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

文號:交規劃發〔2005〕93號

文號

交規劃發〔2005〕93號

索引號

000019713O04/2005-00167

公開日期

2005年03月04日

主題詞

印發;;規劃;;綱要 通知

機構分類

綜合規劃司

主題分類

綜合規劃

行業分類

其他

公文類型

部文件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對於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産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防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先決條件,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本規劃旨在從戰略上、總體上謀劃未來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以區域公路水路交通的整合推進區域綜合交通一體化,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可靠的交通支撐和保障。
  本規劃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突出強調空間、時間、功能上的跨省銜接,是指導東北各省制定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規劃及其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範圍為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域。規劃期為2004至2020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東北地區擁有較好的交通基礎條件,已基本形成了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的綜合交通體系。區域內公路、鐵路、內河運輸線路總長度達到18.7萬公里,運網密度達23.6公里/百平方公里,略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9公里/百平方公里)。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交通部“三主一支援”規劃指導下,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快速發展,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專業化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到2003年,三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92公里;內河航道總里程達到7687公里,其中三級以上1980公里;沿海港口生産性泊位達到257個,其中萬噸級以上86個,綜合通過能力達1.53億噸。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明顯緩解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
  1.公路交通快速發展,為建立區域統一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城鄉發展等創造了基礎條件
  目前東北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北京至瀋陽、哈爾濱至大連等進關出海、連接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國道和省道為幹線,以縣鄉公路為基礎的公路網路。與“九五”初期相比,東北三省公路總里程增長24%,其中高速公路增長4.8倍;二級以上公路增長1.7倍,在路網中的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通公路的鄉鎮和建制村比例分別達到99.2%和86.6%,通瀝青(水泥)路的比例分別達到73.9%和42.4%。三省已擁有客貨運輸等級站場1009個,其中二級以上客、貨運站場比重分別達到32.2%和27.6%,營運性載貨和載客汽車分別突破50萬輛和20萬輛,通公路的鄉鎮和建制村客運班車通達率分別達到99.8%和95.6%。
  2003年,東北地區公路客貨運量達到10.1億人和13.0億噸,客貨週轉量達到451.5億人公里和480.2億噸公里,分別是1995年的1.7倍、1.2倍、2.1倍和1.4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東北地區主要公路通道交通量快速增長。瀋陽至大連高速公路近13年來的交通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2%;瀋陽至山海關高速公路2003年的交通量增長率高達22%;長春至四平、哈爾濱至長春、哈爾濱至大慶等高速公路交通量年均增長率也達到10%左右。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為省際間、城際間、城鄉間的人員和物資流動提供了便利,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協作和交流,對於建立區域統一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城鄉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2.水路交通發展加快,在促進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增長和産業優化升級、參與東北亞乃至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北沿海運輸已基本形成以大連港、營口港為主,錦州、丹東等港口為輔,同國內港口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繫的海上運輸網路。1995-2003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年均遞增11.3%,其中集裝箱達24.3%。東北地區80%以上的外貿貨物,絕大部分進口原油、鐵礦石和2/3以上的冶金、石化産品調出都是通過海運完成的。2003年東北內河港口客貨吞吐量分別完成404萬人和1600萬噸,比1995年增加了173%和61%,其中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和外貿貨物吞吐量分別增加了150%和220%。水路運輸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對外對內開放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大型深水碼頭建設,沿海港口對船舶大型化的適應性逐步改善,海上貨物運輸成本明顯節約,為提高腹地經濟競爭力水準以及參與東北亞乃至全球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
  3.公路水路交通在東北地區綜合運輸體系中發揮著主體作用
