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寒風凜冽。1月15日0時20分,兩道強光刺破夜幕,一輛GTC-80J型鋼軌探傷車從河北保定東高鐵保養點緩緩駛出,沿京廣高鐵一路北上,向北京西站進發……利用夜間天窗時段,“鋼軌醫生”邊行進邊檢測,對這段日間繁忙的鐵路線進行全面健康“診斷”。
京廣高鐵北起北京豐臺站,南至廣州南站,串聯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南北鐵路交通大動脈。為保障春運期間鐵路運輸安全平穩運作,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北京大型養路機械運用檢修段(簡稱北京大機運檢段)精心組織專業力量、專業設備,對京廣高鐵北京鐵路局管內線路進行鋼軌探傷作業。這也是京廣高鐵今年以來首次開展大機探傷,將有力保障列車運作安全,護航群眾平安出行。
科技+人工精準判斷“病灶”
1月14日22時,記者穿著厚厚的保暖衣物抵達現場,溫度已降至零下5攝氏度,並且仍在持續下降。北京大機運檢段線路檢測車間一工隊的6位工作人員已經做好準備。隨著司機劉福利和張意配合啟動探傷車,探傷作業正式開始。
操作間內,檢測操作員楊威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示波器。他指著逐漸顯現的波形告訴記者:“這是最主要的觀測點,可實時顯示鋼軌檢測狀態。”
執行此次任務的國産GTC-80J型探傷車,搭載了先進的SYS-1900探傷系統,運用超聲波檢測分析鋼軌內部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傷損。探傷設備位於軌道車底部,由6個輪式超聲波探頭組成。作業時,探頭滾動於鋼軌之上,可對鋼軌的軌頭、軌腰和軌底進行全斷面檢測。
“一旦發現傷損,探傷系統會將常規波形轉化為更易識別的傷損圖形。”楊威指著螢幕上一處三角狀圖形説,圖形位置與線路公里數據關聯,可精準定位受損鋼軌位置,方便檢修人員快速到達檢修點。
操作間內還有兩塊螢幕,分別顯示鋼軌輪廓形態和連續拍攝的鋼軌照片。後續,工作人員將對圖片進行逐幀分析,結合超聲波檢測數據,即可全方位掌握鋼軌狀態。
“利用超聲波判斷鋼軌傷損,就好比醫生借助B超檢查身體。科技固然關鍵,但最終判斷還要靠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楊威做了個形象的比喻,“探傷系統只能顯示鋼軌異常部位,但無法精確判斷其受損程度。為了防止電腦漏報、誤報資訊,需要專業人員回溯數據,直至精準判斷鋼軌傷損等級後,再上傳數據由另一組人員復核,方能下達最終檢修指令。”
探傷作業也遠不止觀測分析數據這項工作。作業過程中,後部瞭望員李小寶全程值守在尾部駕駛室,觀測線路上是否存在零件脫落、液體泄漏等異常情況。小車機械操作員武長春則時刻緊盯探傷裝備監控視頻——由於作業過程中持續噴水,探傷設備周邊容易結冰,一旦監控發現結冰情況,便要立刻停車處理。
1月15日1時35分和3時05分,探傷車分別在高碑店東站外和杜家坎線路所站外停下。在零下9攝氏度的寒風中,武長春用檢車錘小心翼翼地除去作業裝置周圍凝結的冰塊,確保作業安全順利進行。
一連數日吃住在車上
探傷車功能齊全,集工作和生活于一體,除了駕駛室、操作間外,還配備休息間、廚房和衛生間,最多可容納10名工作人員。
車間副主任劉翅介紹,低溫易導致鋼軌受損,冬季探傷作業會更加密集,基本每月都要對高鐵線路進行一次檢查。近年來,隨著北京鐵路局管內鐵路線不斷增加,探傷任務也日益繁重。作業期間,一個作業班組通常要在探傷車內連續工作生活10多天。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鐵路線上度過,吃住都在探傷車裏。”劉翅説,他們一般利用夜間“天窗點”對高鐵軌道進行檢測。夜間作業結束後,上午休息幾小時,下午繼續工作。除了回放分析夜間採集的數據,還要對探傷車進行檢查和保養。
面對日復一日的檢查任務,北京大機運檢段線路檢測車間的工作人員始終保持著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為提升鋼軌檢測效率和品質,他們總結出一套“四三二”探傷作業方法:作業前,及時確認檢測系統狀態、作業參數、探輪對中以及探輪壓力;作業過程中,勤檢測監控系統,及時調整探輪,詳細記錄;作業後,復核設備狀態,確認數據準確完整。
“我們嚴格遵守京廣高鐵建設安全標準,需要全程保持全身心投入,確保每一作業環節高品質完成。”劉翅表示,2024年,他們對京廣高鐵北京鐵路局所轄線段共進行7次探傷檢測,為京廣高鐵高效安全運營提供了堅實保障。
3時35分,探傷車抵達北京西站。至此,上、下行全長超過1000公里、持續7天的京廣高鐵安陽東至北京西站段探傷作業圓滿結束。此次作業共發現2處疑似傷損,工作人員已將檢測日報發送至地面分析組,經分析匯總後反饋至工務段,工務段將在規定時限內對可疑傷損進行復核。稍作休整後,探傷車將駛上京哈鐵路,開啟新一段春運保障探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