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湖北乘“數”而上刷新交通圖景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3-12-08 08:29:32

“現在水位有多少,哪有淺灘,點開App一目了然。”日前,湖北“鄂襄城貨9228號”船主孫雨熟練地演示著如何通過App提前了解航道變化資訊,規避風險。18歲開始,孫雨就隨父親在漢江上跑船,如今是智慧航道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來,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主線,乘“數”而上,借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讓道路、橋梁、港口變得更“聰明”。在第十五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上,29項“湖北造”交通科技創新成果亮相,受到國內外企業的廣泛關注。

目前,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強化科技驅動,謀劃建設省級交通運輸綜合資訊平臺,統籌抓好智慧公路、智慧運管、智慧港航、智慧執法4個子平臺建設,累計與部、省、市州共21家單位共用交換250余個數據資源目錄、8000余個數據項、46億條動態數據。

工廠化生産 搭積木造橋

日前,在鄂州燕磯鎮燕磯長江大橋智慧梁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制梁,該梁場負責2464榀箱梁和776片鋼混組合梁橋面板的預製。“我們採用液壓模板等工藝,實現工廠化生産。”中交二航局項目負責人表示,智慧梁場配置智慧流水生産線,為提升橋梁品質夯實基礎。

目光投向武漢雙柳長江大橋北岸主塔工地。百米塔吊將一個高6米、重55噸的鋼筋部品抓高約60米,像搭積木一樣造主塔。該項目通過後方“造積木”、前方“搭積木”技術,在省內首次研發使用鋼筋網片柔性生産線,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減少了高空作業量。

近年來,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開展“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加快品質工程攻關創新。各項目引入隧道多臂鑿岩臺車、智慧梁場、路面徠卡3D攤鋪技術等工藝,支撐工程品質提升。全省在建高速公路監督抽檢數據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未發生一般及以上品質事故。

數據更精準 功能更完善

“歡迎您第437次來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進收費站請走第三股道。”情報板顯示,司機王海是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的常客,精準數據的背後是高速公路全感知。

作為湖北首條智慧高速公路,全長13.2公里的花湖機場高速公路,在地下全程布設了1.6萬個光柵感測器,形成觸覺+視覺+聽覺多重感知,不僅能將每輛車的資訊“印”入腦海,還能實現智慧路燈引導、智慧收費機器人高效服務。在惡劣天氣下,高速公路“神經元”還能感知車輛的軌跡和位置,物流車輛可以通過手機App預約編隊通行。

除了公路,智慧港口“大腦”也轉得飛快。指令通過5G網路從遠控中心發出,現場機械臂自動抓取集裝箱,起吊、推移,到達安全位置後,再放置於無人集卡上,完成自動接駁。“岸橋系統升級後,操作員可輕鬆一鍵作業。”武漢陽邏港科技負責人孫乾龍説。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目前已建成576公里漢江電子航道圖,實現湖北境內漢江幹流全覆蓋,與長江電子航道圖無縫拼接,具備水深顯示、安全預警、航標顯示、搜索顯示等10余項功能。

出行更高效 流程全自助

當一輛沒有司機的網約車停靠路邊,你敢開門上車嗎?在國家智慧網聯示範區武漢經開大道上,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有效識別信號燈,並根據路況和行車計劃熟練調整車速,流暢變道、轉彎,車技絲毫不輸“老司機”。

目前,武漢市累計開放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1462公里。其中,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全域開放,累計發放牌照1022張,測試里程超過780萬公里,出行服務訂單超33萬單。

不僅在武漢,如今智慧交通應用已在湖北多地開花結果。其中,宜昌市、襄陽市正積極開展智慧公交試點建設,“襄陽出行”、宜昌“宜知行”等App用戶已達130萬人。智慧公交App能夠實時顯示公交車運營狀態、進站時間等資訊,滿足市民對公共交通高效、準時的出行需求。

目前,武漢天河國際機場T2航廈智慧化改造項目加快實施,將新增基礎運作平臺、智慧安防平臺等12個智慧化系統,引入自助值機、自助行李托運等自助設備112台(套),通過“一張臉、一部手機”實現旅客和行李全流程自助通關,預計今年年內全面投入使用。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