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三年“綠”改農牧區道路八千公里 生態公路鋪陳大美青海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06-05 09:29:48

“現在村裏路修得可好了,出門更方便安全,經濟和生活都跟著變好,配套設施也升級啦!”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當江榮村黨支部書記洛改感慨。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一場以“最低成本、最新技術、最適配方案”為關鍵詞的農村牧區道路改造工程正悄然改變著農牧民的生活——無需大規模挖砂取料,僅用原有砂礫路面材料拌和碾壓,成本降至傳統工藝的十分之一,卻能讓6000多公里農村公路舊貌換新顏。記者最新獲悉,今年預計將再完成2000余公里的道路改造。

道路不暢,是農牧民出行和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攔路虎”。傳統公路建設挖砂取料破壞大、成本高。針對青海省的特殊地理環境,青海省交通運輸廳積極行動,秉持“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原則,探索出適用於高原特殊區域的公路生態建設技術。

“公路生態建設技術是在高原特殊區域農村公路砂礫路面的建設與養護中,以路面再生技術為核心,涵蓋邊坡整修、邊溝清理、路側原有坑洞回填及修復等全過程的公路建設技術。”青海省公路局農村公路管理部部長馮海東介紹,新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砂礫路面材料,對其進行均勻拌和後碾壓成型,最大限度減少挖砂取料,滿足農牧區道路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實現降本、低碳、節能的新目標。

2023年,青海選定36條1018公里路段作為試點改造項目,利用現有路面材料,一次性就地完成路面材料銑刨、拌和、攤鋪工序,形成“高原特殊區域公路生態建設技術1.0版”;2024年,在三江源地區選取212條鄉道、村道約5000公里的砂礫路段應用該技術,採用摻入4.5%水泥、百力固、複合道面增強劑等方法,不斷提高路面強度、提升耐磨性,減少起砂、揚塵問題,探索出“高原特殊區域公路生態建設技術2.0版”。

從海西到玉樹,從果洛到黃南,一條條嶄新的道路串聯起青海20多個縣(市)農牧民的美好生活,為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以前我們這裡都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一下雨就各種積水。現在路修好了,有效解決了熱水鄉3個建制村16個牧業社4400人的安全出行問題,讓這裡6227畝‘軟黃金’、21.77萬頭(只)牲畜及血渭1號大墓成為外地遊客和客商的搶手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扎麻日村支部書記、村長龍智笑道。

“今年,我們計劃實施高原特殊區域公路生態建設技術110項,涉及2000余公里道路,目前已全部完成設計工作,待計劃下達後全面開工建設。”馮海東説,下一步,青海將嘗試在再生施工後的砂礫路面上應用瀝青表處、微表處和鋪設薄層瀝青混凝土等新施工方法,這些措施將改善路面的行車條件,促進青海省農牧區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牧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強保障。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