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2006年12月
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促進環渤海地區加快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津冀都市圈位於環渤海地區的核心位置,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滄州、保定、廊坊、唐山、張家口、秦皇島、承德等八個城市,以我國2%的土地、6%的人口,貢獻了10%的國內生産總值和14%的外貿進出口額,京津冀都市圈是首都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發展潛力巨大,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五省市,土地面積佔全國的6%,人口占18%,2005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和外貿進出口額分別佔全國的26%和22%。環渤海地區處於日漸活躍的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對外交往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環渤海地區人口密集,資源多樣,基礎産業發達,是中國城市、工業、港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的重化工業集聚的地方,集中了全國最大的鋼鐵和石油工業,鋼産量、原油加工量、汽車産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40%、31%和35%,在全國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十五”以來,中央相繼提出了依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建設大連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構想,這將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環渤海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對於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全面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公路水路交通是環渤海地區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區域內部、對外以及過境的大部分客貨運輸任務,加快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推動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規劃旨在從戰略上謀劃環渤海地區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以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為主,通過區域交通資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加強跨地區的公路水路交通通道建設、沿海港口及其通向腹地的通道建設,加強與鐵路、民航、城際軌道交通等運輸方式以及城市交通體系緊密銜接的公路運輸樞紐建設,努力構建高效交通運輸服務系統和城際快速客貨運輸系統,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提供可靠的交通支撐和保障。
規劃範圍為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遼寧、河北、山東三省,規劃期至2020年。
一、公路水路交通在環渤海地區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路水路交通快速發展,在環渤海地區綜合運輸體系中主導地位突出
環渤海地區處於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網的中樞位置,已初步形成了由公路、水路、鐵路、民航、管道組成的綜合運輸網路。2004年,環渤海地區綜合運輸線路總里程為25萬公里,運網密度達44公里/百平方公里,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1倍,其中京津冀都市圈綜合運輸線路總里程為8.7萬公里,運網密度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4倍。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線路總里程達到22.8萬公里,佔綜合運輸線路總里程的91%,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公路水路線路總里程為7.7萬公里,佔京津冀都市圈綜合運輸線路總里程的89%。公路水路交通是環渤海地區綜合運輸設施的主體。
公路水路交通承擔著環渤海地區大部分的客貨運輸任務,在區域綜合運輸體系中發揮了主導作用。2004年,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客運量、旅客週轉量、貨運量和貨物週轉量分別為25億人、1333億人公里、31.6億噸、18214億噸公里,與1995年相比,分別年均增長9.7%、10.5%、3.2%、22.1%。公路水路運輸承擔了環渤海地區89%的客運量、40%的旅客週轉量、82%的貨運量和78%的貨物週轉量。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公路水路客運量、旅客週轉量、貨運量和貨物週轉量分別為6.8億人、381.8億人公里、10.7億噸、12538億噸公里,與1995年相比,分別年均增長12.2%、9.3%、3.6%、41.4%。公路水路運輸承擔了京津冀都市圈65%的客運量、43%的旅客週轉量、89%的貨運量和92%的貨物週轉量。
