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波光在遠處輕漾,西山群峰以溫柔的弧度托起雲霞;沿著新鋪的柏油公路盤旋而上,昆明西郊的鄉野畫卷漸次舒展。這條被譽為”滇池後花園”的鄉村旅遊公路,串起了雨花大墨雨村、觀音山百草村、龍潭樂居村等古村落,讓都市人的鄉愁在青山碧水間尋得安放。
近年來,西山區秉持“一項交通工程就是一道風景”的理念,在規劃、建設、設施、服務等全領域、全方位、全鏈條融合,將交通與旅遊、交通與人文、交通與生態巧妙銜接,讓“詩和遠方”不再遙不可及,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增色添彩。
草木知時節:在雨花大墨雨彩色公路上,感受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美
大黑雨村的晨曦總裹著泥土的芬芳。千年古核桃樹的枝椏刺破薄霧,斑駁樹影裏晃動著荷鋤老農的身影。這座彝族村寨依山勢而建,青瓦土墻的院落間,木槿與山茶沿著石階攀援。村民將山泉引入庭院,淙淙水聲與檐角風鈴合奏著晨曲。
“這個古老的彝族聚居村落,因一條彩色公路而煥發出新的生機!”昆明市西山區交通運輸局局長劉義説。
據介紹,大墨雨村老路于1997年修建,全長2.2公里,曾是村民生産生活的重要通道。2024年2月,西山區按綠美公路標準進行提升改造,修複路面2.8公里,鋪設彩色路面10425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3836平方米,栽植喬木478棵。
如今,騎行在大墨雨彩色公路上,不僅能感受到交通出行條件的顯著改善,更能沉浸于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騎行愛好者可以在這裡停下腳步,近距離觀看手工藝人精心製作的文創産品,甚至參與其中,了解小眾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大黑雨村的文化廣場上,月琴聲總在暮色初臨時響起。非遺傳承人普師傅指尖流淌的《阿細跳月》,讓石板地也雀躍起來。遊客們跟著學跳大三弦,笨拙的舞步惹得圍觀的彝家阿媽笑出眼淚。火塘邊的長街宴上,漆油雞的濃香混著包谷酒的醇厚,醉了滿天的星斗。
特別是定期舉辦的藝術展覽,讓行居客親身體驗刺繡、蠟染等傳統工藝的精妙;文創集市上,一件件獨一無二的紀念品,承載著大墨雨村人的美好記憶。
騎行途中,記者有意找一家特色咖啡店,慢悠悠品嘗本地特色美食,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發呆,難得享受這份淳樸的喜悅。
光陰的故事:在觀音山觀黑綠美公路上,體味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觀音山百草村曲渙章舊居的雕花門楣上,清代彩繪依然鮮亮。
正廳懸著”懸壺濟世”的匾額,記載著這個民間藥王行醫的傳奇。祠堂偏廳改造成的鄉村書院裏,孩子們正用滇南官話誦讀《滇南本草》,稚嫩童聲與古籍藥香交織成獨特韻律。
轉過山坳,百草村的藥香撲面而來。村內”雲龍寺”的香火繚繞百年,家家戶戶門前晾曬著三七、天麻、重樓。八十歲的李阿婆仍在打理祖傳藥圃,她説:”滇南草木通靈性,春採芽夏取葉,都是跟著二十四節氣走。”在這裡,杜仲樹皮剝落後會自愈新生,金銀花藤總在立夏前後結出花苞。
如今,觀音山的鄉村旅遊已頗具規模,精品民宿已達8家、民族特色農家樂30多家,農村客堂華麗變身藥膳堂,還推出了特色生態康養等旅遊産品,滿足了不同遊客的多元化需求。2024年,這裡接待行居客超10萬人,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至3.2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最美風景總在路上”的美好願景。
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説,觀黑公路不僅是一條風景優美的騎行路線,更是一條充滿文化底蘊的探索之路。騎行途中,可以停下來欣賞傳統舞龍表演,感受曲煥章舊居、雲龍寺、觀音寺、節孝石牌坊、龍氏墓廬等古跡厚重的歷史文化。騎行結束後,可以選擇在精品民宿或民族特色農家樂中休息,品嘗當地美食,享受寧靜的鄉村生活。
“觀音山的再次興盛,得益於片區公路整體提升,尤其是綠美觀黑公路打造”。劉義局長對記者説。這條始建於2001年、全長6.9公里的老路,連接著黑蕎母社區與觀音山社區,是聯通各族群眾的重要“橋梁”。2024年10月,西山區對其提升改造,用竹子、彩色標線、俠客文化彩繪等增綠擴美1000平方米,站在半山俯瞰滇池,綠美相融盡收眼底。
特別是在觀黑公路的提升改造中,西山區交通運輸局按照“以交興農、交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充分結合傳統舞龍表演、曲煥章舊居、董氏祠堂、雲龍寺等歷史文化資源,全方位推進“吃住行遊購娛”一體化。
心靈的歸途:在黑蕎母社區西冊綠美公路上,品鑒城市與自然的浪漫
遊客張先生回憶説,黑蕎母西冊公路上的梯田是大地編織的錦繡。寒露時節,蕎麥花如粉雪覆滿山坡,彝家姑娘的百褶裙掠過花海。讓黑蕎母人引以為傲的是用生命寫就的穿山飲水的故事,老村長指著半山腰的水渠説:“上世紀60年代,我們用人工開挖暗渠的方式引入滇池水解決生産生活用水,老一輩人是用生命換回來的水啊。”
而今黑蕎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市農莊、農家樂、休閒山莊紛至遝來,小人國景區、自耕農莊為鄉村旅遊發展添上了點睛之筆。已形成規模的千畝大棚使農民的錢包鼓起來,水利建設使貧瘠的田野綠起來,綠色亮化工程使一條條道路亮起來,建成的楊梅山水庫工程更是實現了黑蕎母幾代人的夢想!
