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阿布洛哈,晝夜溫差還很大,遠處高山頂上還能看到皚皚白雪。這裡海拔高、日照充足,最近正是臍橙生長的關鍵時期。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吉列子日只要一有時間,就扎到臍橙園裏,看看去年新種的果苗有沒有枯枝,松土到不到位,或是跟大家商量,怎麼更好利用滴灌設備澆水……
吉列子日説,這350多畝臍橙,是村裏通了“幸福路”之後種下的致富“希望果”,每天都看一看,才放心。
阿布洛哈,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彝語中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小村三面環繞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一面朝江臨崖。2020年,這個大涼山腹地原本不為人知的村莊,因為在脫貧攻堅戰中,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而備受關注。4年來,許多人通過媒體報道,了解到當時動用重型運輸直升機吊裝設備修路的艱難歷程,見證著阿布洛哈村“車路雙通”後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這些變化是農村公路建設“以民為本”“人民至上”的生動寫照。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工作首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週年。歲月年輪,十年為記。十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定不移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始終不渝為農村、農民修路,致力服務於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
俯瞰華夏大地,一條條“四好農村路”串聯起城市與鄉村,融合了城市文明、鄉村文化,鋪展開“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鄉村畫卷,成為農民群眾闊步邁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大道。
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基層調研交通運輸工作。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農村公路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重要批示,並於2016年9月、2017年12月再度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四好農村路”——這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提出、領導推動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鮮明的人民立場和真摯的為民情懷在農村路上的生動體現,為農村交通乃至整個交通運輸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交通運輸部黨組按照黨中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助力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重點部署、重點支援、重點推動。
“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是全體交通人的莊嚴承諾,也是全體交通人的實際行動。
2015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後在甘肅慶陽、湖北竹山、山東臨沂、浙江安吉、四川蒲江、貴州長順、河南蘭考、福建寧德、江西井岡山召開“四好農村路”會議,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一年一個具體目標,一步一個堅實腳印,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的出臺,逐步構建農村公路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不斷增強農村公路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9年7月19日,交通運輸部等8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補短板、促發展、助增收、提服務、強管養、重示範、夯基礎、保安全“八大工程”為重點,加快農村公路從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為“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
“四好農村路”加快建設的十年,也成為我國現代化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加速形成的十年。“四好農村路”是一個系統工程,“建好”是基礎,“管好”是手段,“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是目的。我國農村交通發展理論和實踐從建設為主、建養並重,上升為建、管、養、運全面協調發展。
十年來,全國累計投入車購稅資金7461億元,有效帶動了全社會投資4.2萬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50萬公里。截至2023年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60萬公里,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客車、郵政快遞,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十年來,在路網日漸完善的基礎上,各地聚焦“管好”,因地制宜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組織保障、資金保障、技術保障、考核保障四個體系,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進一步壓實農村公路管養責任,提高行業治理能力;努力“護好”,按照構建現代化公路養護管理體系的要求,把養護作為農村公路的主攻方向,推進規範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養護;突出“運營好”,著力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加快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路建設,促進城鄉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農村公路服務水準日益提高。截至目前,累計創建545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命名102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發佈50條“最美農村路”。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是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為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效能,該區以“區、鎮、村”三級“路長制”管理體系建設為抓手,打造“網格無盲區、保潔全天候、服務全時段、監督全過程”的常態化管理網路,實現了“路長治”。
十年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交通發展道路日漸清晰,“四好農村路”也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助推器,真正為農民群眾引來“活水源泉”。可以説,這十年是農村公路發展最快的十年,也是農民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多的十年。
下好交通助力脫貧攻堅的先手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總書記的殷殷期盼,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為幸福生活鋪路的信心決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純苗族居住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山高溝深路難行,曾是村民們最大的苦惱和前行的羈絆。
2013年11月3日,在十八洞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次年3月,總書記親自部署推動的“四好農村路”建設,成為落實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先手棋。
十八洞村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拓寬公路、消滅危房、修整院落……如今,平整的石板路連通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小院花圃、電商服務站無不體現新農村新氣象。村裏還成立苗繡特産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交通優勢開拓市場、樹立品牌,讓精美的繡品走出了大山。
