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海拔5231米的溫暖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4-08-28 09:10:36

年平均氣溫零下8攝氏度,最冷時零下4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40%,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一年有120天以上刮著8級大風。

“天下第一道班”堅守在這青藏公路的最高點已經70年了。根據科學檢測,一個人就是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幹活,消耗的能量也相當於在平原地區負重30公斤的消耗量。

駐守“生命禁區”的養路工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是什麼支撐他們用“血肉之軀”堅守雲端?

(一)傳承

從拉薩出發,採訪團沿著那(曲)拉(薩)高速公路一路向北,在那曲進入109國道青藏公路,到唐古拉山口500多公里的車程需要近8個小時。那拉高速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轉109國道後海拔更是不斷上升,安多縣4800米,妥巨拉山口5170米。

由於擔心高原反應,採訪團抵達安多休息一晚,次日再上唐古拉山口。

在安多縣城吃晚飯時,有的記者吃幾口飯需要吸幾口氧,多走幾步路心率就飆升到140以上;夜裏,有的記者需要吃止疼片才能睡上四五個小時;次日清晨,一位記者因賓館彌散式供氧漏出窗外,醒來時全身麻木緊急送醫。而採訪團青藏行的夏季,已是那曲一年之中氧氣最足的時節。大學畢業進入安多養護段的25歲藏族姑娘旦增卓嘎和白瑪拉珍介紹,她們曾到“天下第一道班”去擦拭里程碑,也感到頭痛不已。

在西藏公路系統工作了25年的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主任扎西告訴記者,中心負責養護109國道從青海格爾木到西藏拉薩的1100多公里路段,是全國唯一的跨省區養護部門,有960多名員工、4個養護段、17個工區、2個養護保通點。他經常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去年以前沒什麼感覺,但今年再上去也感到有些不適了。

扎西介紹,這一段青藏公路是“病害庫”,尤其是崑崙山到安多段屬於多年凍土和季節性凍土路段,路面路基沉陷導致的安全隱患多,養護難度大。而同時,青藏公路承載90%的進出藏物資運輸任務,最高峰時每天車流量有1.5萬輛次。

從那曲到“天下第一道班”的路上,記者看到車流量確實很大,尤其是大型車輛,運輸的貨物包括汽車、鋼板、特種超大裝備、燃料,還有不少自駕遊越野車、小客車。

“只要我們這兒修路,需要臨時性阻斷,可能就那麼十幾分鐘,就堵了一兩公里。從交通流量上就可以看到,咱們的經濟大動脈可不是嘴上説的,是實打實的。”同行的安多養護段段長萬常興説。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海拔最高6839米,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條近東西走向的山脈。長江正源格拉丹東雪山就屬於唐古拉山脈。

在這“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上,記者見到幾座黃色的小房子,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四週彩旗隨風翩翩。這就是“天下第一道班”的駐地了。

“這地方一年四季大部分都是冬天,夏天就一兩個月。9月底開始就下雪了,我們這段時間把機械準備好,一旦下雪隨時都可能要出發。”地嘎,臉色黝黑,身穿橘色工服,一邊説一邊緊張地搓著雙手,右手大拇指指甲上有一片青黑色,“這是前幾天不小心被機械碰到了。不疼,沒事的。”

“天下第一道班”現名是安多養護段109養護保通點。地嘎1997年入伍,2009年退役,2014年子承父業來到父親工作過的地方,2016年就當上了工區長。他在部隊是汽車兵,大型機械、裝載機都會開,是同事們眼中“急難險重”的定心丸。年輕時不是沒有別的選擇,也不是沒想過轉崗,但他説:“這是緣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堅守在這裡。”

和許多偏遠地區的養路工子弟一樣,地嘎沒讀過幾年書,只上過初一,普通話斷斷續續。目前,109養護保通點共有39名職工,承擔著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路段59公里的養護保通任務,平均每年救助130多人,收到感謝信3000多封、錦旗200多面。

除雪、砸冰、保通、救人……這幾乎是地嘎的全部生活。當汽車兵時,地嘎就跑過格爾木拉煤炭,深知這條“生命通道”對西藏人民的重要性。如今,他常常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候要在山頂上過夜,雪天一身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態。