  2003年,東北地區共完成全社會客運量12.3億人,旅客週轉量1129億人公里,貨運量17.8億噸,貨物週轉量4053億噸公里,其中公路水路運輸共承擔了82%的客運量、41%的旅客週轉量、76%的貨運量和40%的貨物週轉量。東北沿海港口共完成貨物吞吐量1.94億噸,其中外貿吞吐量7297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21萬TEU。內河港口生産性泊位達到226個,千噸級以上泊位170個,綜合通過能力達到1700萬噸。公路水路交通承擔著東北地區內部和對外溝通的絕大部分客貨運輸任務,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發揮著主體作用。
  4.行業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公路水路交通建設、養護、管理水準顯著提高
  隨著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市場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依法建立建設市場的“準入、監管、退出”機制,高速公路和港口建設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積極推進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試行養護管理與養護生産職能分離取得良好效果;道路運輸市場進一步開放,各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經營道路運輸,市場主體趨於多元化。在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科技化、資訊化、現代化的水準逐漸提高,支援保障系統日益完善,現已實現遼寧和吉林省內、黑龍江部分路段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道路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和交通宏觀管理資訊系統等已初步建立,交通資訊系統服務水準不斷提高。公路水路交通部門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強化運輸産業政策制定、基礎設施規劃、運輸市場監管、交通安全保障,使公路水路交通逐步向開放、有序、安全、高效的方向發展。
  5.儘管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成績顯著,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不能適應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公路總量不足,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偏低
  2003年東北地區公路網密度為20公里/百平方公里,略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9公里/百平方公里),但遠遠低於東部(48.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中部(32.9公里/百平方公里)。三省中路網密度最高的遼寧僅為34公里/百平方公里,處全國第19位,吉林和黑龍江的路網密度分別為23.4和14.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國分列第23位和26位。東北地區仍有22個鄉鎮、4676個建制村不通公路,759個鄉鎮、20087個建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繼續擴大路網規模,特別是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仍然是東北地區公路交通建設的重要任務。
  (2)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網路,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準不高
  雖然東北地區高速公路發展較快,但溝通大中城市的高速公路網路還不完善,高速公路對外通道較少,輻射能力十分有限,規模效益難以充分發揮。東北三省的國省道中,二級以下公路仍佔35.5%,中低級路面的比重超過20%,幹線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準亟待提高。此外,東北地區寒冷的氣候條件導致公路病害多發,養護成本高,幹線公路中超期服役的公路、橋梁存在安全隱患。
  (3)運力結構不盡合理,運輸市場不夠規範,運輸組織管理水準和運輸效率有待提高
  東北地區高級客車僅佔全部營運客車的7%,重型貨車、專用貨車僅佔全部營運貨車的8%和4%,營運車輛高級化、專業化程度低;公路運輸市場發育還不完善,站場建設滯後,經營主體散,企業規模小,運輸組織管理水準和資訊化程度不高,運輸效率有待提高。
  (4)沿海港口總體能力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功能單一,集疏運體系不完善
  2003年遼寧省沿海港口綜合通過能力1.53億噸,實際共完成貨物吞吐量1.94億噸,能力缺口達4032萬噸;在沿海港口257個生産性泊位中,5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僅有17個,佔總數的7%,2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碼頭仍為空白,港口總體通過能力和大型化泊位能力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同時,港口服務仍以貨物裝卸為主,倉儲、商貿、物流活動有限,臨港工業規模小、佈局零散。港口後方集疏運通道不暢,特別是鐵路能力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制約港口發展的“瓶頸”。
  (5)內河航道條件有待改善,對外開放港口能力嚴重不足,內河航運技術裝備落後,支援保障系統薄弱
  東北地區內河絕大多數河段基本處於自然狀態,枯水期航行困難。近年來,內河外貿運輸的快速發展與內河港口特別是界河和松花江下游主要對外開放港口碼頭能力不足、集疏運條件差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內河港口設施落後、機械化程度低,船舶老化嚴重,航道疏浚能力不足,船舶臥冬基地功能不完善,水上安全、消防、救助能力嚴重缺乏,通信導航網路不完善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6)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外部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由於經濟欠發達,東北三省特別是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公路建設資金長期匱乏,加之地處我國邊陲,市場發育不完善,過境交通較少,交通量水準不高,導致東北地區公路建設融資渠道較窄,融資能力較弱,尚未進入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迴圈軌道。
