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專題新聞發佈會

文號:無

文號

索引號

000019713O02/2019-02805

公開日期

2019年11月22日

主題詞

水上搜救;

機構分類

政策研究室

主題分類

輿情回應

行業分類

水上搜尋救助打撈

公文類型

其他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吳春耕】11-22 10:03:09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並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出席“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專題新聞發佈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交通運輸行業,特別是水上搜救工作發展的關心和支援。

  水上搜救是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對於水上搜救事業,記者朋友們可能比較熟悉,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説可能會有點陌生,離大家的生活距離較遠,一般只是在新聞中看到關於漁船遇險等待救援、馬航MH370搜救、南韓“世越號”打撈、搜救打撈、泰國普吉島傾覆遊船搜救、“桑吉”輪登船勇士、重慶萬州墜江公交車打撈等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上旅遊、海洋經濟等涉海、涉水活動日益增多,水上搜救工作也離大家越來越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上搜救工作,多年來一直在推進各項工作開展。10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將為進一步促進我國水上搜救工作發展、增強水上搜救整體能力提供有效參考與有力保障。

  今天,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了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先生,部海事局副局長徐春先生,部救撈局總工程師潘偉先生,由他們為大家解讀《通知》有關內容以及我國水上搜救事業的發展成就等。

  首先有請卓立先生做介紹。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 卓立】11-22 10:05:37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對水上搜救工作的關心支援。按照發佈會的安排,我將《通知》起草背景及主要內容作如下説明。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高度重視水上搜救工作。1973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建立了海上安全指揮部,後按國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及履行國際公約需要,于1989年撤銷海上安全指揮部,成立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設在交通運輸部),並分別於2005年和2012年建立了國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統一組織協調我國海上搜救、船舶污染事故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工作以及保障人命財産安全和海洋生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高度重視水上搜救工作,多次對水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組織開展搜救工作,調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爭分奪秒準確掌握相關情況、加大協調力度、把傷亡人數降到最低程度,並深刻汲取教訓,強化維護公共安全的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我國水上搜救工作具有“起步早、基礎好、與國際接軌”的特點。經過近5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海上應急隊伍裝備從無到有,力量建設初具規模。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充分發揮了國家海上搜救體制機制優勢,穩步推進水上搜救體系建設,管理運作制度化、隊伍裝備正規化、決策指揮科學化、理念視野國際化、內部管理窗口化建設均取得顯著成效,水上搜救能力和水準有了長足發展。2010—2018年,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8474次,協調各類船艇84586艘次,協調飛機3451架次,在我國搜救責任區內成功搜救13592艘中外遇險船舶、150687名中外遇險人員,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96.2%。今年1—10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1539次,成功搜救1266艘中外遇險船舶、11788名中外遇險人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對水上搜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法規標準不健全、保障能力不適應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期盼。推動水上搜救工作高品質發展,是踐行黨的宗旨、建設人民滿意政府的必然要求,是聚焦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客觀需要。

  為推動水上搜救工作高品質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聚焦破解水上搜救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明確了今後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舉措,提出了加強水上搜救工作10個方面38項重點任務。

  一是在健全水上搜救體制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海上搜救機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責,重點是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對地方水上搜救工作的監督指導。

  二是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方面,明確了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及其&&單位以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責,重點是發揮好交通運輸部作為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單位的作用,共同構建“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三是在內河水上搜救協同方面,明確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非水網地區屬地政府的任務,重點是強化區域、行業的協同聯動機制,提升長江幹線及內陸湖泊、水庫等水上搜救能力。

  四是在加強資訊資源共用方面,明確了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地方各級水上搜救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任務,重點是強化資源共用,提升預測預防預警能力。

  五是在完善水上搜救規劃和預案體系方面,明確了落實規劃預案等任務,重點是優化規劃佈局,推動平衡發展。

  六是在加強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方面,重點任務是制定和完善全流程、全業務鏈的標準體系,推動水上搜救工作規範化、科學化。

