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興、得“中”獨厚的湖北武漢一直都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早在500多年前,武漢就依靠通商開埠成為了商業重鎮,老百姓常用“貨到漢口活”這句俗語形容漢口貨物運輸集散之便利。如今,武漢正依託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和高效的物流樞紐體系,重塑“貨到漢口活”。
近年來,武漢搶抓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機遇,立足加快建設內陸開放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增強樞紐輻射能級與服務水準,打造“4港2廊4集群”的綜合貨運樞紐發展格局,構建“鐵水聯運引領、陸空聯運協同”多式聯運體系,初步建成內陸最大的鐵水聯運中心、全球123快貨物流圈重要的陸空聯運中心。
加速佈局智慧綠色港口
走進武漢陽邏港,龍門吊、橋吊起落不停,集裝箱堆垛成“山”,集卡在港區來回奔跑。繁忙的碼頭內,卻很難見到工人的身影,整個碼頭顯得格外安靜。
武漢陽邏國際港鐵水聯運二期項目通過建立智慧港口智慧控制指揮中心,構建智慧閘口、智慧堆場、無人集卡等五大系統,應用火車自動定位等技術,使生産作業效率提高20%—30%,建成了我國首個內河鐵路裝卸自動化作業場站;通過建設疏港鐵路專用線,實現了港區碼頭和新港江北鐵路的無縫銜接,每標箱貨物平均減少1000元的公路短駁費用。
“相比之前的作業模式,港區15台龍門吊,可以單人對多機,一個小時就可以吊出幾十個集裝箱,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武漢陽邏港集裝箱有限公司操作部工作人員洪程民介紹,在大數據的加持下,龍門吊可以快速找到要出貨的集裝箱,大大降低翻箱率。
此外,陽邏港智慧港口項目加快實施,港區新能源車輛廣泛應用,港口智慧化、綠色化水準顯著提升。相較項目實施前,降低港口污染15%以上,節約能源30%左右。
航空貨運多場站安檢互認
在補鏈強鏈政策支援下,2024年武漢建成投運全國首家網狀駁運型航空前置貨站——武漢光谷航空超級物流中心,在貨站、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鄂州花湖國際機場間實施航空貨郵地面駁運安保試點,探索“貨物直通、互為前置”業務新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航空貨運多場站安檢互認。
湖北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忠祿表示,這種模式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貨郵效率,是打造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實現雙樞紐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武漢通過陸空聯運將機場口岸服務整體前移至光谷城市貨站,企業可以在貨站就地報關,貨物經收運、安檢、打板、出倉、裝車、施封等環節,總耗時20分鐘,相較于傳統運輸方式可節省2小時以上。據估算,到2027年光谷城市貨站年陸空聯運量將突破4萬噸,貨值超16億美元。
為打通數據壁壘,湖北搭建了供應鏈物流公共資訊服務平臺,高效融合“鐵公水空倉郵”六網數據,歸集數據總量超29億條,為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平臺,湖北勤達通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公司找到一筆大單——將40萬噸大豆從江蘇運往重慶。通過對平臺內物流資源的統籌,運輸代理公司為貨主企業提供了一套散裝轉集裝、水路轉鐵路的多式聯運方案,降低了5%的運輸成本、節約了10天的運輸時間。
促進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
在政策有力引導下,武漢不斷健全一體化運營機制,實現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邁上新臺階。
武漢聯合上海港成立“武漢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打造“武漢陽邏—上海洋山和外高橋”聯盟航線,年運輸能力達50萬標箱;創新發展陽邏港區—洋山港區“聯動接卸”模式,省去轉關申報和倒箱等環節,縮短物流時間2到3天;聯合四川大力發展“長江班列+江海聯運”,綜合運輸時效縮短50%。
武漢常態化運營“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推廣鄂湘贛“組合港”通關新模式,三地海關實現“系統互通、數據互享、業務互認”,電子口岸業務實現三省通辦;加快建設華中地區糧食物流樞紐,創新發展糧食物流新質生産力,成立全國首個糧食物流核心樞紐企業聯盟,切實增強長江中游地區糧食供應保障能力。
為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核心功能,推動建設沿海與內陸地區互聯互通的統一市場,武漢成立兩組企業聯盟,採用“船期共頂”“艙位共用”的運營模式,減少了港航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提高了船舶裝載率,降低了全程物流成本;推廣五定班輪管理模式,通過作業優先、成本優惠等舉措保證運輸時間更加高效穩定,大幅縮減進出口貨物運輸時間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運輸成本。
下一步,武漢將立足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迴圈重要樞紐的總體定位,繼續發力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發展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