  政企分開前,港口的航道、防波堤等公用基礎設施均由原港務局為主投資建設,政企分開後,政府投入不足和籌資渠道等問題逐步成為制約港口發展新的“瓶頸”。 目前,港口管理體制正處在改革調整過程中,現有的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滿足港口發展及港口資源管理的需要。港口資源多頭和分割管理的現象依然存在,造成政出多門、手續繁雜,直接影響了港口的正常經營和健康發展。
  (7)地區間、相關行業間及部門間的協調存在體制障礙
  在現行管理體制條件下,各行政區域間、相關行業間及部門間加強協調與合作,是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管道交通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相互開放和相互協作的程度和水準還遠不能滿足交通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同時,東北三省及其周邊省區交通部門之間,城建、土地、環保、水利、交通等相關部門間協調不夠,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輸服務、政策法規以及對土地、岸線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管理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加強協調。
  (二)面臨的形勢
  1.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必將産生大量的交通運輸需求,要求公路水路交通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整體運輸能力
  2004-2020年,東北地區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8.4%左右,2010年前將達到10%以上。到2020年,東北三省每人平均GDP將達到4770美元左右,經濟總量是目前的3.3倍。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必將帶動全社會交通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
  預計2020年,東北地區公路、水路貨物週轉量將分別達到1100億噸公里和3810億噸公里,是目前的2.3倍和3.3倍;公路旅客週轉量將達到1000億人公里,是目前的2.2倍。由於運輸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公路主要通道和沿海主要港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預計到2020年,京沈通道交通量將超過17萬輛小客車/日,哈爾濱至大連通道交通量將超過12萬輛小客車/日,大連港的年吞吐量將達到4億噸左右。公路水路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迫切要求擴大東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規模,提高運輸能力,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産業佈局的調整,要求進一步強化地區間交通聯繫,提高運輸效率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提升和優化産業佈局結構,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任務。未來一段時期內,東北三省的經濟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第一産業比重將大幅度下降,第二和第三産業比重將明顯上升。東北地區將以汽車、石化、鋼鐵、機械製造、醫藥、食品加工等産業為重點,加快培育資源枯竭型城市産業接續和轉型,積極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吸引各類生産要素進入東北市場。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産業佈局的調整,迫切需要加強大中城市之間、資源産地與加工中心之間、東北地區與華北等其他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繫,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為提升東北地區綜合競爭力奠定基礎。
  3.東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要求建立起高效的一體化交通體系
  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政分割,建立統一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消除産業雷同,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市場的作用下,特色産業的集聚效應越來越強,産業的分工協作越來越緊密,生産要素和産品的流動日益頻繁。區域交通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前提和條件,為此,必須通過整合交通資源,實現東北地區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以及單一運輸方式內部在硬體與軟體、空間與時間上的銜接。應主動適應運輸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強公路、水路之間以及與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儘快建立起經濟、可靠、便捷、高效的一體化運輸系統,建立互通、互聯、共用的交通資訊網路體系,健全公平、開放、統一的交通運輸市場,建立一體化的交通管理體制和政策法規體系,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做好服務。
  4.東北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有賴於公路水路交通提供基礎條件
  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地處東北亞的地理中軸,面朝海外,連接俄、朝、日、韓等國家,具有既沿海、又沿邊的獨特區位條件。圖們江流域經濟開發與合作,雖然目前受國際政治局勢的影響進展較慢,但從長遠來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推動的“亞洲公路網”在東北地區初步形成了對外開放的路網架構。按照中央提出的“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促進調整改造”原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是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與國際交流的重要通道,東北地區的沿海港口、陸路口岸、內河對外開放港口需要根據東北地區未來對外貿易發展的形勢,進一步擴大規模、完善功能、調整結構。特別是,外貿進口原油、鐵礦石和集裝箱運輸需求將隨著東北地區冶金、石化等重化工業和現代裝備製造業生産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持續快速增長,需要沿海港口提供更加通暢、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
