升,建成一批具有黃河文化、地方特色的旅遊風景道,沿黃河特色旅遊交通風景帶基本形成。交通旅遊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烏阿海滿”旅遊交通圈。在旅遊風景道建設、沿線開發、服務、融資等方面取得典型經驗,並形成意見指南、技術標準等政策成果。

四、特色冷鏈物流

(一)試點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建設冷鏈物流運輸通道及樞紐。加強蒙東、蒙中、蒙西區域間,內蒙古至北京、上海等城市間的冷鏈物流通道及節點分佈規劃和建設,暢通內蒙古至蒙古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冷鏈物流運輸通道。充分發揮滿洲裏和二連浩特對蒙、俄口岸作用,構建冷鏈物流樞紐,完善冷鏈物流配套設施。

2.提升冷鏈物流資訊化水準。建立冷鏈物流資訊管理平臺,推進冷鏈物流追溯系統、業務管理系統、資訊服務系統等設計建設,加強冷鏈物流線上線下相融合,推動冷鏈物流智慧化發展。

3.強化冷鏈物流保障。加強特色冷鏈物流發展政策扶持,完善冷鏈物流地方標準,探索冷鏈共同配送,創新物流發展模式。積極培育優質冷鏈物流市場主體,加強連接蒙古國和俄羅斯等産銷地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龍頭企業培養,推動冷鏈物流關聯産業發展。加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支援區內高校加強農畜産品、跨境等冷鏈物流教育,打造冷鏈物流專業人才隊伍。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初步建成特色冷鏈物流資訊平臺,冷鏈物流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冷鏈物流服務綜合效率有效提升,在冷鏈物流規劃設計、設施建設等方面形成指導意見、工作指南等政策成果。

通過3—5年時間,冷鏈物流運輸通道、樞紐及配套設施基本完善,資訊平臺全面建成,冷鏈物流服務水準和效率顯著提升。力爭培育形成一批優秀龍頭冷鏈物流企業、一支冷鏈物流專業人才隊伍,在冷鏈物流發展方面取得典型經驗,並形成制度、標準、規範等政策成果。

五、“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

(一)試點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建立差異化管理模式。充分考慮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城區4種類型和林區、沙區2種類型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建立建設、管理、養護、運營的差異化管理模式,提升精準施策水準。

2.完善管養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各級監管實施主體責任體系,完善農村公路運作機制。建立農村公路路長制資訊管理平臺,打造數字化採集體系、網路化傳輸體系和智慧化應用體系。

3.加強資金保障。建立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為輔的農村公路管養保障機制。構建以路況水準、服務品質、資金需求、投資效益等為依據的養護工程資金測算機制。研究制定農村公路亮化、清掃、巡查等養護技術規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制定不同標準養護措施和技術方案,探索建立差異化養護資金投入機制。加強農村公路管養績效考核,探索建立以獎代補等養護機制。

4.推動農村公路與産業融合發展。加強固體廢棄物應用,減少生態原石料開採,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資源路、固廢利用路、農村産業路。深入推廣農村物流服務品牌,促進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探索發展農村電商物流,優化農村電商物流節點,加強農村沿線綜合驛站開發利用。大力推進綠色公路,加強陸域環境治理,強化農村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建設。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初步建成農村公路路長制資訊管理平臺,農村公路路長制基本形成,在針對不同區域特點的“四好農村路”管養模式建立方面取得典型經驗,並形成《內蒙古自治區“四好農村路”差異化管理指導意見》《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公路養護技術規範》等政策成果。

經過3—5年時間,基本建成農村公路路長制資訊管理平臺,農村公路基本實現高品質發展,資金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建設、管理、養護等機制基本健全,農村公路沿線産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形成《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公路條例》《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成果。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