(二)公路水路交通通道和窗口作用明顯,是發揮首都區位優勢,促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關鍵因素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是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的戰略樞紐。目前,北京通往瀋陽、哈爾濱等東北方向;濟南、上海等華東方向;鄭州、武漢、長沙、深圳等華南方向;石家莊、太原、西安及內蒙古包頭等西北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已基本貫通。主要通道交通量增長快速,北京-天津、北京-石家莊、北京-張家口高速公路交通量分別達到4.8萬、4.2萬、5.0萬輛小客車/日,與1995年相比,交通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5.1%、20.5%、16.7%。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強化和完善了北京對外輻射的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了連接沿海港口的集疏運通道,有力促進了首都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雙核心,以石家莊為次核心,以京、津雙核為主軸,以北京-唐山-秦皇島和北京-保定-石家莊為兩翼,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的城鎮體系。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公路總里程為766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40公里,一、二級公路15081公里。與1995年相比,公路總里程增長7.5%,高速公路增長21.4倍,二級以上公路增長14.4倍。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天津、秦皇島、唐山、廊坊、滄州、石家莊、保定、張家口8個城市,連接周邊山西、河南、濟南、遼寧、內蒙古5個省區的高速公路網骨架。京津冀都市圈內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市至地市高速公路連接,地市至縣二級以上公路連接,鄉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為中心,以高速公路為依託,以中高檔客車為主要載體,通達地市的城際快速客運網路。都市圈內鄉鎮全部通班車,建制村通班車比例達到90%以上。京津冀都市圈公路運輸能力和服務水準的不斷提升,對增強北京等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縮小地區與城鄉差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津冀港口群是華北、西北地區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我國北方地區資源外運和物資進出的主要出海口,已經成為華北、西北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首都區位優勢的主要窗口。天津港是津冀港口群的重要港口,是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依託,2005年吞吐量達到2.41億噸,居全國第四位,列世界港口前十位,已經成為以能源、原材料、産成品等大宗物資運輸為主的國際綜合性大型港口。天津港輻射能力較強,其貨物吞吐量的70%來自於北京、河北、陜西、內蒙古等省市,北京出口總值的42%、河北的59%、內蒙古的35%從天津港出海。天津港不斷提升服務水準,已與北京、山西等十二個省市簽訂了《跨區域口岸合作天津議定書》,與新疆、內蒙古簽訂了口岸合作備忘錄。近年來,隨著區域內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天津港通往主要腹地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已基本貫通,港口對外快速通道體系初步成型,為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三)公路水路運輸能力和服務水準不斷提升,是環渤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2005年,環渤海地區公路里程達到23.3萬公里,公路密度為全國的2.2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211公里,高速公路密度為全國的3.7倍,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到70324公里。與“九五”初期相比,環渤海地區公路里程增長了1.4倍,其中高速公路增長7倍,二級以上公路增長了2.5倍。到2005年底,環渤海地區擁有等級客運站842個,客運班線2.6萬條,年發送旅客9.2億人次。北京地區已開通省際客運班線近800條,通達全國400多個城市,日均發送旅客6萬餘人次。公路運力和服務品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客貨運樞紐建設的推進顯著提高了環渤海地區的經濟運作效率,推動了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對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渤海地區沿海港口由遼寧沿海、津冀沿海和山東沿海三大港口群組成。