  5.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公路水路運輸安全性、舒適性和便捷性
  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是東北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東北三省城鎮化水準較高,目前已達到53%,遠高於全國39%的平均水準。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特別是伴隨遼中南城市密集區、以長春和吉林市為中心的吉中城市群、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松嫩平原城市群的形成與拓展,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規模將不斷擴大,城市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人員流動和物資交流更加頻繁,勢必會産生巨大的客貨運輸需求。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東北地區消費結構必將發生顯著變化,私人小汽車將呈加速增長態勢。預計2020年東北三省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萬輛左右,是目前的3.6倍。在未來的旅客出行中,消費性出行增長最快,並逐漸成為出行的主流。公路水路交通必需提高運輸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便捷性,為人們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運輸服務。
  6.解決“三農”問題,要求全面改善農村交通條件
  東北地區是我國的糧食主産區,東北三省廣大農村的穩定與發展事關國家大局。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振興東北的重要內容,而農村公路是廣大農村地區最基本的運輸方式,直接影響農民增産、增收和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是加強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條件。東北地區農村交通的發展,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和基本目標,加強連接國家商品糧基地公路、通鄉通村公路和農村運輸站場設施建設,重點解決“通達”和“通暢”問題,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客運班車覆蓋範圍,為廣大農村提供普遍化的運輸服務。同時要加強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提高運輸服務品質,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7.公路水路交通發展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資源與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相對於全國而言,東北地區的石油、煤炭、生物等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擁有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和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生態環境較好,這是實現振興東北的巨大優勢。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交通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不能走“先破壞、後治理”的路子。要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智慧交通,提高運輸效率;要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養護和運輸管理,促進全面發展;要注重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能源消耗,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著眼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以健全綜合運輸體系為主軸,以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品質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動力,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強化功能、提高效率,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實現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發展,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經濟、可靠的運輸服務,為推進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目標
  建立佈局協調、能力充分、運作高效、服務優質、安全環保的區域一體化公路水路交通體系,以高速公路、主要港口和內河水運主通道為骨幹,實現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資訊資源、政策法規等各方面的銜接與協調,全面適應東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適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需要;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適應東北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遼寧率先基本實現公路水路交通現代化。
  1.2010年具體目標
  公路交通——公路總里程達到19萬公里;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區域骨架公路網初步形成,遼寧率先建成比較完善的省域高速公路網,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500公里左右;二級以上公路基本覆蓋所有縣市,幹線公路中的二級以上公路比重達到90%;由省會到地州市,遼寧通高速公路、吉林通一級以上公路、黑龍江通二級以上公路;所有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國營農場、邊防哨所通公路;區域公路運輸樞紐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省市級運輸樞紐站場網路和縣鄉級公路運輸站場初步建成,基本實現村村通班車;運力結構基本合理,營運車輛向高級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公路運輸能力和組織化水準明顯提高。
