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港!”3月28日,伴隨著嘹亮的鳴笛聲,重慶市最大的糧油專業化裝卸碼頭——江津港區糧油碼頭正式開港,年吞吐能力達360萬噸,填補了我國西南地區專業化糧油碼頭的空白。
該糧油碼頭位於長江北岸江津德感工業園區內,坐擁265米長江黃金岸線。開港當日,一艘裝載大豆的貨輪停靠岸邊。兩台橘色“巨無霸”門座式起重機從船艙內將大豆裝進皮帶機漏斗中,源源不斷運往園區客戶儲倉內。
“一台起重機一次能抓取19立方米大豆,大豆從碼頭運到廠區只需8分鐘,卸船效率提升約50%。”現場,重慶江津港務有限公司董事楊俊介紹,碼頭包含兩個5000噸級泊位,分別配套建設了長約1公里的氣墊式皮帶機專用通道和糧油管道,實現貨物無縫運輸。皮帶機每小時可輸送糧食500噸,糧油管道每小時可輸送糧油120到150噸。
重慶多數工業園區貨運方式單一,産品主要通過公路對外轉運,物流成本較高。同時,部分港口存在裝卸作業效率低、能耗高、岸線利用率較低等問題。為此,重慶下大力氣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以德感工業園為例,園區內食品及農産品加工企業累計投産250多家,其中糧食、糧油類規模以上企業有11家,帶動聚集起100余家中小食品企業,每年需要糧食、糧油100多萬噸。隨著糧油碼頭正式開港,德感工業園區一端連著碼頭,一端直通企業,構建起“前港後園、港園聯動”的産業新格局。
重慶物流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種以港口為核心、園區為支撐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模式,通過港口與後方産業園區的功能互補及産業鏈整合,實現物流、産業、城市的一體化融合。
重慶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主抓手之一,就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加快建設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提升港口碼頭、管道管網、樞紐專業服務能力,推動樞紐功能向産業集聚區、大宗物資主産區延伸。接下來,江津港區糧油碼頭二期將實施鐵路專用線擴建、堆場、倉庫及輔助設施建設,三期將實施集裝箱、件散貨多用途泊位建設,總通過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進一步滿足西南地區糧食、糧油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