  七是在裝備研發配備和技術應用方面,重點任務是推動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衛星通信等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應用。

  八是在建設現代化水上搜救人才隊伍方面,重點任務是充分發揮國家專業救助力量,其他公務力量,商船、漁船、社會志願者等社會力量以及專家智庫的作用。

  九是在加強水上搜救交流與合作方面,重點任務是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經驗,提高我國海上搜救履職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十是在提升普及水上搜救文化方面,重點任務是建立激勵機制,提升從業人員社會認同感、職業自豪感和工作積極性。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通知》要求,切實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履職盡責。

  我就簡單介紹這些。謝謝!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吳春耕】11-22 10:15:09

  謝謝卓立先生,下面有請徐春先生作補充介紹。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 徐春】11-22 10:15:37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對大家長期以來對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工作的關心、支援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下面,由我來圍繞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情況作一個簡要介紹。

  海事系統承擔著水上交通安全監管、防治船舶污染水域、航海保障和船舶檢驗監督管理職責。1949年11月,交通部設立“交通部航務總局”,其下設臨時“航政組(室)”,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統領全國航政的第一個首腦機關,也是我國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體制形成之始。經過70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統一政令、統一佈局、統一監督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更好地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海事系統積極創新監管模式,進一步提升監管水準,更好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護水域環境清潔,保障船員整體利益,維護國家海上權益。

  我國沿海船舶交通密度大,交通狀況複雜,據統計,海事系統保障國內航行船舶進出港年逾2000萬艘次、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年逾50萬艘次,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服務任務艱巨。為加強綜合治理,提高監管效率,維護水路交通的安全、綠色、便捷、高效,海事系統主要開展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安全監管法制體系。以實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為主體,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二是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強化“四類重點船舶”(客船、危險品船、易流態化固體散裝貨物運輸船舶、砂石船)和“六區一線”(渤海水域、長江口水域、舟山水域、台灣海峽水域、珠江口水域、瓊州海峽水域以及長江一線水域)重點水域監管。同時,強化重點項目、重大活動、重要時段的保障工作。三是優化通航環境管理。推進沿海和主要內河水域船舶定線制設置及全國沿海港外錨地總體規劃制定工作。加強船舶交通管理,開展水上、空中、電子三位一體巡航,全面實施沿海空中巡航救助聯動機制,維護水路交通安全暢通。四是不斷提升船檢管理品質。船舶檢驗是船舶航行安全的第一道關口,一直以來,海事系統致力於強化船舶檢驗監督管理和行業指導。在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原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管理制定頒布一系列漁船檢驗技術規則和規範,推動商、漁船舶檢驗管理制度的融合。五是持續深化水上安全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典型事故案例“雙進”(進船員培訓機構、進航運企業)、連續7年開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識進校園等多項活動,不斷提升行業、從業人員及公眾的安全意識和技能。六是不斷加強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服務系統及能力建設。建設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甚高頻(VHF)通信系統等,為船舶提供安全保障、應急通信等服務,提升了我國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硬體水準和服務能力。

  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水上交通安全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環節。下一步,海事系統將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繼續深入推進監管模式創新,聚焦共建共治共用,加強預防預控,狠抓責任落實,培育安全文化,不斷夯實本質安全基礎,努力適應新時代海事履職新要求。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吳春耕】11-22 10:21:11

  謝謝徐春先生,下面有請潘偉先生作補充介紹。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總工程師 潘偉】11-22 10:21:37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剛才兩位同事分別介紹了我國海上搜救協調機制和海事監管工作,下面由我向各位簡要介紹我國海上搜救專業力量的發展情況。

  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創建於1951年,是國家專業海上救助打撈力量,承擔著對中國水域發生的海上事故的應急反應、人命救生、船舶和財産救助、沉船沉物打撈、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對海上運輸和海上資源開發提供安全保障等使命,同時代表中國政府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和海運雙邊多變協定的義務,是我們國家海上應急救援的“國家隊”和主力軍。