  沿海港口——港口貨物綜合通過能力達到4億噸左右,沿海港口總體能力和大型化碼頭能力不足的問題明顯緩解;沿海港口集裝箱碼頭能力達到1000萬TEU左右,大連港集裝箱幹線港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營口等支線港的專業化、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形成以20萬噸級以上大型鐵礦石、原油接卸碼頭為主,10-15萬噸級碼頭為輔的外貿進口鐵礦石、原油運輸系統;形成現代化的散糧儲運系統;形成為東北地區汽車工業服務的商品汽車滾裝運輸系統;港口出海航道基本滿足船舶大型化發展需要;港口與公路、鐵路、管道等運輸方式的銜接更加通暢,集疏運通道的能力基本適應港口發展需要。
  內河航運——三級以上航道里程1980公里,其中新增達標里程252公里,黑龍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航道通航條件明顯改善,有力支撐東北地區與俄羅斯之間的水上運輸,適應江海聯運發展需要;內河港口泊位數達到252個,港口通過能力達到2200萬噸;港口與公路、鐵路的銜接基本通暢;港口機械化水準明顯提高。
  支援系統——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廣泛應用,行業科技含量、人員素質明顯提高,政務管理和公眾出行資訊服務系統基本建立,行業科技水準和資訊化程度顯著提高;公路水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交通死亡率顯著下降,運輸安全明顯改善;對土地、岸線資源的集約利用水準明顯提高,完成單位運輸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明顯下降,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2.2020年具體目標
  公路交通——公路總里程達到24萬公里;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區域骨架公路網基本建成,覆蓋所有地州市,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9000公里;幹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地州市到縣和縣際之間通二級以上公路,遼寧和吉林基本實現地州市到縣通一級以上公路;所有建制村、國營農場和主要邊防哨所通瀝青(水泥)公路,遼寧和吉林實現縣到重要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黑龍江基本實現縣到重要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區域公路運輸樞紐基本建成,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公路運輸站場設施基本完善併發揮整體作用;客運實現高速化和舒適化,貨運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運輸組織管理初步實現資訊化和智慧化,運輸市場規範有序,形成比較完善的客貨運輸體系。
  沿海港口——形成佈局科學、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港口群;港口貨物綜合通過能力達到7.5億噸左右,適當超前于腹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沿海港口集裝箱碼頭通過能力達到2700萬TEU左右;形成便捷、高效、現代化的集裝箱、外貿進口原油和鐵礦石、散糧運輸及物流服務體系,充分滿足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港口的要求;配合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連港綜合貨物通過能力達到4.5億噸左右,成為環渤海港口群中客貨兼顧、內外貿結合、商工貿並舉的綜合性大港,主要為東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服務。
  內河航運——三級以上航道里程達到2830公里,形成適應江海運輸、國際貿易運輸和區域內水路運輸的高等級現代化航道體系;主要港口建成功能完善,設施先進,集裝卸、倉儲、貨代、貿易等為一體的綜合運輸樞紐;船舶技術水準和標準化水準顯著提高,總量規模滿足沿岸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宗散貨採用船隊運輸,小批量貨物及高附加值貨物採用機動船運輸。
  支援系統——基本實現行業管理系統數字化、公眾資訊服務人性化、企業管理資訊化、裝備設施電子化,建立智慧型的運輸系統;形成可靠的公路緊急事件管理系統和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作、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系統,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體系;以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為手段,全面改造和提升運輸産業,降低資源消耗、保護自然環境,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形成環境友好的運輸系統。
  (三)主要任務
  1.公路交通
  ——構建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緊緊圍繞區域城鎮佈局、産業基地和資源分佈,對外強化進關出海、連接相鄰省區及周邊國家的重要通道,對內溝通工業城市、服務産業基地和資源開發,增強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輻射功能,擴大區域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新增高速公路6400公里,形成完善的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
  ——改造幹線公路:重點加強省際出口路、連接商品糧基地公路、邊防公路、口岸公路(界河橋)、疏港公路和旅遊公路的建設與改造,全面提高幹線公路的服務水準,近期抓緊完成國道、省道上的危橋改造。
  ——全面改善農村公路:深化農村公路規劃,明確階段性目標,加快實施鄉村“通達”、“通暢”工程,加強農村公路養護。重點加強縣際出口路和通鄉、通村、通邊防哨所公路的升級改造,改善行車條件,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支撐和服務。
  ——加強公路運輸站場建設、增強服務功能:以國家公路客運樞紐建設為核心,分層次、有重點地推進區域、省市及農村客運站場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多層次的公路客運站場體系,提高客運的覆蓋面和服務水準;促進區域客運向安全、快速、舒適,農村客運向安全、經濟、便捷方向發展;合理調整貨運樞紐站場佈局,加快以中心城市為重點、以高速公路和幹線公路為依託的專業化快速貨運站場建設;強化貨運樞紐站場的服務功能,拓展快速運輸、多式聯運、特種運輸、現代物流等功能,促進站場向專業化、現代化方向轉變;加強樞紐站場的網路化建設,發揮運輸系統的整體功能和作用。
