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三百多年前,清代劍州知州喬缽被劍門蜀道的美景所觸動,題詩《翠雲廊》。“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翠雲廊以此得名。
翠雲廊是古蜀道金牛道上的重要路段之一,這裡有迄今保存最完好、存世最長、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人工栽植驛道古樹群,被稱為“蜀道奇觀”“森林活化石”。
蜀道翠雲廊劍閣段,以劍州古城為中心,呈人字形分佈,北至昭化、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劍閣境內貫通9個鄉鎮,總里程151公里,現存古樹7803株,最高樹齡達2300年。來到翠雲廊所在的廣元市,汽車沿著078縣道一路開到劍門關下,太陽從路旁高大的古柏間隙灑下金光點點,一眼千年。
國道兩次改道繞遠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人為活動因素給翠雲廊帶來的危害,108國道先後經歷了兩次改道。”劍閣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培國介紹,108國道是劍閣縣旅遊經濟快速發展的交通命脈,但由於線路穿越翠雲廊核心景區,區域交通流的逐年增多對古蜀道和古樹的保護帶來了諸多挑戰。
2009年,作為“5·12”汶川地震交通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在黑龍江的援助下,108國道翠雲廊改線項目正式實施,線路從翠雲廊景區改至景區外。2012年,108國道劍閣縣境下寺至普安段公路新改建工程(簡稱下普快速通道)開工建設,第二次改道的108國道繞過了翠雲廊古柏核心區,進一步減少了車輛過境。
最初的108國道如今已成為遊客到翠雲廊的旅遊道路,其中約6公里的路段劃入翠雲廊景區內部道路,路面鋪上石塊,巧妙地融入翠雲廊的景色中。第一次改線後的108國道如今成了078縣道的組成部分,遊客經此到景區便捷許多。下普快速通道通車後,從普安鎮到下寺鎮比原線路縮短了14.9公里,緩解了原108國道交通擁堵,還增設了非機動車道,路況得到極大提升。今年“五一”假期,劍門關景區接待遊客20.14萬人次,實現門票經營收入1095.27萬元。
護路護樹代代傳承
翠雲廊古柏之所以能夠完整保存下來,與從明代開始頒布實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有密切關係。新中國成立後,劍閣縣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古蜀道和古樹的文件和制度。黨的十八大以後,每任縣長離任時都要對古柏進行清點、移交。另一方面,自有驛道和行道樹以來,老百姓便以護路愛樹為己任,修橋補路、栽桑植柏被視為一種美德。古柏發達的根系紮根地下,也起到了防止雨水沖刷路基的作用,“護樹就是護路”這個樸素的道理傳承至今。
劍閣縣國省道公路養護段段長郝劍峰説:“我們跟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中心長期以來形成了聯動機制,養路工人在發現道路兩旁古柏受損時,會第一時間通知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處理。每年冬季,養路工人都會給路旁古柏進行一次刷白,起到預防凍害、防治病蟲害的作用。”
52歲的胡應剛是劍閣縣國省道公路養護段的一名養路工人。從父親手裏接過“護路護樹”的接力棒,他一幹就是32年。撿拾白色垃圾、清理路邊水溝和雜草、養護橋隧和行道樹……胡應剛每天密切關注通往景區的旅遊道路兩旁古柏的生長狀況,古柏也為胡應剛撐起一片陰涼。“這可是我們劍閣獨有的古柏,我也經常給遊客介紹。”胡應剛説,護路護樹的美德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劍閣人的血脈之中。
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暢達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穿秦嶺,過巴山,古蜀道是人們進出西南的重要通道,使中原與大西南緊緊相連,對蜀地和外界的商貿流通和經濟發展産生了極大影響。如今,交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如何平衡路網暢達和自然資源、文旅資源保護之間的關係,是交通運輸部門的一道必答題。
當前,廣元市境內京昆高速公路漢中至廣元(四川境)、廣元至綿陽擴容工程,綿蒼巴高速公路廣元段正抓緊建設,南江經蒼溪至三台高速公路、青川經劍閣至閬中高速公路正開展前期工作,這些項目涉及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米倉山大峽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彌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多個環境敏感區,尤其在劍閣縣和旺蒼縣,項目推進面臨著較大的生態壓力。
“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暢達。”廣元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韓順東表示,“十四五”期,廣元將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提升綜合運輸服務品質,大力實施“大開放大合作、大保護大轉型、大統籌大聯動”戰略,著力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推動交通運輸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作為穿越翠雲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項目,在建的京昆高速公路廣元至綿陽段擴容項目備受關注。廣綿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董勝勇表示,項目在設計階段,對保護區就遵循“避讓優先”的原則,實在無法避讓的路段,採取修建橋隧的方式,盡可能減少對保護區的影響。建設過程中,通過打造綠色生態混凝土拌和站、隧道“零開挖”進洞施工、施工設備“油轉電”,以及在保護區外統籌布設臨建設施等方式把項目建設對保護區的影響降低到最小。
推動生態優先交旅融合
時至今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境況已成為歷史。
如今的四川,公路總里程、普通國省道和農村公路里程均居全國第一位,“鐵公水空”齊頭並進,建成進出川大通道逾40條。由成都出發,向北有西成高鐵貫穿秦嶺直達西安,向南有京昆高速公路衝上雲貴高原直達昆明,317國道、318國道翻越橫斷山脈,讓青藏高原不再遙遠……
路網不斷加密的同時,四川交通也正積極推動生態優先、交旅融合,不斷拓展新業態,實現交通運輸行業高品質轉型發展。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與統計處副處長劉俤表示,近年來,四川圍繞交旅深度融合,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先後建成新川九路、227國道理亞路等交旅融合示範亮點工程,入選交旅融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
當前,四川交通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部署,加快推進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3個旅遊交通環線建設,以交旅融合先行示範區建設為切入點,推動打造“景道互聯、客源互送、快進慢遊、自然和諧”的旅遊交通網路,探索出一條低碳環保、綠色生態,交通基礎設施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