在十八洞村的發展歷程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先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亦如是。
“四山夾三江”的特殊地貌,讓怒江各族群眾在缺少過江橋梁的時期,常常依靠溜索渡河。2011年至2016年,雲南省交通運輸廳聯合怒江州政府對全區跨江溜索分兩批進行溜索改橋,徹底改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兩岸群眾過江難問題。
2014年元旦前夕,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獨龍族的鄉親們“早日實現與全國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十年後的今天,怒江大峽谷天塹變通途,公路網連起千村萬寨。獨龍族早已實現整族脫貧,創造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邊疆少數民族“一躍跨千年”的生動實踐。
讓天塹變通途,需要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和加強“四好農村路”發展,則需要久久為功的努力。
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交通運輸部門把“四好農村路”作為貫徹落實區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增速。
大灣村曾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最為貧困的山村之一。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灣村調研,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開啟了大灣村發展的嶄新篇章。2016年以來,大灣村完成農村公路升級改造,並引進市級龍頭企業蝠牌茶業帶動農戶發展茶産業,村民們通過參與茶園管理、茶葉採摘、炒制加工等,拓寬了收入來源。錢袋子鼓了,精氣神也變了。每到採茶季,村裏歡聲笑語、處處茶香,大灣村獲得了“安徽最美茶村”的美譽。
重慶市武隆區後坪鄉也因地制宜打通發展“最後一公里”。作為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為破除發展瓶頸,2017年至2019年,武隆相繼修通江後路、桐後路兩條總長71公里的對外大通道,開通武隆城區至後坪鄉的班線客車,加快推進全區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縱觀“四好農村路”多年建設成效,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在帶動百姓致富奔小康、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也扭轉了農村地區的交通和區位劣勢,引導貧困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大大加快。
打通服務鄉村振興“雙向通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四好農村路”,寄託著總書記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殷切希望。怎樣才能最好、最長久地發揮其乘數效應,為農民群眾謀求更大福祉?如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新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交通運輸部門不斷探索、尋找答案。各地創新“交通+特色農業+電商”“交通+文化+旅遊”等模式,加快發展農村公路路衍經濟,一大批鄉村産業路、旅遊路、資源路涌現,農村公路與産業、旅遊、文化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
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全長48公里的抗大路建成後,直接串聯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天梯山景區等10家景區,來旅遊的人比前些年翻了幾倍,這條路也被當地群眾稱為民心路、致富路。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元至茍壩紅色鄉愁路原為運煤通道,2021年當地交通運輸部門對該路進行全線升級改造,串起茍壩會議會址、花茂濕地公園等12個資源點。沿線的花茂鄉依託便捷的交通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特色産業種植,變身為花繁葉茂日子甜的美麗鄉村。
一幕幕路通業興的景象,是“四好農村路”帶來的美麗嬗變。“四好農村路”建設,讓鄉村“走得出去”“引得進來”,打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梗阻,提升了農村的“造血能力”,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雙向通道”。
“四好農村路”修的是路,改變的是農村面貌,聯繫的是黨心民心。十年來,各地充分調動農村群眾的積極性,通過以工代賑、一事一議等方式,開發農村公路公益性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2023年,全國農村公路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3946個,吸納農村勞動力9.6萬人,農村公路管護領域提供就業崗位85.4萬個,其中脫貧戶38.6萬個,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陳澤申曾是大灣村有名的脫貧戶,近幾年,他在政府的幫扶下開始養雞養羊、種植中草藥,還擔任了村裏的鄉村公路專管員,日子越過越好,也越來越有奔頭。他説,是村裏一條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改變了他,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回報這些路、回報交通人。
像陳澤申一樣的鄉村公路專管員,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四好農村路”建設,引導、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調動起更多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農民群眾真正成為“四好農村路”的參與者、受益者和擁護者。
開啟新篇章 升騰新希望
作為我國覆蓋範圍最廣、服務人口最多、提供服務最普遍、公益性最強的交通基礎設施,農村公路已然成為農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路上,可見鄉村巨變;在路上,可賞山河之美;在路上,更可見農村地區光明之未來。
在通往塞上江南每一處村莊的公路上,譜寫著産業升級的新篇章。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依託當地的生態資源和自然條件,形成了“釀酒葡萄、特色種植養殖、商貿物流、文化旅遊、勞務輸出”五大産業發展格局。依靠農村公路建設的快速推進,電商進村、快遞入戶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成為現實。
在安徽省廣德市盧村鄉如詩如畫的風景中,一條百公里的“竹鄉畫廊”蜿蜒在南部山區。村域美化與沿線景觀巧妙配合,“山水竹鄉·品味廣德”旅遊品牌進一步打響。
“四好農村路”十年發展證明,“要想富,先修路”,這句幾十年來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樸素話語仍具有鮮活的時代性和生命力。這是對修路致富實踐的認可,也代表了億萬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上,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對“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廣闊天地。
修路致富的故事常講常新,發展建設的步伐不曾停歇。2023年10月,推進“四好農村路”高品質發展現場會提出,要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制村通等級路、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建設,大力實施老舊公路改造、窄路拓寬改造以及錯車道建設,因地制宜加快完善便捷高效、普遍公平的農村公路網路。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危舊橋梁改造,持續做好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治理,不斷提升農村公路應急保暢水準;健全完善“路長制”運作長效機制,紮實開展農村公路“一路一檔”試點,推進農村公路數字化建設,持續提高農村公路管理效能和治理水準。
新的篇章已開啟,新的希望沿路升騰——
“丙中洛旅遊包車師傅”鐘桂洪,每個月往獨龍江鄉方向至少要跑十幾趟。愛好攝影的他,在抖音上向遊客推薦獨龍江、丙中洛的獨特風光,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
閩寧鎮園藝村的馬雅鈴盤算著把自己種的“福紅李”銷往更多城市。這種由福建引進的水果,在閩寧鎮試種取得巨大成功。路好走了,還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採摘,兩棚李子預計能給她帶來10萬元以上的收入。
阿布洛哈村臍橙園裏的果樹已枝繁葉茂,村里正籌劃著再修一條直達宜攀沿江高速公路下道口的快速路。吉列子日説,路修好後開車不到半小時就能上高速公路,還能拉近與雲南的距離,為阿布洛哈特色農産品和鄉村旅遊帶來更廣闊的市場。這些,都是前幾年他想都不敢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