  經過68年的發展,救撈隊伍不斷成長壯大,救撈能力不斷提升增強,救撈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快速發展。目前救撈系統共擁有專業救助船72艘,各類打撈工程船120艘,救助直升機22架,具備了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搶險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具備了在惡劣海況下執行搜救任務的能力。

  為了提高海上搜救效率,救撈系統採取“關口前移、站點加密、動態待命、隨時出擊”的動態待命值班制度,所有救助船均24小時在海上航行密集區,海上事故多發區值守待命,保證海上交通安全。目前我們共有海上待命點88個,最遠的一個待命點是坐落在南沙島礁上的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標誌著我國專業海上專業搜救力量基本覆蓋我國18000公里海岸線。

  作為海上搜救專業隊伍,救撈系統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國家及百姓的財産環境安全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為維護國家利益、海洋權益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向黨、國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救撈系統成立至今共救助遇險人員80036名(外籍人員12270名),救助遇險船舶5301艘(外籍船舶936艘),打撈沉船1818艘。

  下一步,救撈系統將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加強應急救援專業裝備、設施、隊伍建設”的總目標,積極落實此次《通知》要求,全力推進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建設。

  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作、海江兼備、快速反應、處置高效的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交通救撈應急效率和處置效果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適應交通強國建設要求。

  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整體實力、保障效果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撐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實現。

  以上是我國專業救撈隊目前發展的概況和下一步發展的目標。在此和媒體朋友們在分享一個資訊,由香港著名導演林超賢團隊拍攝的反映我國海上專業搜救隊伍和驚險搜救案例的電影《緊急救援》將在明年大年初一于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敬請各位觀影。

  謝謝大家!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吳春耕】11-22 10:27:11

  謝謝潘偉先生。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按慣例,請在提問之前通報一下是哪家媒體。



  【新華社記者提問】11-22 10:28:15

  能否介紹一下當前制約水上搜救工作發展的瓶頸是什麼?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 卓立】11-22 10:28:37

  感謝您的提問。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穩步推進以及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海洋開發利用、社會公眾涉水用水活動日益頻繁,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水)上搜救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當前複雜的水上運輸形勢為海上搜救工作帶來新挑戰,水上搜救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日益顯現。總的來説,我國水上搜救工作還存在著責任落實不到位、法規標準不健全、保障能力不適應等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對海(水)上搜救相關內容有所提及,並正處於修訂中,暫無關於海(水)上搜救的專門法律法規。海上搜救工作主要是在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下開展,由於缺少上位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執行落實力度不足。我國沿海各省市和黑龍江成立了省級海上搜救中心,但只有部分省市出臺了省級水上搜尋救助條例,其落實效果也不太理想。

  下一步,我們將以此次通知出臺為契機,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搜救工作的監督指導,落實省市縣搜救機構與職責,切實加強水上搜救工作。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總工程師 潘偉】11-22 10:32:39

  我來補充三點。一是,目前我國尚無一部法規明確國家海上專業救撈隊伍的法律地位和救撈法律行為,履行應急救助和搶險打撈職責缺乏法律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救撈事業的發展和救撈職責的履行。可以説,這也是困擾制約海上專業救撈隊伍發展的一大問題。

  二是從事海上救助的一線專業人員比如救生員、潛水員等,目前尚未列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這對從事海上救助這一高風險行業的一線員工來説,無論是個人還是隊伍的穩定都有很大影響。為了進一步加強救撈核心職業體系建設,近期,經部同意,我們和部職業資格中心共同組織制定的《潛水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水上救生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已通過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審核並上報人社部,擬於後期由人社部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實施,並有序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力爭暢通救撈一線核心人員的職業晉陞通道。