“下雪的時候,他經常淩晨兩三點才回家。”地嘎的妻子拉多,在保通點負責倉庫管理、救助站服務等工作。5歲的小兒子活潑可愛,在院子裏跑來跑去。

這個院子走出了青藏公路“路魂”扎朗,全國勞模巴恰、扎才,西藏自治區勞模瑪爾燈、貢嘎,“2014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巴布等先進個人。

前輩的事跡催人淚下。1985年10月,罕見暴風雪襲擊唐古拉山一帶,百餘輛滿載物資的汽車陷於六七十釐米的積雪中。巴恰帶領養路工人搶險幾晝夜。路通了,他們有的手腳凍傷,有的患了雪盲症,有的疲勞過度、嚴重缺氧一病不起……

1996年,年僅50歲的扎朗頭痛欲裂被送醫後去世,被確診為“陳舊化膿性腦膜炎”。醫生非常吃驚,不相信一個人病到這種地步還能堅持工作。堅守在唐古拉山養路的35年間,扎朗沒有休過一次年假,一共只請過5天事假。

“天下第一道班”的傳奇就是這樣蘊藏于養護職工們無聲的堅守、奉獻甚至犧牲中。

“向前輩學習,必須要暢通這條路,守護好這條路。”地嘎的話語簡潔有力。

“我們的職工很樸素,你讓他説‘兩路’精神,他可能磕磕巴巴。但是在他們的工作中、生活中,‘兩路’精神就在這裡。”萬常興説。

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副主任周勇介紹,109養護保通點職工大多是安多本地人,是老一輩職工的子女。平均年齡30多歲,還算比較年輕,年齡大了幹不動,很多人冬天休假時要去醫院治病。

(二)溫暖

“天下第一道班的員工是天下最可愛的人。你們默默地維護、保養著這條天路,時刻確保西藏北大門暢通無阻。”

“天下第一道班,堅守109線;熱忱助人解困,堪稱溫馨家園。”

厚厚的感謝信、滿墻的錦旗和留言,訴説著“天下第一道班”的溫暖和榮光。

由於進出藏的司乘人員容易在高海拔路段上遇到險情,109道班工人在1990年就自行組建了“茶水店”提供服務,1996年在此處修建了救助站,2017年救助站又升級為服務區,提供免費的開水、酥油茶、氧氣及抗高反藥品等物資。

讓地嘎印象很深的是,2023年的一個冬夜,一晚上有17個人借宿,床舖不夠就打地鋪,“他們到這邊遇到暴風雪了,有些人走不動,有些人不敢走。”

救助站有2間房子、8張床,有暖氣、熱水、藥品、氧氣,床舖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墻壁上挂滿了錦旗。入住登記簿顯示,記者採訪的前一天晚上有4名騎行者在此留宿。

院子外靠路邊的服務區,每天8時至21時開放,提供免費停車、免費休息、免費如廁、免費開水“四免費”服務。工作人員私曲吉介紹,夏天一天有七八十人,冬天每天有二三十人到此休息。超市裏的東西,在安多縣城批發價多少,這裡就賣多少。

墻上,挂著一幅山西大同牌照司機送來的錦旗。“今年5月7日,工作人員去巡邏時發現翻車,把遇險的12人都帶到這裡。我給他們氧氣、開水,他們悄悄留下了食物和一部手機。我發現後寄還給他們,他們就寄給我錦旗。”私曲吉説。

每年救助100多人,溫暖的故事不勝枚舉。

2009年7月,來自湖北宜昌的7人遇到風雪,駕駛員出現強烈高原反應,車輛滑下公路受損後無法行駛。巡路的養路工及時發現了他們,1小時內10多名工友開著工程車、帶著施救工具,冒著雨雪趕來修車。解困後,湖北人拿出2000元和一條煙道謝,但工人們拒絕了,並熱情邀請他們到道班休整。

2016年3月,因持續降雪,唐古拉山頂堵車嚴重,一位山西女遊客産生嚴重高原反應,接近昏迷。109養護保通點3名職工步行7公里,輪換著將她背至道班,馬上進行給氧和救助,等她病情好轉後又立即送她去安多縣人民醫院救治。連夜返回工區的他們並沒有休息,而是立即趕到堵車現場繼續搶險保通。

