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報送交通強國試點有關材料的報告》(鄂交通文〔2019〕42號)收悉。為重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在現代內河航運、“四好農村路”、智慧交通、交通運輸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多式聯運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二、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支援。加強上下聯動,強化協同配合,鼓勵各方積極參與。
三、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內河航運高品質發展、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船舶靠港使用岸電,農村公路建管養運體制,智慧公交、地鐵、機場建設,信用資訊共用,長期地方債券使用和發行,內陸地區多式聯運中心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四、加強跟蹤、督導和總結,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功經驗模式及時報告我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報送年度試點工作總結。
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對試點工作積極指導,在相關“十四五”規劃編制等工作中加強支援。適時開展跟蹤調研、監測評估和經驗交流。在試點任務實施完成後組織開展考核、成果認定、宣傳推廣等工作。
交通運輸部
2020年6月17日
附件
交通強國建設湖北省試點任務要點
一、現代內河航運建設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打造高效綠色內河航道。
(1)建設高效航道。建設長江、漢江航道,打通干支流,形成“南北貫通、水網聯通”的水運通道。制定航道統一養護管理、航運統一調度等一體化運作機制,加快實現航道提等升級、航運聯合調度。
(2)建設綠色航道。採用生態護坡、生態護底技術,加大對航道疏浚棄土的綜合利用。優化魚道佈置,保障魚類順利洄遊。
2.打造環保智慧特色港口。
(1)建設以陽邏港為核心的智慧港口。建設陽邏港鐵水聯運貨運樞紐站場,實現武漢地區江海直達、漢歐班列等多種集裝箱運輸方式的集並運轉。拓展應用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智慧物流綜合服務平臺,促進該區域多式聯運參與方數據的開放共用和商貿集聚,打造智慧港口示範工程。
(2)建設“車船直取、無縫連接”鐵水聯運示範項目。在宜昌白洋港建設集裝箱新型鐵路,將疏港鐵路引入碼頭平臺,通過車船駁接智慧化和作業一體化,打通鐵水運輸“最後一公里”。研發鐵水聯運資訊整合系統,實現鐵路和港口資訊互通共用、鐵水聯運全程作業統一調度。
(3)建設安全綠色的現代危化品洗艙站和水上綠色航運綜合服務區。採用智慧與人工相結合,減少人工洗艙作業,提高工作的安全性。採用中水回收利用,減少水和化學品的使用量,建立環保洗艙站,實現洗艙水接收、轉運處置的有效銜接。
(4)推進港口岸電示範建設和使用。以宜昌港三峽庫區岸電應用示範區建設為重點,推進全省碼頭岸電設施和船舶受電設施改造,著力提高岸電使用率。
(5)打造內河遊輪港口示範工程。依託長江三峽特色化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水上旅遊示範品牌,建設以服務“兩壩一峽”核心景區為重點,輻射長江及三峽庫區支流的宜昌三峽遊輪中心。
3.建設現代化船舶。
(1)特定航線集裝箱船。研發建造分別符合武漢至上海洋山江海直達特定航線,符合長江中上游至日本南韓漢亞直航要求的千箱級、500標箱級示範船型,提高航線效率。
(2)純電動遊輪。研發建造適合宜昌“兩壩一峽”特色旅遊線路的全電池動力遊輪,打造綠色水上旅遊示範品牌。
(3)開展內河智慧船舶技術研究。根據長江內河水域條件,開展船舶高效推進系統與節能技術、智慧整合平臺、智慧駕駛系統、智慧靠泊與接岸系統等技術研究。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成興隆至蔡甸2000噸級航道工程、興隆樞紐2000噸級二線船閘改擴建工程。生態護坡、生態護底技術廣泛應用,航道疏浚棄土得到綜合利用。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智慧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充分應用。建成武漢、宜昌危險化學品船舶洗艙站。建成宜昌港三峽庫區智慧港口岸電示範區。建成千箱級、500標箱級特定航線集裝箱船及純電動遊輪。
通過3—5年時間,三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到2500公里,丹江口至興隆段航道達到1000噸級,興隆至河口段航道達到2000噸級,完成興隆樞紐2000噸級二線船閘改擴建工程及王甫洲二線船閘建設工程。漢江碾盤山、雅口、新集航電樞紐魚道與工程同步建成。建成陽邏港智慧港口、宜昌白洋港鐵水聯運示範項目。建成宜昌三峽遊輪中心。漢江航道養護、通航一體化運作機制基本建立。
二、“四好農村路”建設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建設覆蓋廣泛的農村公路基礎網。推動鄉鎮和主要經濟節點對外快速公路、鄉村旅遊路、産業路、資源路提檔升級。推進農村公路向進村入戶傾斜。推進農村公路橋梁建設。創新小規模農村公路項目建設管理方式。
2.建立運轉高效的農村公路治理體系。全面推行“路長制”。加強農村公路路政管理和執法能力建設。推進農村公路管理資訊系統建設。加強農村路況監管,強化養護工程實施。開展農村公路安全專項治理,實施“橋梁消危”行動。創新農村路産路權保護、安全隱患治理、路況檢評方面管理方式。
3.建立權責清晰、齊抓共管的農村公路養護體系。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推進建立“省、市、縣”三級財政為主的養護資金保障體系。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創新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模式、資金籌集方式等。
4.建設城鄉一體、服務均等的農村客貨運輸體系。推進城市公交延伸、農村客運預約、農村客貨統籌、運郵協同及農村物流配送等發展,創新運營組織模式,統籌運輸服務功能。