  目前我們的救撈隊伍在救撈能力上,特別是在高海況條件下應對群體性人命遇險事件、遠洋深海掃測搜尋打撈、大噸位大深度沉船快速整體打撈、應急處置大面積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及危化品污染、內陸水域快速應急救援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離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作、海江兼備、快速反應、處置高效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相關工作,加強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建設,確保國家專業救撈隊伍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11-22 10:36:15

  您剛才介紹了我國海上搜救體制機制情況,請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水上搜救工作的職責?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 卓立】11-22 10:36:37

  感謝您的提問。海上搜救工作目前主要是在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下開展。為了更好地履行水上搜救職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發揮地方搜救資源協調的優勢,從健全水上搜救體制、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內河水上搜救協同等方面,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

  在健全水上搜救體制方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落實預防與應對水上突發事件的屬地責任,建立健全水上搜救組織、協調、指揮和保障體系,將水上搜救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水上搜救機構高效有序運作。

  在完善聯席會議制度方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建立水上搜救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在內河水上搜救協同方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實際建立適應需求、科學部署的應急值守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區域聯動、行業協同的聯合協作機制,加快推進內河巡航救助一體化建設,加強公務船艇日常巡航,強化執法和救助功能。非水網地區屬地政府也要建設轄區水上救援力量,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強化協調聯動,不斷提升內陸湖泊、水庫等水上搜救能力。

  下一步,我們也將加強統一組織、協調,制定完善工作預案和規章制度,指導地方開展有關工作。



  【央視記者提問】11-22 10:40:15

  從馬航MH370失聯客機搜尋到“桑吉”輪碰撞燃爆事故的應急處置,我國海上搜救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請問海上搜救工作在國際合作方面還有哪些舉措?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 卓立】11-22 10:40:37

  感謝您的提問。海上搜救工作是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負責任政府以及履行國際公約應盡的義務。加強海上搜救國際合作既是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應有之義。

  目前,我國海上搜救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與日本簽署了海上搜救協定和指南,與柬埔寨、寮國等東盟國家開通了海上緊急救助熱線,建立並推動提升中日韓俄海上應急合作機制。我國還積極參加各類國際組織、會議活動,組織開展聯合演習演練、培訓研討等活動。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有關國際公約認真履行國際搜救義務,積極參與國際救援行動,繼續加強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深化與有關國家的務實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經驗,提高我國海上搜救履職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南方都市報記者提問】11-22 10:42:15

  我們注意到最近正在開展的“最美搜救人”活動,請您介紹下這個活動的具體情況。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 卓立】11-22 10:42:37

  感謝您對“最美搜救人”活動的關注。每當海上事故發生時,我們的搜救人員總是第一時間出現,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履行人命救助、環境救助的光榮使命。在海上搜救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捨生忘死、不怕犧牲的搜救人,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惠海澤航、人本至善”的搜救文化。“最美搜救人”活動,就是要大力發掘宣傳海上搜救戰線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跡,進一步發揮典型人物的示範引領作用,展示新時期搜救人良好精神風貌,弘揚搜救精神。

  目前,“最美搜救人”活動已經進行到最後關鍵的評選階段,我們希望媒體朋友繼續關心和支援這項活動,為共同做好水上搜救工作創造良好氛圍。



  【央廣網記者提問】11-22 10:44:15

  我們關注到,作為我國海上專業救撈隊伍,還經常出現在內陸水上救援現場,比如重慶公交車搶撈、四川廣元沉船搶險打撈任務等,請問在內陸深水救援方面,作為海上專業救撈隊伍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麼?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總工程師 潘偉】11-22 10:44:39

  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救撈隊伍按照國家的需要,根據部黨組同意決策部署,執行了多起內陸深水救援打撈任務。這些搜救行動,不僅鍛鍊了我們快速反應能力,同時為我們在內陸深水(湖泊、水庫)救援提供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不過內陸深水與海上救援完全不同,作業面積受限制,海上大型裝備進不去,以重慶墜江公交車搶撈為例,公交車墜江深度達到百米,都為救援增加了難度。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內陸水域救撈資源配置,指導內陸水域救撈力量建設,開展內陸水域救撈人員專業知識和實戰技能培訓。強化內陸中央事權水域救撈資源配置,加快機動式內陸深水應急潛水成套裝備建設,提升內陸水域應急搶險救撈能力。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提問】11-22 10:44:15