以大連和營口港為主的遼寧沿海港口群是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口岸;以天津和秦皇島為主的津冀沿海港口群是京津和華北地區以及我國北方能源物資和原材料進出口岸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以青島、煙臺、日照港為主的山東沿海港口群是山東省和華北中南部及中原地區內外貿物資運輸口岸。2005年,環渤海地區港口吞吐量為11.5億噸,佔全國沿海港口總量的39.3%,“十五”期年均增速高達19%。2005年,環渤海港口群承擔了全國90%的煤炭裝船量、39%的外貿吞吐量、58%的外貿進口鐵礦石、36%的外貿進口原油、22%的集裝箱吞吐量。在煤炭運輸中,津冀沿海港口的作用更加突出,煤炭裝船量佔全國的80%以上。環渤海主要港口公路疏港作用明顯,港口80%以上的集裝箱集散、18%的煤炭集運、52%的鐵礦石疏運均由公路完成。環渤海港口的快速發展有力的保障和促進了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石化、冶金等重化工業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二、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將對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10-20年,環渤海地區將整合資源,集聚産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整體實力將全面提升。經濟的持續增長對公路水路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環渤海地區與周邊順暢聯接的通道建設應進一步加強,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港口作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輻射範圍也將向東北、華北、西北、中原等內陸地區進一步延伸。
預計到2020年,環渤海地區公路客、貨運輸量將分別達到120億人、53億噸,是2005年的5.4倍和1.7倍,公路客、貨週轉量分別為7000億人公里、2900億噸公里,是2005年的5.4倍和1.5倍,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5億噸,是2005年的2.2倍。環渤海地區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300萬輛,是目前的3倍,其中京津冀地區將達到1600萬輛,是目前的4倍。
目前公路水路交通在佈局、規模、運輸服務及管理等方面尚存在差距。環渤海地區公路網密度僅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75%和68%;高速公路通道數量不足,與相鄰省份多數只有一條高速公路相通,京津冀都市圈出口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區域內中心城市之間現有高速公路交通壓力巨大,京津塘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均已達到4萬輛小客車/日以上,骨架路網通行能力嚴重不足,北京市70%以上的幹線公路處於擁擠狀態,山東省近50%的幹線公路交通量超過設計能力;幹線公路服務水準不高,環渤海地區幹線公路中二級以下公路比重佔20%;區域內還有665個建制村不通公路,1.6萬個建制村未通油路。沿海港口能力缺口達1.3億噸,大連、天津、青島等主要港口超負荷運轉;缺少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5萬噸級以上泊位僅佔生産性泊位總數的14%,外貿進口鐵礦石運輸、轉机環節過多;港口的現代商貿、物流服務剛剛起步;統一的運輸服務市場尚未形成、資訊化建設亟待加強。在環渤海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路水路交通未來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二)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對公路水路交通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京津冀都市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起步階段,未來10-20年京津冀都市圈將實現工業化、工業轉移和非工業化協調發展,河北省將承接京津地區的産業轉移和知識輻射,實現産業的優化升級。隨著京津地區充分發揮知識資源、産業資源與港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和以貿易、金融為主導的第三産業,未來都市圈內各城市間的分工與合作將日益緊密。
目前,京津冀核心城市間交通壓力不斷增大,連接主要城市、服務主要經濟發展走廊的幹線公路通行能力嚴重不足,60%以上的幹線公路交通處於擁擠狀態,京津塘高速公路最大日車流量已超過13萬輛,已達設計車流量的2.6倍;旅遊公路服務水準不高,休閒旅遊勝地張家口和承德四級以下公路的比重分別佔到61%和58%;城鄉交通嚴重脫節,農村客運班線少,農村客運站建設相對滯後。京津冀都市圈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對城際快速通道、城鄉交通一體化、農村公路網路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冶金、石化、電力、機械等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業發展較快,初級産品和原材料所佔比重大,對交通運輸需求旺盛。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主要佈局地,需從國外大量調入鐵礦石、原油等重要物資,環渤海地區也是我國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必經之地,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全面推進,這種運輸需求將呈持續增長趨勢。