而對於騎行愛好者來説,西冊綠美公路不僅是一條風景優美的騎行路線,更是一條充滿優美生態與産業活力的探索之路。騎行途中,可以在“騎行驛站”休息,欣賞沿途的櫻花和翠竹,感受滇池湖畔的寧靜與美麗。騎行結束後,可以在沿線的民宿或農家樂中休息,品嘗當地的藍莓、草莓、櫻桃、脆桃等特産,享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王成平説,交旅融合併非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要通過“交通+文化+旅遊+産業”的深度融合,實現“1+1>2”的集聚效應,旅遊交通網路的優化促進旅遊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旅遊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而旅遊發展的需求,又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提供新的需求和機遇。
據介紹,西冊公路始建於2002年,全長8.3公里,途經西華、黑蕎母、冊峨,是西山區與安寧市連通的重要經濟通道,沿途的添意馬肉莊、麗江三文魚莊、小人國景區、松果屋特色民宿又添吃住玩吸睛地。2024年9月,按綠美公路標準提升改造,修複路面5.3公里,栽植滇鶴紅櫻335棵,增綠擴美2800平方米。
西山區交通運輸局因地制宜打造旅遊風景道,下步植入“騎行驛站”“生態觀景臺”等設施,強化與沿線30余家民宿、農家樂聯動,成為滇池湖畔網紅打卡地與生態經濟走廊。
騎行愛好者穿梭在櫻花、翠竹夾道的公路上,在碧波盪漾的滇池湖畔,與如黛青山、白墻灰瓦的村落和翩飛的紅嘴鷗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將“滇池一半的浪漫在西山”書寫的栩栩如生。
同時,沿線新建的5個物流集散點,讓藍莓、草莓、櫻桃、多肉植物、特色花卉等特産直達城區市民家中,昔日狹窄的鄉道,如今已成為“産業振興紐帶”。
旅居客的暢想:在西山的每個地方,吸收“天地人合一”之靈氣
山水間的詩意棲居,讓遊客去品鑒。
在觀音山雲臺俯瞰,滇池如一塊變色的琉璃,晨昏之際常有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大墨雨森林步道深處的聽風亭,竹簾捲起滿山松濤,石桌上不知誰留下半局殘棋。
精品民宿散落山間。百草村的“青囊小築”以藥香入枕,黑蕎母的“雲上蕎語”用蕎殼填充床墊。最驚喜的是大墨雨村的樹屋酒店,懸在古核桃樹間的玻璃房,讓人在星河入夢時恍惚成了山間精靈。
來自上海的遊客林女士在留言簿寫道:“以為鄉愁是回不去的童年,原來它一直等在轉彎處。”當都市人在古法造紙坊親手抄出一張花草紙,當孩子舉著剛挖的洋芋在田埂奔跑,那些被霓虹燈稀釋的生活本味,正在西山深處重新濃烈。
暮色中的鄉村公路宛如一條發光的綢帶,串起珍珠般的村落。山風送來晚鐘,滇池對岸的城市燈火已連成星河。在這裡,鄉愁不是悵惘的遙望,而是可觸摸的溫暖,是苦蕎茶留在唇齒間的回甘,是月琴弦上未盡的余韻。西山不言,卻將人間煙火釀成了詩。
未來,昆明市西山區將持續發揮“山水、民族、文化”的特色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結合交通網路優化和樞紐節點提升,著力打造“公路+景點”“公路+文化”“公路+産業”等交旅融合特色品牌,推動“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落地開花,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