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安全體系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3-06-07 08:00:00

編者按

今年6月是第22個全國“安全生産月”。為進一步營造安全生産宣傳的濃厚氛圍,講好安全生産故事,展示交通運輸行業形象,推進社會共治,今日起,本報開設“人人講安全”專欄,邀請各省(區、市)交通運輸部門、中央企業、重點工程項目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以署名文章、綜述文章、專家評論文章等形式,就安全生産形勢與要求、安全生産實施舉措、安全生産典型案例展開論述,介紹安全生産、安全管理的經驗做法和思考,敬請關注。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內部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面臨的安全問題和挑戰明顯增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並設以專章提出了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對新時代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安全體系建設,應放在國家安全體系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建設中思考,統籌謀劃、系統佈局、整體推進。

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産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論述安全生産責任制、防範化解安全風險、安全治理能力建設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安全生産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針對性,系統闡明瞭做好安全生産工作必須遵循的理念、原則和方法。

一是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安全生産的觀念,要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保障人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把交通運輸安全生産作為行業發展的第一位工作,提前謀劃、優先考慮、週密部署,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産安全作為最重要的使命和職責。

二是遵循“三管三必須”的基本原則。安全生産工作必須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加強黨對安全生産的領導,有利於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統籌各方面力量抓好安全生産,是我們黨的領導優勢在安全生産領域的集中體現。通過法規、政策、監管、執法和文化建設等手段,全力引導行業形成“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産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遵循雙重防控的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易發重特大事故的行業領域採取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堅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安全生産工作的重要任務。要加快完善各領域安全生産隱患治理及風險管理的法規、標準和規範,實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重大安全隱患掛牌督辦,有效防控重大風險,精準消除重大隱患,不斷推動交通運輸安全生産關口前移。

二、深入推進交通運輸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良性發展和正常運作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體系可以用一個三角形來表徵,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邊分別代表突發事件、承災載體和安全應急管理,聯接這三條邊的是災害要素,包括物質、能量和資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當前,交通運輸安全生産形勢總體穩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交通運輸安全穩定的局面還很脆弱,安全生産工作仍處於爬坡過坎、著力突破瓶頸制約的重要時期,重大風險隱患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和消除。為了應對交通運輸複雜的風險隱患和多樣的突發事件,就要對突發事件、承災載體和安全應急管理三方面進行有效控制,進而提升交通運輸承載載體的抗災能力、安全治理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以實現交通運輸安全應急保障能力的提高。

(一)著力提升交通運輸承災載體的抗災能力。

交通運輸網路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在面臨不確定性衝擊時,交通運輸網路韌性、交通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直接關係到社會全系統的安全與穩定。“十三五”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深入推進安全生命防護、危舊橋梁改造、隧道整治、渡改橋等工程,累計實施了安全生命防護工程93萬公里,改造危舊橋梁3.4萬座,較大程度提升了基礎設施的安全耐久水準。但是,交通基礎設施防護能力不足、安全保障不充分的問題正在逐步顯現,使用年限超過30年的在役橋梁佔三成,危橋病隧治理任務仍然繁重,部分農村公路穿越集鎮、臨水臨崖、安全防護設施不足,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韌性依然薄弱。

新形勢下,提升交通運輸承災載體抗風險能力,要從增強交通運輸網路抗風險能力和維護設施設備本質安全兩方面開展,對交通基礎設施實行全生命週期管理,將安全理念落實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各環節。具體而言,要增強交通運輸網路韌性、保障主要通道運輸安全、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加強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加強對基礎設施的風險分級管控和監測預警等,把風險和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

(二)以創新驅動安全治理能力建設。

安全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時期,交通運輸部積極推進交通運輸重大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全力推進部頒規章出臺,出臺了加強安全生産風險管理工作系列舉措,全面系統分析行業面臨的重大風險;大力實施科技興安,加強安全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究和應用,依靠技術創新、科技賦能,提升了交通運輸行業的安全管理水準。但是,行業安全生産責任不落實、機制不健全、綜合治理能力不足,中小微企業佔比高、多小散弱,部分地區雙重預防體系不健全,對發現的風險和隱患沒有跟蹤督辦、閉環管理,部分關鍵崗位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仍然突出存在。

新時期做好交通運輸安全工作要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切實把我國的制度優勢、體制優勢轉化為安全治理效能,以創新驅動安全治理能力建設。要通過管理上的創新、制度上的創新,進一步優化行業安全管理和安全監管機制,增強安全治理效能。要深入開展風險動態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險情調查、監督執法等工作機制上進一步優化和創新。全面落實“三管三必須”總要求,健全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工作責任體系。大力推進科技興安,充分運用科技裝備、人工智慧、資訊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應用等現代化手段,提升安全生産和監督管理智慧化水準。深入貫徹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安全知識培訓教育,加大力度培育安全文化,提高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和交通運輸參與者的安全意識,通過長期的積累和浸潤形成全社會“生命高於一切”的道德價值觀。

(三)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應急保障能力。

當前,交通運輸突發事件的關聯性、非常規性不斷增強,跨區域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在交通運輸速度不斷提升、船舶大型化、交通自動化等趨勢下,交通運輸突發事件的風險水準和破壞性在逐漸提高;在綜合交通高速發展和深度融合過程中,交通運輸突發事件的複合性、衍生性不斷凸顯;在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率不斷增加,交通應急、保通保暢等任務更加艱巨。

“十三五”時期,交通運輸行業應急管理工作穩步推進,交通應急管理水準與應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應急預案體系趨於完善,交通運輸應急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交通運輸行業在人命、環境和財産救助,在防範自然災害、重大災害搶通保通、疫情防控和重大社會活動保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交通運輸跨部門和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仍待加強,部門之間的資訊資源共用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防與救的責任鏈條沒有完全建立,應對巨災的風險防範能力有待提升。

在新的歷史起點,要從普遍安全的角度系統謀劃交通運輸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立起從事前到事發、事中及事後的全過程應急管理,提高交通運輸應急管理的風險評估與預防、監測預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恢復與重建能力。具體而言,要從體制機制、物資儲備、專業隊伍以及水上、城市交通和軌道交通、航空物流等方面全面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強化交通運輸救援基地、救援裝備和指揮調度平臺建設,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

交通運輸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保障和重要組成,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和戰略通道的暢通、安全、可靠,對軍事鬥爭、應急救援、疫情防控等緊急情況下人員調配、各類重要物資運輸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因此,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要從規劃、設計、建設、保障、安全、應急等各環節、要素著手,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網路的安全韌性、安全管理能力和應急救援恢復能力,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范維澄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