環渤海地區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對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進入21世紀,為推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戰略構想,這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和全面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及國際競爭力的又一重大舉措,對於促進和帶動京津冀和三北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整合資源,實現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是我國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樞紐,是我國“北煤南運”的必經之地,要滿足煤炭、原油、鐵礦石等大宗散貨以及集裝箱等重要物資的運輸,必須進一步加強港口建設,加強對外通道和能源、原材料過境通道的建設,強化港口大型專業化泊位和深水航道的建設,構築能力充分、銜接順暢的公路水路運輸體系,全面提升服務水準。
(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國的資源與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環境和資源問題更加突出,土地及岸線等自然資源有限且分佈不均衡,而城市的發展、公路和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土地岸線等自然資源需求持續增加。交通建設中仍存在通道和岸線資源開發利用零亂、浪費現象,港口與城市發展在規劃佈局、土地和岸線資源利用及交通通道建設等方面的矛盾逐步顯現。
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交通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不能走“先破壞、後治理”的路子。要積極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智慧交通,提高運輸效率;要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養護和運輸管理,促進全面發展;要注重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能源消耗,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三、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促進東部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為宗旨,以提升公路水路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能力和發揮交通先導作用為目標,以推動現代化都市圈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線,按照“強化通道、構建網路,整合資源、合理佈局,突出樞紐、港路一體,統一市場、提升服務”的方針,構築一體化基礎設施、加強一體化管理、培育一體化市場,確保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環渤海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創造有利的交通條件。
“強化通道、構建網路”,是以高速公路和主要港口的建設為重點,強化區域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和城市群內部、三大城市群之間及港口集疏運通道的建設,重視與其連接的次幹線和支線網路的建設,構建佈局合理、運能充足、運輸高效的公路水路運輸網路。
“整合資源、合理佈局”,是要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的公路和港口運輸體系,要整合資源、合理分工、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實現優勢互補,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突出樞紐、港路一體”,是突出加強港站主樞紐的建設,以一體化交通為主線,優化交通資源配置,加快實現主要港口與疏港公路的有效銜接,實現點線結合、港路聯動、協調發展。
“統一市場、提升服務”,是消除市場壁壘,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搭建資訊平臺,促進跨地區、跨部門網路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為建立公共運輸服務和管理體系創造條件,全面提升公路水路運輸服務水準。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以高速公路、主要港口、能源運輸通道、快速客運體系和集裝箱運輸系統建設為重點,建立佈局合理、能力充足、銜接順暢、服務高效、安全經濟的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體系,實現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資訊資源、政策法規等各方面的銜接與協調,提供通暢、便捷、安全、經濟的運輸服務。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適應環渤海地區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需要,總體發展階段將由目前的“得到緩解”升級到“全面適應”的新階段,有條件的地區應步入“適度超前”的更高階段,基本實現交通現代化。