  ——強化市場監管、提高組織管理水準:大力推進公路運輸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市場運作規則,強化市場運作監管,規範運輸市場秩序,保障運輸安全生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行業管理職能,完善宏觀調控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道路運輸結構調整,努力提高道路運輸集約化經營水準。
  2.沿海港口
  ——全面提高港口綜合通過能力、形成合理佈局:根據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特別是腹地對外貿易、冶金、石化、裝備製造業等重點産業的發展要求,加快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新增貨物通過能力6億噸左右,其中集裝箱碼頭能力增加2500萬TEU。在進一步完善港口管理體制、協調港城關係、優化使用港口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港口佈局。
  ——建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港區:以集裝箱、外貿進口原油和鐵礦石等運輸系統為重點,加快大型專業化碼頭及相應的深水航道建設,形成集傳統運輸、現代物流、資訊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港區。
  ——加快臨港産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併發揮現有港口的條件和優勢,以港口為依託,成規模開發臨港産業基地和工業園區,推動東北地區臨海産業帶的建設和發展。
  ——完善港口的多種功能:根據世界港口的發展趨勢,在提升港口運輸服務的現代化、資訊化水準的同時,創造條件,積極扶持現代物流、臨港工業、商貿金融等活動的發展,使港口成為多功能的服務中心。
  ——形成綜合運輸樞紐:在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多種運輸方式與港口的銜接,推進鐵路、公路等集疏運通道的建設,提高通道的運輸能力和服務範圍,加強與貨物運輸有關的資訊系統的建設,促進資訊在不同環節和運輸方式之間的交換和處理,使港口成為現代化的綜合運輸樞紐。
  ——逐步建成大連國際航運中心:以集裝箱幹線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原油、礦石、散糧等大宗散貨運輸,大力推進港口物流服務,積極促進臨港産業帶的形成,強化航運交易平臺建設,逐步建成大連國際航運中心。
  3.內河航運
  ——加強內河重要航道建設:根據沿岸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以提高現有航道等級和通航保證率為重點,加強在區域物資交流和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河航道的建設。
  ——加快內河主要對外開放港口建設:重點加強運輸需求大,在地區交通運輸與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河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裝卸機械化水準。同時,改善港口與公路、鐵路等集疏運方式的銜接,完善港口的倉儲和商貿功能。
  ——加大對內河船舶更新的支援力度:增加對老舊船舶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快航運技術裝備水準的提高,積極推廣適合地區特點、技術性能好的標準化船舶和船隊。
  ——應用現代技術,提升航運管理水準:加快內河港口、航運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廣泛應用電腦和網路技術,研究並有效應用社會公共資訊系統,提升內河航運的管理水準和服務水準。
  4.支援系統
  ——建立一體化的交通電子政務系統:加強跨省市、跨地區的資訊資源整合,促進交通政務的互聯互通、資訊共用、業務協同。實現東北三省各級交通部門資訊快速傳遞、共用和網上互動式辦公;建立方便、實用的政府交通資訊服務系統,為公眾和從業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重點建設網路基礎設施、安全資訊基礎設施、交通電子政務平臺以及辦公與資訊服務系統。
  ——建設一體化的高速公路智慧化管理和服務系統:積極推進區域高速公路聯網電子收費系統(ETC)、交通事件管理系統(AMS)和先進的出行資訊服務系統(ATIS),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水準。
  ——推進運輸服務領域的資訊系統建設:廣泛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設網上貨運交易系統,實現承托雙方跨省市網上交易,鼓勵開發及應用運輸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電子商務(EC)、商務車輛調度管理系統(CVMS)、現代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等,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建設一體化的客運聯網訂(售)票系統,實現跨省聯網訂(售)票服務。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及水準。
  ——加強運輸安全保障系統建設:建設安全資訊服務和協調運作的應急指揮系統,提高對惡劣自然條件、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各類突發性事件的聯合應對和處置能力。
  ——發展高效、安全、節能型的運輸裝備:加強政策引導,使客運工具向高速化、舒適化、標準系列化發展;貨運工具向專業化、大型化、大中小結構合理化、自重輕型化、快速化和標準系列化發展。
  三、重點基礎設施規劃
  (一)區域骨架公路網
  1.路網佈局
  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是區域內部交通和對外聯繫的重要通道,主要承擔城際間、省際間以及國際間的客貨運輸任務;覆蓋東北三省所有的地州市,連接重要的産業基地、主要港口、幹線機場、公路和鐵路運輸樞紐以及重要邊境口岸,並與周邊省區路網全面對接,形成佈局合理、規模適當、能力充分、銜接順暢的區域骨架公路網路。
  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佈局歸納為“五縱、八橫、兩環、十聯”。
  五縱:
  ·鶴崗-佳木斯-牡丹江-敦化-通化-丹東-大連;
  ·同江-哈爾濱-長春-四平-瀋陽-錦州-山海關;
  ·嘉蔭-伊春-綏化-哈爾濱-吉林-梅河口-瀋陽-大連(旅順);
  ·黑河-明水-大慶-松原-雙遼-阜新-朝陽-承德;
  ·嫩江-齊齊哈爾-白城-通遼-彰武-瀋陽-本溪-丹東。
  八橫:
  ·鶴崗-伊春-北安-嫩江-加格達奇;
  ·雞西-林口-方正-通河-鐵力-綏棱-海倫-拜泉;