5.深化創新示範體系。深入推進“美麗農村路”創建示範活動。在已創建的“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省級示範縣及示範鄉鎮的基礎上,健全長效機制,啟動“四好農村路”示範市、示範村創建活動。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農村公路通行條件和路域環境明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農村運輸服務品質大幅提高。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3萬公里,新建農村公路2萬公里,新創建“美麗農村路”2萬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6000座左右。推動縣鄉級路長辦公室掛牌成立,建立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三級“路長制”管理體系完善,愛路護路鄉(村)規民約制定率達到100%。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中等級以上農村公路佔比不低於75%。縣、鄉級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落實率達到100%。
通過3—5年時間,建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高品質“四好農村路”路網體系、管養體系、運輸服務體系,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公路路況自動化檢測評定比例不低於30%。農村公路管理機構運作經費及人員支出納入政府預算安排的比例達到100%。農村公路年均養護工程比例不低於5%。農村公路沿線群眾對公路路域環境滿意度≥80%,農村公路沿線群眾對公路服務品質滿意度≥85%。
三、智慧交通建設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打造省級綜合交通運輸資訊平臺。推進交通雲數據中心建設,優化網路傳輸體系,打造“交通雲”應用品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基礎業務數字化,建設橋隧健康管養平臺,推動公路水路重要節點的交通感知網路建設,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實現省內綜合交通運輸數據資源共用,完善數據安全保障措施。推進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應用。強化行業智慧應用,加強智慧公路,智慧水運、智慧物流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完善“網際網路+”監管。
2.構建智慧公交體系。在襄陽等城市建立公共交通資訊服務雲平臺,推進數據共用整合,加強交通運作狀況監測、分析和預判,支撐智慧管理。推進公共出行資訊服務系統及資訊服務載體建設,鼓勵“出行即服務(MaaS)”新模式發展,推進旅客聯程運輸,推進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提升公共出行智慧便捷服務水準。
3.建設智慧地鐵體系。搭建地鐵智慧大腦,建設武漢軌道交通雲平臺,實現客流數據、設施設備運作數據、安全預警數據等全網監測,實現精準運能投放、精準調度指揮、精準應急處置,確保安全運作。構建地鐵乘車數據平臺,融合多種支付方式及先進資訊技術,實現快速安檢、便捷乘車。試點推進全運營時段無人自動運作等場景應用,配套先進運營組織管理,實現智慧運營。
4.打造智慧機場。在武漢機場建設“一庫一系統四平臺”(即智慧數據倉庫,人工智慧應用系統,生産運營資訊平臺、旅客服務資訊平臺、航空物流資訊平臺、行政管理資訊平臺)。打造智慧航廈、智慧航空港、智慧飛行區,推進5G技術應用,促進全省機場協同管理。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啟動綜合交通運輸資訊平臺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帶動示範效應的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應用,智慧地鐵、智慧機場示範項目初見成效,智慧港區達到4個。襄陽建成公共交通資訊服務雲平臺,智慧公交建設取得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武漢地鐵實現無人自動運作系統的技術落地和獨立運營。武漢天河機場實現生産要素數字化、飛行服務區域智慧化、旅客服務自助化,建成“一庫一系統四平臺”。
通過3—5年時間,建成綜合交通運輸資訊平臺,省級“交通雲”品牌初具影響力。數據採集、網路傳輸、智慧化應用等體系基本建立。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新一代資訊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省級交通運輸協調調度指揮能力有效提升。智慧公交經驗全省推廣,力爭建成涵蓋全省大中城市的智慧公共交通資訊化平臺。武漢全面建成智慧地鐵體系,運營服務實現網路化、數字化、智慧化。武漢天河機場實現機場“空、地、人、物”聯動協同,實現資源物聯化、決策智慧化、安全預防化、管理可視化、運作協同化、服務個性化,機場區域樞紐功能顯著提升。
四、交通運輸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創新交通運輸領域市場主體準入環節信用監管。建立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加強信用資訊管理,建立市場主體信用查詢制度。開展市場主體關鍵人員崗前誠信教育。
2.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市場主體履約環節信用監管。完善以“客觀、公正”為核心的市場主體信用評價制度。推進市場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推進市場主體主要從業人員信用評價全覆蓋。
3.構建交通運輸領域市場主體信用激勵約束制度。完善施工招投標信用評價獎勵辦法。規範公路水運工程設計、監理、試驗檢測信用評價結果應用。探索監理、檢測等信用主要人員從業資格與信用評價結果掛鉤制度。創新交通運輸行業信用應用場景,發佈典型案例。積極開展“信易行”,運用信用手段解決城市交通運輸難題。
4.以“交通運輸領域信用資訊平臺”開發為依託,構建涵蓋建設、養護、管理和運營的“網際網路+”與“信用服務監管”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基於平臺大數據分析的監管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完善交通運輸市場準入環節、履約環節及信用激勵約束等方面的相關制度並形成政策文件。啟動信用資訊共用平臺建設。
