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湖南省內主要航線將實現新能源船舶全覆蓋。屆時,碧波之上,清潔能源驅動船舶將往來如梭。
6月19日,湘江碧波之上,湖南首艘內河純電動集散兩用船——“湘江綠電001號”正式啟航。這不僅標誌著湖南內河航運自此駛入純電動運輸新紀元,更是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一步,一個綠色航運産業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據生態環境部2024年數據顯示,全國非道路移動源年排放總量攀升至535萬噸,其中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以35.7%的佔比成為大氣污染治理的一個關鍵領域。傳統船舶依賴重燃料油,不僅涉及碳排放源,還伴隨振動、噪聲與油污風險。向清潔能源轉型,成為破題之鑰。
打造新能源航運“旗艦船”
作為航運大省,湖南內河通航里程達11968公里,位列全國第三,在航船舶近萬艘。近年來,湖南持續打通水網、提升航道能級,力推內河航運復興與港口海運銜接。水運潛能加速釋放之際,推動航運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湘電集團率先在全省啟動電動船舶研製。“湘江綠電001號”正是其聯合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團等單位,歷時19個月攻堅打造的湖南首艘新能源旗艦示範船。
設計團隊突破標準化的船型設計方案,通過總體佈置與線形優化設計,成功打造國內首艘88米標準過閘純電動集散兩用船型。其集裝箱裝載量居全國同類船舶之首,顯著提高了運輸效率和經濟效益。
核心動力方面,該船採用了湘電集團先進的綜合電力系統,實現了電機、電控、電池三大核心組件的高效協同。這一突破不僅大幅提升了系統整體效能,還使其最高航速達到10節,純電續航里程可達180公里。
技術創新點燃了綠色發展的引擎。據測算,“湘江綠電001號”預計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約900噸,相當於330輛家用車的年排放總量,為湖南省內近萬艘在航船舶的電動化改造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範式和寶貴經驗。未來在充換電站組網加持下,該船可為船東帶來超10%的綜合節能收益。
構建綠色航運的“湖南模式”
“湘江綠電001號”啟航,只是湖南內河航運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序章。
2024年,由湖南省交通運輸廳&&,湘電集團旗下湖南綠電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團旗下湖南遠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的“湖南內河新能源船舶示範項目”,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首批綠色低碳交通強國建設專項試點任務。
該項目聚焦新能源船舶建造、補能網路搭建以及綠色航線運營,計劃投資總額4億元,將新建或改造20艘內河新能源動力船舶,配套建設7座船舶充換電站,並打造湖南省首條綠色示範航線——長沙集星碼頭至岳陽港城陵磯港區航線。項目全面落地後,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達1.8萬噸,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可借鑒的“湖南方案”。
從一艘示範船,到一條示範航線,再到一片産業藍海。一個涵蓋電池製造、船舶設計建造、運營服務等環節的船舶電動化産業集群,正在湖南加速成形。
依託長沙集星碼頭至岳陽港城陵磯港區示範航線,湖南也將加快構建完善包括船舶充換電服務、數字化運營管理等關鍵環節的綠色航運服務體系,為內河航運的安全高效運作保駕護航。同時,通過推動新産業、新業態與資本深度融合,湘電集團已初步形成覆蓋新能源船舶整船研發設計、總裝建造、“三電”系統研製與批量生産、船員培訓保障及岸電補能的全産業鏈核心能力。
“我們將在産業端與省港航水利集團等單位一起,以湖南‘一湖四水’為戰略契機,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新能源運輸船舶産業網,並共同建設一個完善的産業鏈生態。”湘電集團副董事長張越雷表示。
據悉,到2030年,湖南省內主要航線將實現新能源船舶全覆蓋。屆時,碧波之上,清潔能源驅動的船舶往來如梭,一幅綠色、低碳、環保的內河航運新畫卷,將在三湘大地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