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關於同濟大學開展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文號:交規劃函〔2022〕399號

文號

交規劃函〔2022〕399號

索引號

000019713O04/2022-00153

公開日期

2022年08月24日

主題詞

交通基礎設施;韌性;關鍵技術

機構分類

綜合規劃司

主題分類

專項規劃

行業分類

其他

公文類型

部函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關於報送〈交通強國建設同濟大學試點實施方案〉(報批稿)的函》(同濟科函〔2022〕13號)收悉。經研究,原則同意在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道路交通系統本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一體化出行服務與治理關鍵技術、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智慧運營關鍵技術、高速磁浮交通裝備整合驗證和綜合評估平臺建設、智慧車路協同系統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試點。請統籌推進各項試點任務,抓緊早期任務落地,及時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經驗借鑒。

交通運輸部

2022年7月28日

交通強國建設同濟大學試點任務要點

一、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安全與品質監督司&&,科技司、公路局配合。

(三)試點內容。

研究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與交通網路系統運作耦合演化機理,揭示工程韌性演化機理和自然災害下韌性變異與演化進程,搭建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路系統協同運作倣真系統。研究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估與提升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研究自然災害與突發事故下交通系統運作狀態評估與系統恢復決策技術。研發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估與風險防控倣真系統與應用示範。總結形成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建立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估基礎理論與技術,形成路網級和工程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方法。

通過3~5年時間,形成交通系統功能損失與交通遲滯精準評估技術和災變情況下基礎設施系統恢復決策技術,完成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估與風險防控倣真系統研發,在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網中得到大規模推廣。提出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設計理論與方法。

二、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公路局、綜合規劃司配合。

(三)試點內容。

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週期經濟成本與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技術,提出交通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方法,開發碳排放計算和綜合效益評價自動化軟體或平臺。研究碳積分(碳交易)制度下的出行行為精準激勵技術。構建政府—企業—居民協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機制。研究碳排放約束下的柔性共用客運組織技術、面向交通與能源兩網融合的電動汽車基礎設施佈局和系統管理技術、交通能源替代技術及社會經濟評價、低碳導向的智慧網聯混合車流運作控制關鍵技術、碳約束的貨運結構及組織運作優化技術、綜合交通碳排放及驅動力動態監測與反饋調控技術、綠色節能運輸裝備推廣應用技術與政策等。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研發取得有效進展。在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碳排放監測、低碳交通運作控制技術、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虛擬倣真整合平臺升級及開發測試,在部分地區完成小範圍實踐應用。

通過3~5年時間,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顯著進展,在系統碳排放監測、低碳交通運作控制技術、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交通碳排放監控及綜合調控措施方面形成系統研究成果。建成具備應用條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協同規劃與政策倣真整合平臺,形成一批具備推廣應用價值的典型案例。

三、道路交通系統本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安全與品質監督司、公路局&&,科技司、運輸服務司配合。

(三)試點內容。

研發“廣域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車內外視頻檢測”結合的全要素運作監控裝置,研發具有自主産權的高頻率雷達晶片。研究交通參與者行為,構建道路運作視覺環境與駕駛行為譜係模型,研究考慮人因隨機性及系統容錯能力的人-車-路-管理道路交通系統設計及運作安全評價方法。研發駕駛行為引導及干預技術與裝備、面向容錯目標的道路交通運作安全風險控制技術與裝備等。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解析“人—車—路—管理”多要素安全影響下的交通系統風險演化機理,形成本質安全的理論體系;形成“設計—管理”全尺度、“人—車—路—管理”全要素、“實時—全工況—全場景”全週期的交通安全評價定量解析方法;編寫安全評價與管控規範草案,形成一定規模的應用;建設示範工程,實現示範工程運作安全水準顯著高於現有道路的安全水準。

通過3~5年時間,全面構建交通安全理論體系;形成面向本質安全的道路交通安全評價與管控規範標準體系;依託示範工程,推進智慧感知、風險管控與阻斷等方面專利成果的轉化。

