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維修業,提起上海幼獅汽車銷售服務公司總經理陶巍,幾乎無人不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國工匠”稱號、國際“汽車維修高級教官”稱號……加諸在他身上的榮譽數不勝數。
初見陶巍時,這位汽修界傳奇人物,顛覆了我對行業巨擘的固有認知。想像中應是手持扳手的沉默匠人,卻在握手瞬間展現出技術布道者特有的溫度——他的眼神裏既有面對發動機艙時的銳利穿透力,又帶著解讀機械密碼的詩人氣質。在茶香氤氳的交談中,這位“機械診療室”的掌門人徐徐展開一幅中國汽修行業的動態畫卷。
汽車維修領域的匠人精神
作為新中國汽修行業的“技術活化石”,陶巍用40多年的光陰鑄就了匠人精神的豐碑,其職業軌跡深刻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産業嬗變。
在計劃經濟年代的“技術攻堅期”,他憑藉“俄文手冊現學現用”“車間燈光下的故障推演”等非常規學習路徑,突破外國技術封鎖,硬是將蘇聯援建車輛的維修時效大幅壓縮;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技術輸出期”,他主導的“勞斯萊斯轎車全系統修復”案例,不僅讓上海灘唯一經典名車重獲新生,更作為新中國汽修技術實力見證被《時代週刊》專題報道;在外事服務領域的“技術博弈期”,從日本皇室座駕的“熄火迷局”到克林頓防彈轎車的“感測器危機”,他用“望聞問切”傳統技法結合現代診斷設備,多次在外事服務中力挽狂瀾,為國家贏得技術尊嚴。
從一名普通汽車維修工成長為行家裏手,40多年來,陶巍用行動對“工匠精神”給出了富有行業哲思的詮釋。“真正的匠人精神,在於超越功利主義的價值追求。我們雖非汽車的設計者與製造者,卻承載著讓精密機械重現生命活力的使命。每個螺栓的扭矩、每道油封的密封性、每個感測器的反饋值,都是對原廠工程智慧的致敬。現代汽修匠人應當扮演技術翻譯官的角色,將機械語言轉化為可感知的服務價值,在毫米級的精度追求中,讓經典設計煥發新生。”這種以“技術倫理”為基石的工匠精神,不僅重構了汽修職業的價值坐標係,更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精神範式。
扶貧傳技的堅守者
在拜訪陶巍時,剛好有來自綏江縣職業高級中學、廣南縣民族職業高級中學、雲南紅河技師學院等的6名學員在上海幼獅高級轎車修理有限公司培訓,“他們在經過兩年的培訓後,便會回到當地的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可以將在我們這邊學習到的技術,在當地很好地傳承下去。”陶巍相信,教育講究的是傳幫帶,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同樣如此,“要讓他們有信仰,沉下心,紮實走好每一步,只有這樣,他們以後教出來的學生才不會走樣。”這種文化自覺轉化為教育實踐時,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通過“兩年制全脫産現代學徒制”,來自雲貴高原的職教種子正在上海幼獅的溫室中破土,他們系統學習從蒸汽朋克時代的機械美學到智慧座艙的二進位語言,在導師團隊的“技術陪護”下完成從學徒到“雙師型”教師的蛻變。這種“技術傳幫帶”的鏈式反應,正在西南邊陲催生出新一代汽修教育生態系統——雲南紅河技師學院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已成為區域技術輻射的“源點”,其培養的學員如同技術蒲公英,將帶著汽車文化的基因紮根鄉土。
“我要求他們在回去前獨自完成一輛老車的修復,這能很好地考核他們學習機電維修和車身修復的成果,我將其稱為‘老車復活計劃’。”陶巍介紹道。“老車復活計劃”要求學員獨立完成具有30年以上車齡的經典車型修復,從發動機艙佈線到內飾部件復原,均需達到博物館級工藝標準。這項融合機械精度與藝術審美的終極挑戰,既檢驗技術整合能力,更培育人文匠心。在實訓基地的展示區,多臺修復完成的經典老車成為最佳教學樣本,這些被賦予新生的機械藝術品,無聲訴説著技術傳承的深層價值。
不止在實驗室,在雲南紅河州的梯田旁,在新疆喀什的胡楊林深處,陶巍發起的“車輪上的鄉村振興計劃”正在改變技術荒漠的生態。通過“師承工坊+移動實訓車”的創新模式,其團隊已培養幾百名鄉村汽修技術骨幹,讓先進故障診斷技術紮根鄉土。當目睹那些曾被視作“廢鐵”的老舊汽車在學員手中重獲新生,這位善用技術寫詩的行業巨匠,正用實際踐行著“修車即修心,授技即築夢”的鄉村振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