2.分階段目標
——2010年發展目標
到2010年,基本形成區域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網路骨架,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能力明顯提高,結構日趨合理,功能逐步完善,基本適應環渤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公路交通: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幹線公路為基礎,區域公路運輸樞紐為節點,與其他運輸方式及城市交通有效銜接的快速客貨運輸系統初步形成。公路總里程約28.5萬公里,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約1.2萬公里,京津冀都市圈區域高速公路網里程約3200公里。
√區域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與相鄰省份之間、三大城市群之間形成2條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至地市實現高速公路連接,連接主要港口的高速公路集疏運通道基本建成。
√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全面提高,國省幹線公路平原和山區分別達到二級和三級以上標準,縣級行政中心實現二級以上公路連通,農村公路基本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公路運輸樞紐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區域快速客貨運輸網路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基本形成溝通城鄉、服務優質的客運站場體系,以現代物流及綜合運輸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化貨運站場體系初步形成。
√全面啟動資訊化、智慧化建設,區域內資訊平臺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緊急事件管理系統基本完善。
沿海港口:沿海港口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形成幹線港、支線港、喂給港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的集裝箱運輸體系,集裝箱遠洋直達率進一步提高;原油、鐵礦石、煤炭、糧食等專業化碼頭的合理佈局基本形成,大型專業化泊位承擔的貨運比例大幅提高;主要港口航道與大型深水碼頭的建設相匹配,基本適應入境船舶的要求。
√提高沿海港口總吞吐能力,總吞吐能力與吞吐量之比達到1.1,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要求。
√加強大型專業化泊位建設,初步形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的港口專業化原油、鐵礦石、煤炭運輸體系,專業化泊位承運比例大幅提高。
√集裝箱運輸系統更完善,集裝箱幹線港中心地位突出、作用明顯;初步形成佈局合理、層次分明的發展格局。港口與高等級公路集疏運系統實現有機銜接,鐵路集疏運狀況明顯改善。
√加快建設主要港口進港航道,與大型深水碼頭相匹配,基本適應入境船舶的要求。
√海峽輪渡和陸島交通進一步完善,建設大連、旅順、煙臺、蓬萊、威海等海峽輪渡和陸島交通碼頭。
√初步形成商品汽車運輸體系。
內河水運: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實施,相應實施航道建設工程,恢復京杭運河東平湖至濟寧段航運,在現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濟寧以南段航道、船閘樞紐的通過能力。內河港口的機械化和專業化水準逐步提高,船舶結構明顯改善,水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發揮。
——2020年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面建成區域公路水路基礎設施網路,建立能力充分、銜接順暢、運作高效、服務優質、安全環保的區域公路水路運輸系統,全面適應環渤海地區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沿海地區的公路、主要港口基本實現現代化。
公路交通:形成以區域高速公路為骨架,高等級幹線公路為基礎,農村公路溝通城鄉,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安全、便捷、舒適、高效的現代化公路交通體系。公路總里程達到約37萬公里,區域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5萬公里,京津冀都市圈區域高速公路網里程約5200公里。
√區域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與周邊省區高速公路網全面對接,連接所有地市、基本覆蓋重要的縣級以上節點,連接所有主要港口及地區性重要港口、機場、重要鐵路樞紐,能力充分、穩定可靠;形成便捷√高效的沿海港口快速集疏運網路。
國省幹線公路基本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市到縣、縣際之間通二級以上公路;農村公路實現所有道路晴雨通車,形成連接幹線、溝通城鄉、通達社區的較為完善的路網體系。
