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關於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文號:交規劃函〔2021〕427號

文號

交規劃函〔2021〕427號

索引號

000019713O04/2021-00182

公開日期

2021年10月26日

主題詞

港口;智慧化改造;交通強國

機構分類

綜合規劃司

主題分類

專項規劃

行業分類

港口管理

公文類型

部函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關於上報〈交通強國建設大連理工大學試點實施方案〉的請示》收悉。為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在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規劃方案及動態實施技術研發、綠色港口多能源聯合節能運作及調控關鍵技術研發、智慧港口安全預警及韌性優化決策支援平臺研發、智慧港口5G自動駕駛研發與應用、北極航行中船舶立體監測及智慧化安全保障系統研發、面向深遠海與極地的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前沿技術研發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完善試點實施方案,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二、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支援。加強上下聯動,深化産學研融合,強化協同配合,創造開放包容、公平競爭的學術氛圍和市場環境,避免出現排他性問題。

三、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決策指標體系構建、能源調配與調控決策技術研究、基於機器學習的智慧港口安全預警技術研究、港口裝備與自動駕駛車輛融合應用關鍵技術研究、海冰參數和船體冰載荷的智慧識別演算法研究、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前沿共性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四、加強跟蹤、總結經驗,試點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功經驗模式以及值得研究重視的有關重大問題請及時報我部,並於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報送年度試點工作總結。

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有關專家對試點工作給予指導,在相關規劃、政策制定和實施等工作中加強支援。適時開展跟蹤調研、監測評估和經驗交流。在試點任務實施完成後組織開展考核、成果認定、宣傳推廣等工作。

附件:交通強國建設大連理工大學試點任務要點

交通運輸部

2021年8月23日

附件

交通強國建設大連理工大學試點任務要點

一、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規劃方案及動態實施技術研發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構建包含成本、環境、效率在內的多層級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決策指標體系。構築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的平面佈置、工藝模式方案庫,提出智慧化改造規劃方案方法。攻關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動態實施時序優化技術,構建改造時序隨機優化模型。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現有基礎港口建設情況和管理運營體系調研工作。建成時變多層級的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時機評價體系。形成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的平面佈置、工藝模式方案庫。建立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規劃方案模型。

通過3~5年時間,形成適應隨機環境的港口智慧化改造時序動態優化模型,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動態實施時序優化技術研發取得突破。編制完成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決策指標體系及專項技術、精細規劃方法及規劃方案、動態實施時序優化技術及專項技術等3套技術報告。傳統港口智慧化改造動態實施時序優化技術在部分港口推廣應用。

二、綠色港口多能源聯合節能運作及調控關鍵技術研發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解析港口生産作業系統能耗拓撲結構的時空演化規律,刻畫港口用能結構,提出面向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的港口多能互補能源結構優化方法。研發面向港口複雜生産作業系統的多能互補能源調配與調控決策技術。打造港口複雜生産作業系統能源應用管控平臺。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面向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的港口多能互補能源結構優化方法研究。建成不確定環境下基於多時空尺度多能互補的港口生産作業能源需求智慧預測與分析系統,實現能源需求的動態精準預測。完成港口生産作業系統多能互補能源調配與調控決策技術研發。

通過3~5年時間,建成面向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的港口複雜生産作業系統能源應用狀態管控平臺,實現能源供應與應用的相互協調。在港口多能互補能源結構優化技術、港口能源需求智慧預測與分析系統、港口多能互補能源調配與調控決策技術等方面取得系列典型經驗與自主智慧財産權,並在部分港口實現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智慧港口安全預警及韌性優化決策支援平臺研發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研發基於實時多源資訊的動態數據解析技術、基於機器學習的智慧港口安全預警技術及不確定環境下智慧港口韌性優化技術。建設糅合風險預警與韌性優化的智慧港口決策支援平臺。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實時多源資訊動態數據解析技術研發取得積極進展。構建形成基於事件風險集和應急預案快速生成、動態調整的智慧評測體系、韌性港口評價體系。基於機器學習的智慧港口風險預警技術以及考慮不確定性的智慧港口韌性優化技術研發取得突破。

通過3~5年時間,系統總體架構、數據倉庫以及各功能模組設計基本完成,糅合風險預警與韌性優化的智慧港口決策支援平臺完成研發測試,並在部分港口開展推廣應用。編制完成示範性港口安全預警及韌性優化決策支撐平臺建設方案等3套專項技術報告。

四、智慧港口5G自動駕駛研發與應用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建設面向港口業務的無人駕駛車輛和智慧裝備運營平臺。搭建基於5G全景高清視頻和智慧終端的新型車輛智慧編隊協同控制平臺。依託大連理工大學超級計算中心,建設基於5G的港口安全態勢感知平臺。構建港口、園區等有條件應用場景下的區域智慧網聯交通運輸系統基礎環境,引領自主式交通系統創新性應用。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港口智慧裝備與自動駕駛新能源車輛融合應用關鍵技術、港口裝備無人自動化專項技術研發取得進展。建成面向港口業務的無人駕駛車輛和智慧裝備運營平臺。建成新型車輛智慧編隊協同控制平臺,實現5G自動駕駛物流管控。建成基於5G的港口安全態勢感平臺,實現對港口業務的高性能實時處理。

通過3~5年時間,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的智慧港口5G自動駕駛得到應用推廣。智慧化車輛的模組化先進設計技術、智慧交通道路網路技術研發成果顯著,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技術研究成果。區域智慧網聯道路交通系統、港口智慧邊緣雲計算平臺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在典型地區打造形成智慧港口5G自動駕駛試驗區。

五、北極航行中船舶立體監測及智慧化安全保障系統研發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開展北極海冰物理力學性質研究。研發船舶結構冰載荷的離散元計算分析軟體。研究海冰參數和船體冰載荷的智慧識別演算法。開發船舶冰區航行安全預警標準和應急保障系統,並實現示範性應用。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形成極地海冰物理力學性質數據庫,形成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海冰黏—彈—塑性本構模型。建成船舶冰區航行的海冰參數自動監測與識別系統,實現對海冰類型、密集度、浮冰尺度、冰厚等海冰參數的實時測量。完成面向北極環境條件的船體冰載荷離散元計算分析專業軟體研發。

通過3~5年時間,適用於不同船體結構的近場或遠場海冰載荷實船測量技術、基於多元數學方法的海冰載荷識別演算法研究取得突破。形成船舶在北極冰區航行的安全狀態監測系統和安全預警標準。危險冰況下船舶安全航行的應急方案和智慧化安全保障系統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基本完成北極冰區航行中船舶立體監測技術及智慧安全保障系統研製與應用。

六、面向深遠海與極地的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前沿技術研發

(一)試點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

(二)試點內容。

開展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前沿共性技術、高技術船型開發與智慧設計技術、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研發。建設高技術船海裝備性能實驗平臺。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前沿共性技術、高技術船型開發與智慧設計技術、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等取得系列研究成果。面向深遠海與極地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先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與技術得到發展,在船海工程核心領域取得突破。

通過3~5年時間,開發完成適合於遠海作業的自主航行遠洋無人艇研究平臺,完成樣船建造。建成深遠海浮式/水下結構物及海底管道綜合研究平臺、低溫環境水下聲場分析研究與測試平臺、低溫鋼的自動化成型加工實驗平臺,研製完成極地船舶低溫鋼自動化加工成型設備。船舶與海洋工程關鍵裝備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顯著提升。

抄送:部水運局、運輸服務司、科技司、海事局。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