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底線思維要求我們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超大城市地面公共交通承載著服務群眾出行、彰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社會責任,呈現載客量大、運作密度高、運營時間長、行車環境複雜等特點,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易産生不良影響。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推動超大城市地面公共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切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安全運作水準,增強群眾出行安全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築牢安全防線 增強全週期安全風險防範意識
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要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地面公共交通安全工作,守牢安全底線。
著眼超大城市特點,統籌發展與安全,牢固樹立全週期安全管理理念,深入研究地面公共交通安全規律特點,全週期統籌、全過程管理,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加強事前、事中、事後顯性風險、潛在風險以及可能誘發風險綜合研判,緊盯安全管理弱項短板,找準安全風險點和監管痛點難點,堅持關口前移,加強源頭治理,強化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查自治,努力把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防止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問題,有效防範各類生産安全事故發生。
突出問題導向 構建全鏈條安全閉環管理模式
“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方法論重要內容。堅持問題導向,就要科學認識、準確把握、正確解決地面公共交通面臨的各類安全問題。
建立地面公共交通全鏈條安全管理體系,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排查治理重大安全隱患。盯“人員”,密切關注駕駛員身體、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做好心理疏導和關心關愛,確保駕駛員有充沛體力和良好狀態投入到工作中。盯“設備”,強化車輛維修保養和檢驗檢測,加強品質監督,落實管理責任,確保車輛安全運作。盯“環境”,加強橋梁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運作安全監測,嚴防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危及行車安全。盯“管理”,用首善標準守住地面公共交通安全底線,完善權力責任清單,明晰“統與分”“防與救”責任鏈條,壓實領導責任、屬地責任、行業責任和企業責任。
深化共治理念 搭建全要素安全管理融合體系
人民交通為人民,人民交通人民建。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共建共治理念,強化“一盤棋”思想,推進城市地面公共交通融合發展。
提升車輛生産製造標準,突出從車輛設計、製造到安全運營全過程的規範要求,從源頭消除安全品質隱患。完善地面公共交通安全風險評估論證機制,建設安全生産誠信體系,探索安全生産審計機制,提升安全監管效能。暢通企業與生産廠家和外包維修方安全溝通機制,加強與整車廠技術交接,打通後端維保領域與前端製造領域工作中斷點。將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企業品質信譽等級評定、安責險投保、安全生産標準化等列入安全管理範疇,推動地面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轉型。依託12345熱線電話,深化“接訴即辦”服務理念,架起地面公共交通服務人民連心橋。
創新科技賦能 提升全方位安全管理智慧水準
科技興安是實現本質安全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推進地面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從經驗向“大數據+經驗”並重轉型。
駕駛員是車輛安全運營的關鍵,要深入開展駕駛員隱性安全風險評估,採集駕駛員健康情況、家庭狀況、個性特點、生活習慣等數據,分析評估駕駛員狀態,及時干預影響駕駛員安全行車負面情緒,降低“人的不安全狀態”導致的風險。專業化精準排查車輛安全風險,配備內窺鏡、測溫儀、紅外成像儀、短路斷路尋線器等設備,不斷提升密封部位檢查能力。構建地面公共交通智慧視頻監控報警資訊系統,“車輛一動、全程監控”,真正當好安全管理“明白人”,實現地面公共交通安全監管從數字化到智慧化再到智慧化的迭代升級。
重在統籌協同 強化全時域安全應急處置能力
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推進地面公共交通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基於情景構建分析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強化“雙盲”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優化安全應急力量建設,探索運營單位與線路沿線應急救援隊伍搭建自組網報警系統,自動獲取事故車輛位置以便第一時間救援。著眼公眾安全應急意識和能力提升,開展安全教育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挖掘經驗、選樹典型,切實增強地面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影響力和公信力。注重提升突發事件公共溝通能力,主動出擊、主動負責,關注第一現場、關注輿論導向,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