√佈局合理,能力充分,與其他運輸方式及城市交通體系有機銜接的公路運輸樞紐系統基本形成。
√區域高速公路實現智慧化管理,高速公路基本實現聯網收費,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普遍應用,緊急事件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
√公眾普遍享受實時化、人性化的交通資訊服務。
沿海港口:沿海港口通過能力適度超前國民經濟發展要求,港口功能結構合理,港口與城市、運輸與環境相互協調,在臨港工業、商貿活動和綜合物流中作用更加突出,港口技術裝備水準、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形成佈局合理、層次分明、能力充足、運轉可靠的集裝箱、外貿進口原油、外貿進口鐵礦石、煤炭外運等專業化運輸系統,能夠充分滿足國家戰略物資運輸儲存的需要。主要港口航道滿足大型船舶進港的要求。沿海港口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競爭優勢明顯,主要港口基本實現現代化。
√港口通過能力進一步提高,適度超前國民經濟發展要求。
√形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能力充足的集裝箱、原油、鐵礦石、煤炭、商品汽車等專業化運輸體系。
√大連長興島、唐山曹妃甸、天津海河口南岸等大型臨港工業基地港口設施初具規模,港口的臨港工業功能顯著。
√主要港口航道滿足大型船舶進港的要求,與公路、鐵路、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實現無縫銜接。
√主要港口基本實現現代化,港口的現代物流、商貿、資訊等服務功能作用強大,滿足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要求。
內河水運:京杭運河黃河以南段達到通航千噸級船舶的三級及以上標準,實現運輸船舶標準化、專業化和大型化;港口實現大宗散貨運輸專業化,實現機械化。
四、重點基礎設施佈局規劃及近期建設重點
(一)區域高速公路網
1.路網佈局
環渤海區域高速公路網是區域公路網的主骨架,是區域內部交通與對外聯繫的主要通道,主要包括區域與周圍省份之間、京津冀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三大城市群之間、主要港口與腹地之間、大中城市之間的重要公路通道,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城際高速公路網;連接所有地市,覆蓋主要港口、機場、公路和鐵路運輸樞紐。
環渤海地區高速公路網規劃總里程約1.53萬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約1.1萬公里,地方高速公路約4300公里。京津冀都市圈城際高速公路網規劃總里程約5200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2670公里,地方高速公路2530公里。環渤海地區高速公路網具體線路走向見表1及表2。
表1 環渤海地區高速公路網國家高速公路路線表
序號 | 路線名稱 | 環渤海地區主要控制點 |
放射線一 | 北京-上海 | 北京、天津、滄州、德州、濟南、泰安、臨沂 |
放射線二 | 北京-台北 | 北京、天津、滄州、德州、濟南、泰安、曲阜 |
放射線三 | 北京-港澳 | 北京、保定、石家莊、邯鄲 |
放射線四 | 北京-昆明 | 北京、保定、石家莊 |
放射線五 | 北京-拉薩 | 北京、張家口 |
放射線六 | 北京-烏魯木齊 | 北京、張家口 |
放射線七 | 北京-哈爾濱 | 北京、唐山、秦皇島、錦州、瀋陽 |
縱線一 | 鶴崗-大連 | 丹東、大連 |
縱線二 | 瀋陽-海口 | 瀋陽、遼陽、鞍山、海城、大連、煙臺、青島、日照 |
縱線三 | 長春-深圳 | 雙遼、阜新、朝陽、承德、唐山、天津、黃驊、濱州、青州、臨沂 |
縱線四 | 濟南-廣州 | 濟南、菏澤 |
縱線五 | 大慶-廣州 | 赤峰、承德、北京、霸州、衡水 |
橫線三 | 丹東-錫林浩特 | 丹東、海城、盤錦、錦州、朝陽 |
橫線四 | 榮成-烏海 | 榮成、文登、威海、煙臺、東營、黃驊、天津、霸州、淶源 |
橫線五 | 青島-銀川 | 青島、濰坊、淄博、濟南、石家莊 |
橫線六 | 青島-蘭州 | 青島、萊蕪、泰安、聊城、邯鄲 |
縱線一聯絡線三 | 丹東-阜新 | 丹東(口岸)、本溪、瀋陽、新民、阜新 |
縱線二聯絡線一 | 日照-蘭考 | 日照、曲阜、濟寧、菏澤 |
縱線三聯絡線一 | 新民-魯北 | 新民、彰武 |
縱線三聯絡線二 | 阜新-錦州 | 阜新、錦州 |
橫線二聯絡線二 | 瀋陽-吉林 | 瀋陽、撫順 |
橫線四聯絡線一 | 黃驊-石家莊 | 黃驊、滄州 |
橫線五聯絡線一 | 青島-新河 | 青島、新河 |
地區環線一 | 遼中環線 | 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 |
表2 環渤海地區高速公路網地方高速公路路線方案表
序號 | 線路走向及主要控制點 |
一 | (通化)-撫順(南雜木) |
二 | 瀋陽-法庫-康平 |
三 | 莊河-蓋縣 |
四 | 綏中-淩源 |
五 | 秦皇島-承德-張家口 |
六 | 秦皇島-唐山港-天津港 |
七 | 唐山-唐山港 |
八 | 天津市國道112高速公路 |
九 | 京津塘高速二線 |
十 | 京津塘高速三線 |
十一 | 天津港南疆港區疏港高速公路(津晉高速) |
十二 | 天津-薊縣-平谷-北京 |
十三 | 霸州-徐水-阜平(冀晉界) |
十四 | 涿州-廊坊-平谷-密雲 |
十五 | 蒙冀界(寶昌)-張北-淶源-石家莊 |
十六 | 濱州-德州-衡水 |
十七 | 濱州-淄博-萊蕪-蒙陰 |
十八 | 德州-聊城-菏澤-(新鄉) |
十九 | 濟南-聊城 |
二十 | 榮成-乳山-海陽-青島 |
二十一 | 濰坊-日照 |
二十二 | (和順)-邢臺-臨清 |
2.2010年前建設重點
按照“整合資源、銜接順暢,突出重點、強化功能”的思路,重點建設三大城市群間高速公路通道、中心城市間通道、主要港口連接腹地的快速集疏運通道、與周邊省區銜接通道、京津冀都市圈城際高速公路,力爭打通13條重要線路。
