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長天之間,巨輪犁開萬頃波濤,岸橋如鋼鐵森林巍然矗立。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上,無人集卡沿著北斗導航劃出藍色軌跡;寧波舟山港40萬噸級泊位旁,橙色橋吊以毫米級精度抓取集裝箱;當晨光初現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全球最大2.4萬標箱巨輪正緩緩靠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76億噸,同比增長3.7%;集裝箱吞吐量3.3億標箱,同比增長7%。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200多個港口泊位,以通用件雜貨碼頭泊位為主。港口裝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僅1000萬噸。
從肩挑背扛到智慧操控,從江河小港到全球樞紐,我國港口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0多次深入國內主要港區,察看港口碼頭建設和經營狀況,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對新時代港口發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指明瞭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交通運輸行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強大動力,奮力譜寫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港口新篇章。
2019年,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我國港口發展開啟了從“港口大國”邁向“港口強國”的歷史征程。截至2023年年底,世界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國分別佔八席和七席。
如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上海港智慧樞紐、海南自貿港製度創新……通達全球的貿易樞紐正以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築基:一流設施提升整體效能
放眼寧波舟山港鼠浪湖礦石轉机碼頭,巨輪相接,礦流奔涌。2024年11月,鼠浪湖碼頭成為全球首個實現雙40萬噸世界最大礦船同靠接卸的港口。在這背後,是“泊位硬體”基礎作支撐。
起初,受限于泊位長度等因素,鼠浪湖礦石轉机碼頭並不具備同時容納兩艘如此巨型礦船的能力。2021年年底,寧波舟山港啟動了鼠浪湖礦石轉机碼頭卸船泊位延伸工程建設,在原2號泊位基礎上向北延伸110米,建成後泊位總長增加至945米,可滿足兩艘40萬噸礦船同時靠泊需求。
自2016年開港以來,鼠浪湖礦石轉机碼頭已積累超380艘次40萬噸礦船靠泊接卸經驗,目前全球在航的近70艘40萬噸礦船均曾在此停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深水化、專業化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世界級港口群,港口基礎設施規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相關部委制定實施了《關於加快沿海和內河港口碼頭改建擴建工作的通知》,推動港口碼頭改擴建取得積極成效,一批重點項目向專業化轉變——
在長江入海口,江蘇太倉港汽車滾裝碼頭正迎來一艘裝載3000輛國産新能源汽車的巨輪。“這裡每小時可裝卸200輛車,年吞吐量超100萬輛,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汽車出口樞紐。”該滾裝碼頭負責人介紹。
這樣的專業化碼頭集群遍佈全國。唐山港曹妃甸港區年接卸液化天然氣超800萬噸,保障京津冀60%的天然氣需求;廣州港南沙港區建成的糧食筒倉群,年週轉量突破2000萬噸;山東港口日照港40萬噸級礦石泊位,單船接卸效率達每小時1.2萬噸,創世界紀錄。
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遠不止於此。
小洋山北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大型港航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港口建設投資繼續保持高位,2024年1至11月完成港口建設投資1223億元,同比增長6.9%。
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878個,是10年前的1.4倍。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氣、鐵礦石和集裝箱等主要貨類運輸系統港口佈局不斷完善,港口基礎設施水準和韌性進一步提升。
一流技術 創新驅動逐綠向智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在黃驊港煤炭港區,一列滿載煤炭的列車緩緩抵達,長長的車廂被定位車牽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車機房。此時,數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內,依託自主研發的智慧生産系統,工作人員輕點滑鼠,翻車機自動運作,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8000噸煤炭卸車作業。作為實現翻堆取裝全流程智慧化的煤炭港口,黃驊港在24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一艘5萬噸級的運煤船裝卸貨作業,全流程無需人工操作。依託智慧化打造全流程抑塵系統,黃驊港已看不到煤塵飛舞,煤污水也實現迴圈利用。
沿著海岸線一路南下,一座自動化碼頭作業正如火如荼。
走進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依託一項新系統的“極速智配”,僅需5分鐘即可將2.4萬標箱的集裝箱進行有序排列,確保貨物運輸精確無誤。
回溯到12年前,作為港口大國的中國,自動化碼頭數量卻為零。在無經驗、無資料、無外援的情況下,中國港口人立志要攻破受制於人的關鍵技術和重要裝備。
這註定是一場迎難而上的跋涉,一次革故鼎新的再起航。
2017年5月11日,青島港建成全球領先的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從整合創新全國産自動化電控系統並實現規模化應用,到推出自動化軌道吊高效直流供電系統,再到研製首款高載荷全功能驅動橋……短短5年內,山東港口青島港實現了從全自動化到全國産自動化的跨越。與此前相比,碼頭作業效率提升6%,吞吐量提升15%。
近年來,進行自動化碼頭建設或改造,實現港口全流程無人自動化作業,正在逐漸形成席捲全球的潮流。目前,我國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和幹散貨碼頭52座,已建和在建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國內各大港口在碼頭“翻”“堆”“取”“裝”“卸”等作業環節上基本實現自動化,降低了人員作業安全風險,提升了本質安全水準和生産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港口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賦能,不斷開創智慧、綠色港口發展新局面。