  您剛在介紹裏提到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服務系統及能力建設,能否詳細説明一下?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 徐春】11-22 10:44:37

  謝謝您的提問。應該説,經過多年建設,我國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服務系統已成體系、成規模,並在不斷的進行優化,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功能方面講,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向用戶提供綜合助航、導航服務。我們管理維護沿海17262座航標,建成22座差分定位系統臺站、75座北斗衛星導航站點,可為船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其中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的應用已將我國近海50公里範圍內水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釐米級。

  二是向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航海圖書資料服務。我們已經掃測沿海民用港口和航路逾400萬平方公里海域,年發行紙海圖23萬幅、電子海圖41萬幅,出版了《北極航行指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地圖集》等資料。

  三是對我國重要水域船舶動態全天候監控。我國已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其中VTS中心44個、AIS岸臺597座,信號覆蓋了“六區一線”等重點水域,實現了船舶動態監管的“可視化”。

  四是建成我國水上遇險安全通信系統。目前已形成天地一體的水上安全通信網路平臺和系統,中高頻遇險通信基本覆蓋沿海100海裏水域,海上安全資訊播發覆蓋沿海250海裏的水域,海事衛星通信範圍可完全覆蓋我國領土、領水、領空和200海裏專屬經濟區。

  五是形成常態化水域巡航和救助能力。目前我們擁有“海巡01”輪等大型巡邏艇5艘,中型巡邏艇72艘,小型巡邏艇720艘,形成以千噸級海巡船為骨幹、中型巡邏艇為主體、小型巡邏艇為支援的海事巡邏船艇編隊,監管能力可達到專屬經濟區,基本滿足安全監管需要。

  謝謝!



  【中國航務週刊記者提問】11-22 10:50:15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水上旅遊等業態蓬勃發展,遊艇等小型船舶的事故險情時有發生,請問在此方面會採取哪些措施?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 徐春】11-22 10:50:37

  感謝您的提問!我們也關注到了您所反映的情況。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水上垂釣、旅遊觀光、漁家樂、水上餐廳、水上滑翔、水上體育運動等各種新業態逐步體現,由於新業態的出現,水上的活動越來越多,水上活動的增多自然給水上交通安全帶來更大的風險,這方面的事故險情發生幾率也在逐年增加。

  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高於一切!在我國水上搜救責任區範圍內,一旦發生險情,我們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救助。但我們希望最好是不發生險情。為此,必須從源頭上加強管理,建立長效機制。由於這項工作涉及各地政府和多個部門,我們正在組織開展研究,將儘快出臺相關政策與措施。一是提高從業者和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二是確保船艇和裝備硬體設施要符合安全性的要求;三是規範這些新業態産生的行為的合法性與安全性。在組織研究政策措施之前,我們目前也採取措施,盡可能的保障新業態行為的安全。

  我想借助這個機會,希望媒體朋友們與我們一道多向社會公眾宣傳。一方面,公民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識,不乘用不安全的水上交通、休閒和旅遊等不安全乘具。比如那些不合法的、不合規的、沒有配備安全救生人員或者用具的船艇等等,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與我們一道提醒提供這些服務的經營者,希望他們能夠提高維護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責任意識,要從經營者的角度保證乘具狀況良好,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在相應水域的安全航行要求,特別是船艇的工作人員要齊備,並要掌握相應的安全救生技能,同時要配備必要的救生安全裝備。還有就是,大家外出水上活動,一定要密切關注天氣和水文狀況,不能出航的一定不能出航。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 吳春耕】11-22 10:55:09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