  ·綏芬河-牡丹江-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阿榮旗;
  ·琿春-敦化-吉林-長春-松原-白城-烏蘭浩特;
  ·撫松(松江河)-輝南-長春-雙遼;
  ·集安-通化-梅河口-遼源-四平-雙遼-通遼;
  ·通化-撫順-瀋陽-新民-阜新;
  ·丹東-海城-盤錦-錦州-朝陽-赤峰。
  兩環:
  ·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鐵嶺(遼中環線);
  ·農安-德惠-九台-雙陽-伊通-公主嶺-農安(長春經濟圈環線)。
  十聯:北安-齊齊哈爾;哈爾濱-明水;五常-尚志-延壽-方正;大蒲柴河-樺甸-雙陽-長春;伊通-遼源;瀋陽-法庫-康平-四平;阜新-錦州;莊河-蓋縣;綏中-淩源;大連大窯灣疏港路。
  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規劃總里程為1.4萬公里,其中包括國家高速公路9865公里;在遼寧境內里程為4160公里,吉林4200公里,黑龍江5780公里。
  2.技術標準
  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以高速公路為主體,全部達到二級以上公路標準。遼寧境內的所有路段、吉林境內的大部分路段採用高速公路技術標準,黑龍江境內沿線人口稀少、交通量不大的路段,可採用二級公路標準。預計到2020年,東北區域骨架公路中65%的路段需建成高速公路。
  3.2010年前建設重點
  2010年前,按照“強化功能、優化結構、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思路,以東北地區進關出海、省際銜接、港口集散、資源開發、邊貿口岸通道為重點,集中建設“兩縱三橫四個路段”,並開展大連至煙臺跨海通道的前期論證工作。到2010年,東北區域骨架公路網中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556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2970公里。重點建設路線如下:
  兩縱:
  ·同江-哈爾濱-長春-瀋陽-山海關;
  ·嘉蔭-伊春-綏化-哈爾濱-吉林-梅河口-瀋陽-大連(旅順)。
  三橫:
  ·綏芬河-牡丹江-哈爾濱-齊齊哈爾-阿榮旗;
  ·琿春-敦化-吉林-長春-松原-白城-烏蘭浩特;
  ·丹東-海城-盤錦-錦州-朝陽-赤峰。
  四個路段:
  ·四平—康平-彰武-阜新—朝陽-承德;
  ·長春-輝南-撫松-松江河;
  ·丹東-本溪-瀋陽-新民-彰武-通遼;
  ·丹東-莊河-大連。
  (二)沿海港口
  1.港口佈局
  形成以大連和營口為主要港口,丹東和錦州為地區性重要港口,其他中小港口為補充的沿海港口分層次佈局。其中,主要港口是層次最高、輻射面最廣、功能最齊全的港口,位於區域綜合運輸主骨架的交匯點,是客貨運輸中樞和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展綜合運輸的中心,將逐步成為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綜合性現代化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是對地區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具有重要作用的港口,依託所在地區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建港條件和陸路交通條件,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輻射作用。其他中小港口是除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和港點,作為沿海地區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是完善沿海港口佈局的重要補充,對所在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2.主要運輸系統佈局
  ——集裝箱運輸系統
  以大連為集裝箱幹線港,營口等港口為支線港,形成遼寧省層次分明、功能完備的集裝箱運輸系統。集裝箱幹線港的主要功能是以遠洋幹線集裝箱運輸為主,兼顧近洋和內貿集裝箱運輸;支線港的主要功能是開闢內貿和近洋航線,同時也承擔向周邊集裝箱幹線港的喂給運輸。
  ——外貿進口原油運輸系統
  東北地區海上原油運輸以外貿進口為主,根據港口發展和石化企業分佈情況,確定外貿進口原油主要由大連港接卸,在遼西沿海選擇合適的港點作為補充,主要滿足遼西地區石化企業的需求。大連港應具備靠泊和接卸30萬噸級以上大型油輪的要求,同時承擔東北地區進口原油轉机運輸任務。
  ——外貿進口鐵礦石運輸系統
  東北地區海上鐵礦石運輸以外貿進口為主,鐵礦石接卸以大連為主,營口為輔。大連港航道及碼頭條件應充分滿足20萬噸級以上船舶滿載靠泊和接卸的要求。營口港航道條件及碼頭條件近期滿足20萬噸級船舶減載進港或15萬噸級以下船舶滿載直達的需要。
  ——糧食運輸系統
  東北地區糧食運輸以出口為主,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大連港為主要裝船港,營口、錦州、丹東為輔的港口佈局,未來基本維持這一格局。
  ——成品油運輸系統
  東北地區成品油運輸以出口為主,根據腹地煉廠分佈和銷售特點,成品油出口以大連為主要裝船港,營口和錦州為輔,分別為各自腹地內的石化産業提供服務。
  3.2010年前建設重點
  ——大連港:重點發展大窯灣港區、大孤山半島及和尚島港區,適時建設長興島工業港區。抓緊建設和完善5大中心和2個系統,即:鯰魚灣國際油品及液體化工品分撥中心,大窯灣集裝箱轉運中心,散糧轉運中心,大孤山散礦分撥中心,和尚島鋼鐵、化肥等雜貨和煤炭轉運中心,海峽滾裝運輸系統和陸島交通運輸系統。
  ——營口港:重點發展鲅魚圈港區,加緊建設和完善集裝箱、鐵礦石、鋼鐵、成品油及液體化工等大型化、專業化、集約化運輸設施,積極開闢與港口相銜接的現代化物流園區,加快建設深水航道。
  ——錦州港:在繼續完善2號港池建設基礎上,逐步加大3號港池的開發力度;同時加快集裝箱專用碼頭、港口深水航道和防波堤的建設和煤炭裝船泊位、原油接卸碼頭的前期論證工作。
  ——丹東港:在抓緊建設大東溝港區9-11號泊位的基礎上,逐步開發建設廟溝挖入式港池,加快集裝箱專用碼頭和港口深水航道的建設。
  (三)內河航運
  1.航道佈局
  東北地區內河航道總計7687公里,規劃佈局分為兩個層次,即: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重要航道是自然條件較好而且腹地經濟對水運需求較大的航道,包括松花江大安至同江976公里、黑龍江界河段1890公里和第二松花江吉林以下370公里,總計3236公里。其他河流航道和湖泊、庫區航道為一般航道,共計4451公里。
  2.內河港口佈局 
  東北地區內河港口規劃佈局分為兩個層次,即:重點港口和一般港口。重點港口主要包括:哈爾濱、佳木斯、同江、黑河、富錦、吉林、撫遠、大安等港口。一般港口是除重點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
  3.2010年前建設重點
  ——內河航道建設:建成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開工建設依蘭等航電樞紐;完成第二松花江吉林至陶賴昭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界河航道在加強維護的同時,通過一定措施提高礙航河段的通航保證率。