新質生産力帶動傳統行業的系統性變革,“智”就是顯性指標。
寧波舟山港通過數字孿生系統進行3D建模,實時模擬颱風路徑,在30分鐘內生成2000艘船舶避風計劃,決策效率提升40%;上海洋山港引入華為雲盤古大模型,船舶靠泊計劃智慧優化後,等待時間縮短15%,年節約燃油成本超1億元;天津港研製出“智慧水準運輸系統”,設備調度響應時間僅0.1秒;廈門港遠海碼頭打造5G全場景應用港口,無人集卡定位精度達釐米級……
在港口建設中,綠色化與智慧化總是密不可分。船舶岸電就是綠色港口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在四川瀘州港,32套岸電設施如同綠色哨兵般矗立在長江岸線。2024年,長江經濟帶完成港口岸電船舶受電設施改造3900艘,長江經濟帶船舶使用岸電1.9億度電,同比增長約54%。參與示範推進的國際集裝箱船舶和郵輪靠港使用岸電量分別為8802萬千瓦時、883萬千瓦時。此外,11個國際樞紐海港港內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集卡佔比超過60%;2024年4月,上海洋山港開展大型綠色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舶“船—船”加注業務;在天津港,27台大型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港區內,風光電總裝機容量達140兆瓦,年發綠電能力3億千瓦時。
一流管理 釋放新質發展潛力
近年來,我國港口進入降本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期,整合港口資源、提高整體競爭力已經成為趨勢。目前,我國10個沿海省份、7個長江沿線省份,都組建了省級層面的港口集團,初步實現了港口資源集約化、運營一體化。
山東省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等,經過一體化改革,山東海洋港口群已成為我國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重要交通樞紐。
為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我國沿海港口一體化發展拉開了序幕。
2019年1月,遼寧省整合六港區成立遼港集團,打造東北亞航運中心,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2022年10月,河北港口集團成立,港口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成為全國重要鐵礦石接卸港、環渤海地區重要集裝箱樞紐港。2023年11月,海南海口新海滾裝碼頭客運綜合樞紐站項目投入運營,加快推進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
……
港口一體化發展,釋放1+1>2效應,是我國港口加快一流管理建設的生動縮影。
在我國港口轉型發展之路上,管理變革成為關鍵一環。我國港口發展持續推動管理效能提升,不斷釋放發展潛力——
環渤海地區,加強區域協同,推動津冀魯遼沿海港口群優化佈局和共同發展,加強津冀錨地共建共管共用;長三角地區,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為龍頭,統籌沿江沿海,優化區域港口、航道、錨地建設管理;粵港澳大灣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增強廣州、深圳國際航運服務功能,統籌聯動西江、北江、東江等國家高等級航道;積極發展東南沿海、環北部灣港口群,加快培育長江中游、長江上游港口群。
一流服務 重塑合作新圖景
站在山東港口煙臺港的調度中心大屏前,工作人員點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實時數據面板:“過去企業辦理散貨裝船手續需要兩天兩夜,現在只需在App上傳數據,1分鐘就能完成。”這一變革的背後,是煙臺港通過數字化服務重構港口生態的縮影。
2023年11月,交通運輸部發佈《關於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以服務創新驅動港口高品質發展”。
由此,我國港口發展物流服務便利化和商貿服務協同化持續推進,單證無紙化和電子化流轉、閘口自動化、結算電子化、線上業務辦理等應用範圍不斷擴大,促進了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這種專注服務的底氣,在服務國家戰略、推進開放合作中仍有完美體現。
——今年春節期間,河北黃驊港中歐國際貨運班列“雙列連發”,滿載著來自天津、山東、河北的汽車配件、軸承、辦公用品等貨物,行程4000多公里抵達中亞重要樞紐城市——哈薩克阿拉木圖。截至3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上海、山東青島等地的貨物以海鐵聯運方式經黃驊港運往歐洲,總貨重超過7260噸。2024年,河北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8.2%,佔進出口總值的57.8%。
——天津港集團深入服務國內國際雙迴圈,持續拓展海陸雙向服務輻射能力,集裝箱航線達到147條,推動天津港從單一運輸節點向全程供應鏈樞紐升級;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出“海上高速—FAST”內貿運輸新模式,帶動京津冀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一單制”物流服務産品拓展至8省市、12條通道,年鐵水聯運量突破137萬標箱,獲批“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
一流服務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港口功能的重構。在中遠海運港口所屬天津港集裝箱有限公司,全球首創的“15PLUS無感服務數智平臺”正重新定義用戶體驗。通過“港航互聯”模組,貨主可實時追蹤船舶動態;通過“一鍵辦單”功能,電子保函、支付結算等流程線上完成;通過“數智客服”,系統自動預警貨物延誤風險並推送解決方案。該平臺碼頭線上業務受理率已超過96%,數智平臺年訪問量累計約290萬次,實現“零人工+零誤差”。
港口與生俱來的樞紐稟賦,成為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的貨物通過中歐陸海新快線可提前10天左右抵達匈牙利布達佩斯;在寧波舟山港,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接入全球200多個港口數據;在上海港,區塊鏈電子放貨系統的應用平臺將平均放貨時間縮短2天……如今,港口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裝卸功能,更釋放出工業、商貿、金融和城市開發等變革,這些變革正將物理世界的貨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編織成密不可分的樞紐網路。
大道如虹,向海圖強。一次次探索,一次次突破,從荒灘小港出發,中國逐漸構建起通達全球、暢聯國內的物流大通道,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讓中國的貿易版圖延伸到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