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識變應變求變 為“一帶一路”注入高校科創力量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01-14 09:23:1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步入第二個“金色十年”,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將傳統的單一創新要素輸出升級為人才、技術、工程、管理相融合的系統創新工程,並在創新中堅持面向“真需求”、獲得“真委託”、開展“真研究”、得到“真應用”、實現“真育人”,為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注入高校科創力量。

識變 主動擔當找準坐標係

面對“兩個大局”交織激蕩、全球科技變革深入演進的時代浪潮,高校要將自身發展置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闊背景下去考量,深刻把握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更加積極主動投身新時代高水準對外開放。特別是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匯點的突出優勢,通過國際科技合作等方式,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新動能。

北京交通大學立足交通運輸行業特色,在以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中構建坐標係,以有組織科研為縱軸,以國際科技合作為橫軸,持續攻關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領域中的關鍵技術、共性難題,例如學校科研團隊主動走出國門,面向印尼雅萬高鐵的業務需求和技術需求,聯合中興通訊、中國鐵路設計集團和印尼、德國、英國等國家高校,共同開展“面向印尼高速鐵路的行動通訊網路理論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研究,相關成果有力保障了雅萬高鐵安全運作,同時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榮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應變 交叉融合提升支撐力

人是最重要的創新要素,共建“一帶一路”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相關國家語言文化的複合型人才作支撐。高校應當加快提升相關人才供給與實際需求間的適配度,在專業佈局上下功夫,推動工管交叉、文理交叉,持續打造滿足複合需求的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全球治理、國際傳播等領域的高水準人才。北京交通大學瞄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前瞻性佈局區域國別研究中心,在工程教育基礎上,以小語種、傳播學等專業力量支援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為巴西聖保羅城際鐵路等建設運營提供重要人才。高校還應在産教融合上做文章,緊隨行業企業“走出去”步伐,開展定制化人才培養,通過人才先導,為行業企業工程裝備乃至技術標準的“走出去”創造良好條件。北京交通大學圍繞一系列關鍵技術,與國鐵集團、國能集團、中國中車等行業企業合作建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學院,與中資企業合作,為肯亞蒙內鐵路等“訂單式”培養留學生,不僅造就了大批國際工程建設人才,也凝聚了大批知華友華人士。2024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復信學校肯亞留學生及校友代表,鼓勵他們繼續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業發光發熱,這進一步鼓舞了全校師生高品質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信心與決心。

求變 內外協同打造大成果

創新成果源自實驗室,其驅動效果呈現在産業中。高校的原始創新成果要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必須暢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10”的應用研究以及“從10到無窮大”的産業推廣之間的創新鏈路,真正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北京交通大學積極構建內部“産學研”小轉化鏈和外部“政産學研用”大轉化鏈的協同創新模式,在校內探索一個學科領域構建基礎理論,依託一個平臺推進技術研發,凝聚一支隊伍實施成果落地轉化;在校外服務一個行業深度融入,建立一個機制開展中試實踐,孵化一個企業進行技術推廣,通過內外協同,最終實現全産業鏈的自主可控。例如面向軌道交通安全苛求複雜巨系統,學校開創了基於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這一研究方向,研製了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CBTC(基於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和FAO(全自動運作)系統,孵化3家上市企業進行成果迭代和大規模推廣,使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列控系統完全自主可控,並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契機實現“走出去”,在香港地鐵迪士尼線和越南河內地鐵線上成功應用。未來,學校還將進一步優化相關機制,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科技創新産品和服務,為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加速賦能。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