四、一體化出行服務與治理關鍵技術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科技司配合。

(三)試點內容。

研究一體化出行服務平臺架構設計,基於城市出行多源數據融合,形成大數據管理平臺。開展一體化出行關鍵技術研發,建立一站式出行全方式鏈提取與服務定制。研發雲—網—邊—端智慧聯動的全資源運營優化技術,形成集一站式出行服務、智慧運營調度、智慧停車服務以及全時監管調控等功能。研發智慧出行與服務綜合平臺和應用裝置,建成城市智慧出行綜合服務系統。研發一體化出行服務與治理典型場景應用。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平臺頂層設計研究規劃制定,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進方案;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完成功能架構和原型設計;智慧出行平臺的初步開發,與系統原型同步驗證協調;出行産業鏈技術研發。

通過3~5年時間,完成智慧出行平臺的深入開發,並配合進行倣真系統初步運作;完成出行産業鏈技術的研發,並進入實際操作。完成數據智慧分析工具模組整合數據共用服務平臺,出行平臺正式運作在註冊公司之上,並開展示範運營服務。

五、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及智慧運營關鍵技術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綜合規劃司、運輸服務司以及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相關司局配合。

(三)試點內容。

研究綜合交通樞紐協同優化與站城融合規劃理論方法、樞紐智慧基礎設施建造與智慧運維技術、基於資訊物理系統的樞紐智慧運作控制與服務技術等,提出國際客貨轉運樞紐智慧服務新模式。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建立交通規劃為先導、與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的樞紐規劃與站城融合理論與方法;構建多層級樞紐運輸服務協同優化理論和方法;提出適應無人駕駛、電動化、網聯化發展的新一代智慧樞紐資訊物理架構;提出國際轉運樞紐服務新模式。

通過3~5年時間,依託示範工程形成支撐站城融合發展的規劃設計技術體系及運營服務模式,開發面向廣泛感知、深度融合的綜合大型樞紐彈性資訊物理原型系統,開展基於設施裝備全息感知的樞紐韌性評估方法和提升技術測試,研發樞紐多制式系統運作時振動和噪聲控制技術,制定或修編智慧型多式聯運樞紐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資訊服務等標準。

六、高速磁浮交通裝備整合驗證和綜合評估平臺建設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國家鐵路局相關司局&&,交通運輸部科技司配合。

(三)試點內容。

開展高速磁浮交通核心裝備綜合評估的理論體系,全速域、多模式高速磁浮交通裝備動態模擬與性能驗證應用基礎,高速磁浮交通裝備關鍵系統基礎,系統整合與驗證關鍵技術等研究,形成適合我國的高速磁浮交通綜合評估的系列標準和規範。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構建國際領先的適於全速域、多模式磁浮交通懸浮與牽引系統等關鍵裝備動態模擬與整合驗證的創新基地。

通過3~5年時間,完成磁浮交通運載裝備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建成系統驗證與綜合評估的開放式平臺。

七、智慧車路協同系統創新人才培養

(一)試點單位。

同濟大學。

(二)試點指導單位。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公路局、政策研究室、人事教育司配合。

(三)試點內容。

深化交通與汽車、電信、軟體等相關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組織創新團隊,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加強車路協同複合型人才培養。實施本研一體化貫通培養。強化依託龍頭企業、面向重大工程、校企協同的融技術攻關與創新實踐為一體的智慧車路協同系統人才培養。與國際頂尖大學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參與全球重大科研合作,圍繞關鍵性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推進智慧車路協同系統智庫建設。

(四)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構建智慧車路協同系統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學科交叉、本研一體化貫通及國際合作。形成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實現技術、資源、人員的融合。

通過3~5年時間,培養3—5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領軍人才;建設6—8支智慧車路協同系統的智庫和創新團隊,形成全球引領的智慧車路協同系統人才培養品牌模式。

抄送: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部綜合規劃司、政策研究室、人事教育司、公路局、運輸服務司、安全與品質監督管理司、科技司。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