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策解讀 > 《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管理辦法》和《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年)》解讀 > 相關政策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印發《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

來源:科技司    2019-10-15 16:41:00

 

 交辦科技〔2019〕82號

 

  經交通運輸部同意,現將《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2019年10月10日

  (此件公開發佈)

  

交通運輸行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年)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以下簡稱野外觀測基地)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通過長期野外定位觀測獲取科學數據,開展野外科學試驗研究,加強科技資源共用,為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撐和條件保障。為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行業野外觀測基地的建設發展,依據《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發展方案(2019—2025)》(國科辦基〔2019〕55號)等,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室、試驗基地、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大資源開放共用力度。交通運輸點多、線長、面廣,服役環境對基礎設施安全性、耐久性影響很大。野外科學觀測作為工程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特色和基礎。建設野外觀測基地,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補齊行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短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撐交通強國建設的具體措施。

  二、總體思路

  (一)基本原則。

  系統規劃,統籌推進。根據行業需求和交通運輸各學科領域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區域代表性和基礎條件,按照成熟程度,分輕重緩急,統籌推進野外觀測基地佈局。

  強化基礎,提升能力。加強野外觀測基地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規範化的觀測指標體系,改善野外觀測基地條件,提升野外科學觀測試驗能力。

  開放共用,協同合作。充分運用資訊化手段,通過統一數據採集、傳輸、存儲等方式,加強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共用。積極推動野外觀測基地向國內外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開放,支撐重大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科學評估,動態管理。制定科學客觀的野外觀測基地評價體系,實現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建立以依託單位為主、社會多方投入的保障機制,對野外觀測基地給予穩定支援。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在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特殊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運作等方面認定20個左右的野外觀測基地,基本涵蓋我國交通運輸所處的自然區劃和典型地質條件。

  建立規範的野外觀測基地運作管理制度,改善觀測和試驗研究條件,加快提升行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水準,在人才培養、成果推廣、開放共用和科學普及等方面發揮示範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三、統籌野外觀測基地佈局

  根據新時期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基礎設施長期性能和特殊環境重大工程安全2個方面,依託一批基礎條件優勢明顯的單位,整合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等野外觀測研究力量,形成學科體系完整、空間佈局合理、管理體制完善的野外科學觀測體系。

  (一)基礎設施長期性能。

  圍繞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安全、耐久的需求,針對不同區域氣候、水文、地質等特點,按照“覆蓋全國、網路佈局”的思路,在公路、橋梁、隧道、機場、港口、航道、船閘等基礎設施領域佈局建設長期性能野外觀測基地,形成覆蓋全國不同自然區劃、不同水文地質條件的觀測研究網路,積累基礎設施長期服役性能數據,掌握基礎設施結構、材料的長期性能演變規律和運作狀態,為工程結構安全、設計標準完善、養護科學決策等提供技術支撐,提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及養護的科學化水準。

  (二)特殊環境重大工程安全。

  特殊地質條件領域。為掌握不同地質條件下交通基礎設施損傷演變及災變機理,在高寒高海拔等地區建設野外觀測基地,針對環境因素、交通荷載、設施服役性能等開展系統性、長期性的觀測研究,優化有關設計理論與方法,提升重大工程耐久性和可靠性,為川藏鐵路、青藏高速公路、高海拔機場等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技術儲備。

  自然災害防治領域。為提升交通運輸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和水準,在地質、氣象等災害易發、頻發區域佈局建設野外觀測基地,加大災變數據採集分析、災害監測預警力度,支撐開展交通運輸防災減災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形成交通運輸防災減災系列技術儲備。

  重大工程結構安全領域。為加快提升我國交通運輸重大工程安全、可靠運營的科學化水準,依託港珠澳大橋、三峽通航建築物等重大工程佈局建設野外觀測基地,獲取特殊環境下重大工程結構荷載響應等關鍵性能指標的現場觀測數據,科學評估並及時準確掌握重大工程運作狀態,為重大工程安全、可靠運營提供支撐。

  四、強化野外觀測基地觀測、研究、示範、服務和科普作用

  (一)持續開展長期穩定規範化科學觀測。

  制定系列科學觀測規範與標準。根據不同類別野外觀測對象的差異性,制定不同領域的觀測指標、觀測方法、採集規程、數據標準,規範野外長期觀測指標體系、數據品質控制體系等技術體系。

  建立穩定運作的科學數據匯聚系統。依據《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國辦發〔2018〕17號),建立科學數據匯交制度,加快行業科學數據中心建設,推動野外觀測基地觀測數據進行長期積累和高效匯聚。

  (二)加強野外科學試驗研究。

  圍繞交通運輸科學問題開展行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密切關注資訊、製造、材料等領域的科技前沿動態,充分運用野外觀測數據,把握行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主攻方向,加強對交通運輸發展趨勢規律的研究,為行業科技創新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撐。

  圍繞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試驗研究。推進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特殊環境工程安全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引導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與推廣應用。

  (三)推動開放共用和合作交流。

  在注重智慧財産權保護基礎上,推動野外觀測基地科學數據、科研設施、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用,提高科技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鼓勵野外觀測基地向社會公眾開放,開發具有特色的科普産品和展品,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逐步建立交通運輸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行業野外觀測基地間的合作機制,推動野外觀測基地共同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技項目,開展學術、技術交流活動,提升野外觀測基地的研究水準。面向交通運輸全球性重大科學問題,推進野外觀測基地與國外高水準野外觀測基地及研究機構開展合作交流,提升野外觀測基地的影響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由交通運輸部宏觀統籌,協助管理機構、依託單位共同參與的組織管理體系,形成多層次共同推進野外觀測基地建設的工作格局。協助管理機構負責所轄單位野外觀測基地的建設和運作管理,落實相關配套支援政策,協調解決野外觀測基地建設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依託單位是野外觀測基地運作與管理的主體,要為野外觀測基地建設運作提供人財物及制度保障,加強野外觀測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二)強化能力建設。加強條件保障能力建設,提升野外觀測基地建設水準,提高觀測能力和科研能力,完善提高工作和生活條件,建成設施先進、條件良好的研究基地。加強人才和隊伍建設,吸引和聚集高層次科研人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科研人員,穩定一批具有野外觀測研究和數據挖掘分析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行業野外科學研究提供各類人才支撐。

  (三)注重梯次佈局。鼓勵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大型交通運輸企業和有關科研單位圍繞行業發展長遠需求,建設各具特色的野外觀測基地。不斷加強培育建設,力爭在行業內建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國家級野外觀測基地。


政府資訊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