通過3—5年時間,建成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信用資訊共用大幅提升,實施聯合獎懲。開展信用資訊公示服務,“網際網路+監管”廣泛應用,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五、交通運輸投融資體制改革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與省財政廳聯合推進全省交通運輸領域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2.發行和使用長期地方債券。探索發行10年期以上長期專項債券,用於收費公路項目建設。組合使用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合理確定再融資專項債券期限。探索專項債券本金分期償還方式。
3.有序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交通PPP項目庫,規範項目操作。推動符合條件的PPP項目發行債券、開展資産證券化。採取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或股權合作方式,建立以社會資金為主、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投融資機制。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價格與品質監管,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
4.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推動項目建設與養護結合、交通與旅遊等融合。探索實施流域礦産、水電資源、土地産業及商業開發等與航道港口統一開發。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公路建設與産業發展、園區建設、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等一體化開發。
5.正確處理好舉債與發展的關係,進一步規範融資渠道和行為。加強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資金保障能力評估,明確資金保障渠道,做到財力與需求相匹配,預算與規劃相適應。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制定省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案。完成一批全省交通運輸建設引資項目,引進一批有意願參加交通運輸建設的市場主體,對接一批交通運輸建設項目市縣責任主體,支援一批創新交通運輸建設投融資方式的項目,組織一批交通運輸建設投融資專項活動。
通過3—5年時間,長期地方債券的使用和發行取得積極成效。建成省級PPP項目庫。出臺省級PPP項目合作合同範本或管理辦法。建設一批應用PPP模式的經營性交通基礎設施。通過政企合作新模式,拓寬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籌融資渠道。防範金融風險能力有效增強。
六、多式聯運創新發展
(一)試點單位。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1.推進湖北省內各方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接“一帶一路”、湖北“五縱四橫”綜合運輸通道,加快多式聯運通道建設。暢通長江中游、拓展漢江航運、提高三峽樞紐通行能力。推進鐵路進園區、進港區建設。推進長江中上游大規模集裝箱和大宗物資集散基地、多式聯運站場建設,實現各運輸方式有效銜接。
2.優化運輸組織模式。推進武漢陽邏港鐵水聯運、長江經濟帶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糧食現代物流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等建設。推動長江—漢江干支集裝箱聯運發展。支援江海聯運航線拓展,提升中歐(武漢)班列發班率。依託天河機場區域樞紐和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開展空陸聯運,構建“卡車航班”+“鐵路航班”國際快運物流網路體系。
3.推動多式聯運創新發展。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支援多式聯運示範工程主體與運輸企業組建多形式經營聯合體,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變。推進聯運企業資訊資源互聯共用。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探索多式聯運提單物權化。
(三)預期成果。
通過1—2年時間,建成武漢陽邏港、黃石新港、白洋港等8個以上多式聯運樞紐,長江沿線主要港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湖北至我國中西部、歐洲、東盟等地6條以上多式聯運線路。長江幹線省內主要港口鐵水聯運資訊共用,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智慧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影響力擴大。湖北省水運優勢進一步發揮,航空客貨“雙樞紐”初具雛形,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初步建立,多式聯運體系基本形成。鐵水聯運發展迅速,年均增長20%以上,陸空聯運、空鐵聯運成效初顯。
通過3—5年時間,全省形成鐵水、公鐵、陸空、空鐵聯運等多種形式的多式聯運體系,形成覆蓋歐洲、中亞、日韓、東盟、南美、北美地區的全球多式聯運網路。多式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多式聯運資訊化水準顯著提升,初步形成服務全球的多式聯運大數據中心和供應鏈組織中心。
抄送: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部政策研究室、綜合規劃司、財務審計司、公路局、水運局、運輸服務司、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