(1)通化(吉遼界)-丹東-大連
(2)丹東-海城
(3)朝陽-老哈河(遼蒙界)
(4)新民-彰武-通遼(遼蒙界)
(5)赤峰(蒙冀界)-承德-北京-霸州-衡水-濮陽(冀豫界)
(6)天津-唐山-遵化-承德(冀蒙界)
(7)京津塘高速二線
(8)天津-霸州-淶水-淶源(冀晉界)
(9)濱州-淄博-臨沂(嚕蘇界)
(10)濟南-菏澤-商丘(魯豫界)
(11)青島-萊蕪-泰安-聊城-邯鄲-長治(晉冀界)
(12)國道112線天津段
(13)天津-薊縣-平谷-北京
(二)區域公路運輸樞紐
1.樞紐佈局
環渤海地區區域公路運輸樞紐是依託區域高速公路網,位於重要節點城市,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具有重要交通集散功能的公路運輸中心,包括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和重要的區域性公路運輸樞紐城市。
環渤海地區區域公路運輸樞紐由36個城市組成,包括:北京、天津、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錦州、阜新、丹東、遼陽、營口、石家莊、唐山、保定、秦皇島、張家口、邯鄲、廊坊、滄州、承德、濟南、青島、煙臺、淄博、濰坊、臨沂、泰安、東營、濟寧、威海、日照、德州、菏澤、聊城、濱州。
其中:北京、天津、石家莊、瀋陽、大連、濟南、青島等七個城市是對區域交通發展具有重要支撐、帶動作用的綜合運輸樞紐。
2.2010年前建設重點
編制區域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按照“注重綜合、突出快運,強化中心、以點帶面”的思路進行建設:
(1)著力建設中心城市的綜合客運樞紐,其他城市建設快速客運站,經營城際客運,加快構建城際快速客運網路。
(2)依託沿海主要港口,建設擁有公、鐵、水多種運輸方式的物流園區。
(3)建設北京、瀋陽、石家莊、濟南內陸集裝箱轉机站,進一步完善集裝箱運輸體系。
(4)完善重要旅遊城市客運站的旅遊客流集散功能。
(三)沿海港口
1.港口佈局規劃
根據港口的資源條件、發展潛力、輻射能力,按照突出核心、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共同發展的原則,構築佈局科學、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資訊暢通、優質安全、便捷高效的現代化港口體系。
規劃環渤海地區形成以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日照為主要港口,以丹東港、錦州港、唐山港、黃驊港、威海等港為補充的分層次港口佈局。
——以大連港和營口港為主的遼寧沿海港口群成為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口岸,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重要支撐。
——以天津港和秦皇島港為主的津冀沿海港口群連接華北及西北部分省區,以京津冀都市圈和濱海新區為依託,成為京、津和華北地區及京包、京秦、神黃鐵路沿線地區外貿物資和能源物資、原材料運輸的主要口岸及上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
——以青島港、煙臺港和日照港為主的山東沿海港口群與山東省和華北中南部及中原地區、隴海鐵路沿線部分地區等廣闊腹地相連,成為山東省建設外資企業密集、內外向經濟結合、帶動力強的新經濟增長帶,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主要依託,併為華北中南部及中原地區、隴海鐵路沿線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
2.主要運輸系統及大型臨港工業基地港口佈局規劃
(1)煤炭運輸系統
規劃期內仍保持以秦皇島、唐山、天津、黃驊、青島、日照等六個輸出港為主的格局,以新建與改造相結合,根據煤炭運輸需求和煤運新通道的建設情況,適時開闢新的煤炭裝船港區。
(2)外貿進口原油運輸系統
規劃以大連、天津、青島三港為主要接卸港,佈局建設25萬噸級以上大型原油接卸泊位;根據新建臨海大型石化基地的需要,在鄰近的深水港區配套建設大型原油碼頭。
(3)外貿進口鐵礦石運輸系統
規劃在大連、唐山、青島、日照四港佈局建設25萬噸級以上大型礦石碼頭,航道條件充分滿足20萬噸級以上船舶滿載進港的要求;營口、秦皇島、天津、煙臺等港佈局建設20萬噸級以上大型礦石碼頭,航道條件滿足20萬噸級船舶減載進港或15萬噸級以下船舶滿載直達的需要,並視需求情況逐步改善。
(4)集裝箱運輸系統
規劃大連、天津、青島三港為幹線港,營口、錦州、丹東、秦皇島、唐山、煙臺、日照六港為支線港,其他港口為喂給港的集裝箱分層次港口佈局。
(5)大型臨港工業基地港口佈局規劃
遼寧沿海的大型臨港工業基地以大連長興島港區、營口仙人島港區為主要依託;津冀沿海的大型臨港工業基地以唐山港曹妃甸港區、天津港及海河口南側港區為主要依託,相應利用黃驊港口資源發展臨港工業;山東沿海的大型臨港工業基地以煙臺港西港區,青島港黃島、董家口港區和日照港等為主要依託。大型臨港工業港區以公用碼頭建設為主,根據進入基地的工業企業性質及其對原材料、産成品的運輸需求,相應建設大型原油、鐵礦石等大宗散貨碼頭,根據需要相應發展為臨港工業區服務的集裝箱、通用散雜貨、液體化工品等碼頭。
3.2010年前建設重點
2010年以前,環渤海地區沿海港口建設以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以“擴大能力、調整結構、拓展功能、改善集疏運體系、提高專業化運輸水準”為重點,集中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港口對資源配置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
2010年前建設重點:
(1)繼續加強和加快主要港口公用碼頭設施的建設,大力提高港口的通過能力,以緩解港口通過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和適應港口吞吐量持續、快速增長的需要。
