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浙江湖州位於太湖南岸,境內水網如織,自古便是長江下游地區經濟文化重鎮。
因水而興的湖州,也曾一度因出行僅靠划船而發展滯後。2014年以來,湖州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近8000公里,鄉鎮、4A級以上景區基本通達二級及以上公路,中心村、3A級景區基本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四級雙車道公路通達率達90%以上。
湖州市副市長王曉軍表示,憑藉發達的“四好農村路”網,湖州有力推動村遊富農、物流通村、産業興村,農村公路實現從“一路美”向“全域美”轉變,從“交通線”到“致富線”跨越,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1.9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4.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進一步縮小至1.57:1。
10年來,湖州始終堅持在農村公路規劃佈局中充分考慮産業因素,有力助推沿線特色産業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農村公路+産業”樣板,形成了綠色漁業、名優茶葉、水産種業、湖羊等七大産業集群,奏響共同富裕新樂章。
“蒙塵珍珠”重煥光彩
春意盎然,微風拂面。記者沿著農村公路驅車來到吳興區楊溇村“楊桂珍螃蟹”莊園展示館,只見展廳內擺放著各種螃蟹禮盒與相關延伸産品。
“過去,家家戶戶搖船去城裏賣菜,如今依靠農村公路和環太湖公路,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了,每年來村裏遊玩的人將近四十萬。”楊溇村黨支部書記宋曉鋒説,“四好農村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大發展。
從吳興區出發,沿著環太湖公路一路東行,便來到了溇港文化帶裏的“明珠”——擁有千年曆史的義皋古村。“10年前,村委會工資都發不出。依託‘四好農村路’建設,我們村變化太大了!”原村委會主任潘水芳感嘆道。
2014年以來,吳興區大力發展“四好農村路”,不斷實施公路新改建、拓寬升級工程,使農村公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網。如今的義皋古村,北有濱湖大道、環太湖公路,南有湖薛公路貫穿湖州和江蘇薛埠,“蒙塵珍珠”重新煥發光彩。
村裏變得美麗宜居了,村民更新發展思路,以餐飲、土特産銷售、民宿等方式,參與古村文旅産業經營。2023年,義皋古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0余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200萬元左右,景區全年接待遊客近40萬人次。
南潯區墻莫公路也交出了産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的答卷。2018年,墻莫公路完成了田園花海景觀線建設,全線共設置港灣式停靠站23個、公路驛站2個、觀景節點5個,沿線興起石淙花海、箍桶兜稻蝦主題公園等特色農旅融合項目,集聚20多家規上企業,全年工業産值超20億元。
湖州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主任王浩告訴記者,湖州高度重視、積極踐行交旅融合工作,蓬勃向上的“村遊經濟”成為為民增效、助農增收、農村增美的重要手段。2023年,湖州鄉村旅遊經營總收入超過130億元,連續7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市鄉村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了5.86萬人。
依託“四好農村路”,農民不僅在家門口端起了旅遊經濟“金飯碗”,特色農業也插上了高速發展的翅膀。
在農村路網四通八達、聯村達戶的基礎上,湖州注重培育“美麗公路+物聯”,暢通農村物流“微迴圈”,推動“快遞活村”,有力支撐特色農業蓬勃發展。螃蟹養殖、絲綢成為環太湖公路沿線村莊的支柱産業;依託“農村淘寶”“村郵樂購”,德清莫幹黃牙、早園筍、蠶絲等特色産品走向全國,安吉竹製品、高山茶搭著客貨郵“順風車”走出大山。
“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全域覆蓋
“電子螢幕輕輕一點,就能預約到公交車,這對我們村裏人來説太方便了。”家住南潯區石淙鎮花園灣村的居香妹打算去鎮上,她熟練地在村裏公交站的互動式電子站牌上點擊一鍵預約,不到15分鐘,一輛標有“鎮村預約公交”的微型新能源公交車就駛進了村。
依託數字化,湖州在農村公共交通領域創新推行預約響應公交,實現了公交運力和農村居民個性化出行需求的靈活精準匹配,為農村公交長效高效運營探索了一條新路子。“在實現15分鐘內接駁乘客目標下,鎮村預約公交模式比傳統公交運營模式成本更低,車輛配置縮減70%、駕駛員配置縮減75%。”南潯區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副主任沈海峰説。
湖州堅持圍繞“全國示範、全域美麗”目標,有力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高品質發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全域覆蓋,農村公路管養由單一部門管理轉為“路長”負責的綜合管理,從根源上厘清了農村公路養護責任主體和行政體制不明確的問題,各鄉鎮均已建立農村公路管理站,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連年保持全省領先。
湖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俞正表示,湖州將高品質建設“四好農村路”2.0版,有效助力建設“共同富裕綠色樣本”,著力打造暢達、平安、智慧、美麗、共富的“四好農村路”升級版,進一步在綠水青山間編織美麗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