“感謝‘天下第一道班’員工的熱情幫助。你們好比唐古拉山和妥巨拉山兩座高山之間的燈塔,照亮著過往的行人,給予他們溫暖。”真摯的感謝,源源不斷。

(三)家園

如今,109養護保通點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逐步改善。2021年,這裡接入了國家電網,工人們宿舍裏有了電視、洗衣機、電冰箱、Wi-Fi、制氧機,還有暖氣。

2023年,保通點配備了多功能保障車,車上有8張床、廚房、淋浴間和衛生間。工人們夜裏戶外作業,不用睡在皮卡車裏了。夏天修補路面裂縫,有了專門的灌縫機,而在過去用茶壺裝瀝青灌縫,一不小心就會被燙到。

巍峨的唐古拉,雪山聖潔;蜿蜒的那曲河,靜靜流淌;藍天白雲下,牛羊成群,自由漫步。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高原草場生機盎然,青藏公路車來車往。

多麼令人陶醉的家園!30年前,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黨委書記高永利作為第一批援藏幹部進藏,就是從109國道開始愛上了這片讓他魂牽夢縈的山河福地。

在距離“天下第一道班”100多公里的安多養護段十二工區,工區長才達扎西帶領24名養路工人,沿路撿拾垃圾,美化路域,守護凈土。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痛風發作,一瘸一拐。“這也是一種高原病。”他熱情地帶記者參觀黨員活動室、職工活動室,一點兒沒有受疾病困擾的樣子。

從2021年至今,他們撿塑膠瓶、紙皮、鐵皮等物件賣了幾萬元,用於修整活動室,加固鐵皮房,慰問困難職工,改善工作生活環境。工區洗手間乾淨整潔,用上了沖水設施,而不是沿途普遍的旱廁。

在安多養護段,記者與熱情活潑的90後大學畢業生們座談。來自拉薩的旦增卓嘎介紹,她是“路一代”。藏族文化中,人們對修路架橋有一份深深的敬意,這是非常有德行的事。1999年出生的她説,希望自己退休的時候,同事們都説,這是一個很不錯的人。來自昌都的白瑪拉珍,學習機械專業,她對自己的要求是工作認真,做到萬無一失。

設計工區的CAD圖紙、無人機巡航險情路段……安多養護段的返鄉大學生們帶來了守護家園的新技能。

“路三代”多吉拉姆、吳金旦增説,他們從小就在道班長大,喜歡祖輩父輩從事的養路工作。

從唐古拉山返回拉薩,一路向南。路過桑丹康桑神山時,青藏鐵路、青藏公路、那拉高速公路並行馳騁。路景相融,車裏的藏歌唱響悠揚與豪情。

當騎行者杜喬、魏鵬飛在高原壯闊美景中流連忘返時,當嘎爾德生態畜牧産業示範基地返鄉大學生益西拉姆生産的酸奶通過公路送到校園時,當念青唐古拉山腳下納木措實業公司送貨員格桑平措駕駛滿載“7100礦泉水”的貨車時,他們也許不知道,西藏公路人已經在為嚴酷的高原寒冬做準備。

有備無患,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拉薩)儲備中心的負責人西洛次仁正忙著組織演練。該中心現有設備68台(套),包括可以睡24人的宿營車、雪地沼澤都暢行無阻的全地形車、多功能應急照明車等,主要承擔輻射範圍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工作。記者採訪時,應急骨幹剛剛從約600公里外的日喀則市定結縣回來。他們在那裏緊張搶險了45天,9月底又要重返一線。

西藏自治區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負責人其米多吉告訴記者,目前西藏正從傳統養護方式,向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方向轉變,包括借助交通運輸部數字交通援藏力量,開發公路養護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對整個路網的監測。

“養護和應急可以看成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他介紹,“十三五”以來,西藏公路部門全面提升公路交通應急保障能力。目前,西藏公路部門已建成以2個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1個自治區一級儲備中心、27個自治區二級儲備中心為核心的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體系,共有各類應急設備930台(套)。

公路四通八達,經濟文化繁盛,城鄉面貌改觀。雪域高原,歲月靜好,因為交通人在默默守護!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