(2)重點建設集裝箱、鐵礦石、煤炭、原油四大專業化運輸系統及相應的大型專業化碼頭。以大連、天津、青島港幹線港為主,成規模建設5-10萬噸級的專業化集裝箱碼頭,相應發展營口、丹東、錦州、秦皇島、唐山、黃驊、煙臺、日照等港口;加快日照港和津冀沿海港口的25萬噸級以上礦石碼頭建設,根據市場需求相應建設營口等港的20萬噸級以上礦石碼頭;加快天津25萬噸級原油碼頭建設;以擴建、改造與新建相結合,進一步擴大秦皇島、唐山、天津、黃驊等港口的煤炭裝船能力,完善環渤海地區煤炭運輸系統。
(3)各級政府和交通行業各部門相互協調,共同解決港口集疏運系統的瓶頸問題,在短期內重點建設一批高標準的港口集疏運通道項目。
(4)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圍繞綜合物流和專項物流服務,積極拓展主要港口的各種現代化服務功能;以港口為基礎,創造條件進一步吸引臨港産業的聚集和促進臨海産業基地的逐步形成。
(四)內河水運
1.內河航道規劃
規劃以京杭運河為主骨架,白馬河、洙水河、老萬福河、泉河為重要航道,形成干支通達、有效溝通魯西南主要煤炭礦區和沿線中心城市,為腹地煤炭、礦建材料等開發與外運以及北煤南運提供通暢、便捷的內河水運通道。
2.內河港口佈局規劃
以濟寧港為主要港口,以滕州、棗莊、臺兒莊、太平、微山、嶧城、巨野、魚臺、東平等港為地區重要港口,以其他港口為補充,形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的內河港口體系。
3.2010年前建設重點
(1)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京杭運河續建工程東平湖至濟寧段。
(2)實施京杭運河洙水河航道改建工程,適應巨野煤田的煤炭開採和外運需要。
(3)實施微山一線船閘改造工程和臺兒莊復線船閘工程,擴大京杭運河山東段通過能力。
(五)佈局效果
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將全面適應環渤海地區加快實現現代化和京津冀都市圈建設的需要,基本形成技術先進、運能充分、功能完善、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的環渤海地區公路水路交通體系,為區域發展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可靠、更舒適、更環保、更智慧的公路水路運輸條件。
——區域高速公路網基本連接10萬人口以上城市,95%的縣城30分鐘上高速公路,可實現京津與其他中心城市當日到達,相鄰中心城市當日往返,區域高速公路網總體上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進一步加強了京津冀都市圈、遼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之間的溝通與聯繫,形成“中心城市快速溝通,中心城市與周圍地市連接順暢,相鄰城市彼此相通,基本覆蓋縣市”的高速公路網路,將為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強化了與周邊省份之間的溝通與聯繫,各省均有兩條以上對外高速公路通道,將為發揮環渤海地區對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創造有利條件。
——高速公路網及區域公路運輸樞紐,將覆蓋主要港口及地區性重要港口、機場、鐵路樞紐,與其他運輸方式共同形成佈局協調、銜接順暢的現代化綜合運輸系統。
——形成能力充足、佈局合理、集疏運通暢的沿海港口體系,帶動臨港産業帶的發展,為構建區域現代物流體系發揮先導作用。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加強省市間、行業間合作與協調,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建立環渤海地區交通發展的合作協調機制,加強對跨省市幹線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銜接、督導和檢查力度,實現跨省市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的功能、通道資源、空間佈局、建設時序、技術標準和運營系統等方面的統籌協調。
(二)進一步深入做好各相關專項規劃研究,推進各種運輸資源有效整合
在充分考慮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省市高速公路、農村公路、運輸樞紐以及沿海港口佈局等交通發展專項規劃,有效推進各種運輸資源的整合,促進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三)充分發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建設高速公路、港口、運輸站場等交通設施,繼續鼓勵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完善交通建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四)積極推進智慧化和資訊化建設,促進運輸市場發展
進一步開展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公路網交通資訊採集和處理系統、氣象環境資訊採集和災害性天氣預報系統、資訊發佈和交通組織誘導系統、突發事件檢測和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等的規劃研究和實施工作,大力推進智慧化和資訊化建設,實現區域交通資訊資源共用,促使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效益,促進運輸市場健康、快速發展。
主題詞:印發 規劃 綱要 通知
交通部辦公廳 2006年12月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