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楚雄州地處滇中腹地,山區面積大,農村人口多,村組分散,農村客運“吃不飽”、産品“出不來”、快遞“跑不快”成為制約農村物流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有效破解難題,楚雄州堅持弘揚“四走訪基層”的優良傳統,依託農村客運網路,按照“資源共用、客貨兼顧、運郵結合、融合發展”的思路,全域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工業品下鄉“最後一公里”和農産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更加通暢便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國內大迴圈、高品質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
楚雄市“農村客運+鄉村物流”、雙柏縣“交通+電商+郵政”、姚安縣“農村客運+客貨郵”上榜全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武定縣入選2024年度全省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示範縣創建名單。
高位謀劃“強保障”
堅持把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國內大迴圈、高品質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將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和“十四五”規劃。統籌交通運輸、郵政管理、發展改革、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管、財政等部門力量,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中的困難問題。
制定出臺《楚雄州關於加快推進現代物流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楚雄州推進客貨郵物流寄遞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楚雄州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任務措施、職責分工,全面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統籌用好現有財政支援交通運輸、郵政快遞、商貿流通相關資金,州縣兩級每年整合投入扶持資金3億元以上,全面落實稅費減免和資金獎補等各項扶持措施。
建設路網“夯基礎”
把建設“四好農村路”作為暢通農村地區人流物流、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來,實施鄉鎮三級路、村硬化路3481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23萬公里,累計開通農村客運線路277條、城鄉公交143條,投入城鄉客運車輛1297輛,建成客貨郵服務和物流配送站點784個,所有村鎮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率均達100%。
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鄉、提檔升級、便捷高效,在保障群眾便捷安全出行的同時,有力助推了優勢産業向交通路網沿線聚集。
優化服務“建網路”
圍繞“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便利高效”資源融合發展原則,構建縣有中心、鄉鎮有站、村有點的三級閉環客貨運物流運輸系統和轉机業務網路。在縣級層面,因地制宜,依託農産品交易中心、鄉村物流集散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等物流資源設施,聚集郵政物流、快遞物流和電商公共服務等服務,10縣市均建設了“一園多能、一網多用”的客貨郵縣級中心。
在鄉鎮層面,103個鄉鎮均建設了具備城鄉公交、郵政、電商、快遞、旅遊等服務功能的鄉鎮綜合服務站。在村級層面,整合農村客貨運、萬村千鄉農村店、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供銷超市等物流資源,實現行政村物流運輸服務全覆蓋,群眾取件不跑路、寄件不出村。
整合資源“降成本”
整合資源“破題”。建立客運、貨運、物流、快遞、電商聯盟,開通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266條,代運郵件快遞客車398輛,農村貨運專車84輛,推行統一運價,整合萬村千鄉農村店、農村電商站點、供銷超市、農業合作社貨源,打造“客貨同網+電子商務+特色農産品”服務鏈,滿足農特産品收取、倉儲、托運、銷售需求。資訊聯通“提效”。
搭建城鄉配送綜合物流運輸公共資訊平臺,實現車、貨、人、倉“上雲”,資訊、交易、配送“上網”,及時收集推送供求資訊,城鄉物流運輸配送效率有效提升。客貨聯盟“降本”。派件成本平均降低20%,寄件成本平均降低50%,縣到村派件時間由2-4天縮減至1天以內。2023年郵政快遞物流運輸企業成本近1億元,為群眾節約運輸費用6000余萬元。客運“增量增效”。農村客車派送貨物日均3.5萬件,帶動農村客運量增加29%,行政村通客運車輛鞏固率達100%,實現了縣、鄉、村客運網路和物流網路雙線並行、良性發展。
轉型助推“一體化”
堅持以群眾出行新期待和新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城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客運服務、貨運與物流服務一體化建設,加強運力集約化組織和供需對接,突出綜合運輸優質服務提升,鼓勵、引導和支援道路客運企業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經營新模式,積極推進城鄉公交、城際公交、定制客運、電子客票、客運公交化改造等業務,全面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均等發展,構建便捷高效的城際、城鄉運輸服務網和出行網,系統解決農村群眾便捷出行、物流配送、快遞收發三個“最後一公里”問題。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道路客運業戶26戶,累計開通農村客運線路277條,投入農村客運車輛817輛,縣際班線公交化改造21條,投入車輛124輛;發展定制客運24條,投入車輛66輛;開通城鄉公交線路143條,投入公交車328輛,城鄉公交覆蓋75個鄉鎮629個村(社區),覆蓋人口150萬人,超過全州常駐人口的一半多。全州10縣市2023年度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評價均達到AAAAA標準,楚雄州平均分95.99分,排名全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