  ——內河港口建設:重點加強界河主要開放港口同江、富錦、黑河、撫遠等外貿綜合泊位、江海聯運泊位建設;完成吉林港等其他重點港口建設。
  ——相應建設水運支援保障設施及水路交通資訊網路系統。
  (四)區域公路運輸樞紐
  1.樞紐佈局
  東北區域公路運輸樞紐是綜合運輸樞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區域骨架公路網的重要節點上,與區域骨架公路網相匹配,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公路運輸樞紐,由承擔區域之間、省際之間以及大中城市之間客貨運輸的公路客運站、貨運站、物流中心、物流園區、集裝箱轉机站等組成。
  規劃形成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善的區域公路運輸樞紐系統,覆蓋東北三省所有特大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區域性樞紐及幹線機場、重要鐵路樞紐。
  東北區域公路運輸樞紐共計20個,具體包括:遼寧的沈(陽)撫(順)、大連、錦州、丹東、營口、鞍山;吉林的長春、吉林、四平、延吉、白城、通化、松原;黑龍江的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大慶、綏化、黑河。
  2.2010年前建設重點
  以各個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為基礎,按照“路站協調、以點帶面、重點突出、有效銜接、全面整合”的基本思路,2010年前建設重點是:特大城市的綜合型客運站、經濟中心城市的配送中心、集裝箱生成量較大城市的集裝箱轉机站以及支撐樞紐、站場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的公共資訊服務平臺。
  四、政策措施及相關建議
  (一)對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給予相關政策支援
  ——把加快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任務之一,在各級土地利用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中統籌考慮,加大對交通建設用地、項目審批等的支援力度;
  ——加強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加快臨海産業帶和臨港産業基地的形成,進一步發揮港口在國民經濟中的先導作用,增強沿海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及向內陸地區輻射的能力;
  ——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管理,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松花江梯級建設步伐。
  (二)加大對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建設投資力度
  ——建立穩定的公路水路建設資金來源,積極利用國債資金,保證車購稅、養路費、客貨運輸附加費等各項稅費專項使用,保障資金撥付渠道的暢通;
  ——依據《港口法》要求,地方政府儘快確立沿海港口出海航道、防波堤等公用基礎設施的投資政策,加快建設步伐;各級地方政府繼續加大對內河航道和港口碼頭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建立內河航道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加快航運發展;
  ——進一步調整交通稅費政策。建議返還經營型公路、公路建築企業施工期的營業稅;改革車船使用稅投向,專項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和水運船舶技術更新;需填海造地的港口建設項目,在繳納海域使用金後,免征土地使用金;
  ——增加對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信貸支援,適當延長貸款年限,參照西部政策給予降息等優惠政策。國家財政債券的投向適當向東北地區傾斜,支援東北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三)改善水路運輸發展的外部環境
  ——建議簡化口岸的通關、檢疫手續,制定統一、便捷、適應現代物流需要的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監管規定(包括工作流程、收費標準、查驗尺度等);
  ——根據國際集裝箱運輸的特點,給予沿海港口主要集裝箱港區保稅功能;有條件、有選擇地允許外國籍國際集裝箱班輪在國內港口之間開展捎帶轉机業務,並按國際慣例制定相應的轉机業務監管規定。
  (四)建立東北區域交通發展長效協調機制,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
  建立東北交通發展的區域性合作協調機制,加強東北三省公路水路交通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運輸組織與管理、市場監管和政策法規等各方面的協調,並保障緊急狀態下的運力統一調配、區域協同聯動。
  (五)建設與養護、管理並重,促進全面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公路養護的市場化改革,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提高養護專業化程度和養護品質,降低養護成本;
  ——積極培育道路運輸市場,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運作、退出機制,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鼓勵跨省市、多主體的聯合經營,提高運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服務品質;
  ——積極推進資訊化建設,應用電腦技術和網路技術,提高運輸經營、管理、組織、服務的資訊化水準;加快跨省高速公路聯網收費、港口作業和管理資訊化進程,提高運輸效率;
  ——以實現跨省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建立跨省快速客貨運輸系統、建設綜合運輸樞紐為突破口,推進東北地區交通一體化進程。
  (六)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培養,注重環境保護
  ——加大對科技工作的扶持力度,建立“東北寒地交通綜合實驗基地”,針對東北地區交通發展方面的技術難題,依託重點工程開展科研攻關和研發;
  ——加強人才培養,鼓勵技術創新,積極推廣成熟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加快高新技術在公路水路交通領域中的應用,集約利用資源,減少能源消耗,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

 

主題詞:印發  規劃  綱要 通知




交通部辦公廳                                            2005年3月4日印發


相關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