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織網、優化、集約、增效,這是今年上半年北京交通的“關鍵詞”。
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數5.64,同比下降6.47%,28條“斷頭路”貫通,17項疏堵工程完工,開展48處重點路口交通秩序環境治理,這是上半年北京交通的“數字畫像”。
這些映襯在朝九晚五的通勤路上,南來北往的市民遊客心中,是另一番光景——“常規堵點”不堵車了,跑醫院不用到處找車位了,大爺大媽也不用提著菜繞好幾百米回家了。
從打通“斷頭路”到優化“一個站”,從橋下空間整治到停車資源挖潛,北京以精治提效能,以共治聚合力,以智慧謀未來,持續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綜合治理的“首善”路徑,實現治理理念與路徑的深刻變革。
協同發力啃下硬骨頭
因歷史遺留的徵收拆遷僵局、違法建設佔壓問題,西城區僅110米長的馬連道東街道路長期“斷頭”。為搬掉這塊區域發展的“絆腳石”,北京市交通委多次統籌調度,西城區建立由區城管委&&,規劃、住建、園林、交通支隊、廣外街道等多部門協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破題合力。前不久,馬連道東街“斷頭路”成功貫通,周邊居民從此告別了800米的繞行之苦。
今年以來,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建立跨部門常態化溝通機制、開展專項行動推動治理等方式,持續開展城市綜合治理。目前,全市已消除黃渠南街、萬源南路、西北旺南路等28條“斷頭路”。
與此同時,道路建設持續加力。4月20日,東六環改造工程(京哈高速公路—潞苑北大街)正式開通試運營,將原地面交通引入新建地下隧道,同步拓寬車道,通行隧道最快僅需7分鐘,有效提升北京東部地區高等級公路網的服務能力。
精雕細琢煥新城市肌理
“改造完成後,合併優化公交、養護和環衛站點共2789平方米,調整4處調頭車道,增加了7條左轉車道,增設了45個停車位,實施居民停車錯時共用試點。”北京市時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經理韓煜説,通過調整功能佈局,北三環聯想橋下空間煥然一新。
今年以來,北京市一批橋下空間實現“顏值”與“功能”雙提升,海澱區已完成全區58座城市道路及公路橋係、5個軌道交通站區橋下空間的整治提升,打造集交通優化、便民停車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區域。
北京市持續深耕交通治理,以精準施策破解停車難題。今年以來,全市各區通過空間挖潛、資源共用等舉措,累計新建141個停車場,新增超2萬個停車位;完成133個有償共用停車場建設,釋放1萬個共用車位,市民“停車難”問題得到緩解。
打通學醫景商“腸梗阻”
治理成效體現在市民出行最“卡脖子”的堵點。
3月31日,京港澳高速公路杜家坎緩堵綜合治理工程完工。該工程利用大瓦窯橋區三角地新增的450米輔路,進京方向路段平均通行時間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至19分鐘,宛平橋斷面交通量增長44%。目前,北京市30項疏堵工程已完工17項,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53個“學醫景商”重點點位實施“一點一策”治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前的車道換位設計,巧妙引導排隊車輛與過境交通分流,暢通醫院周邊交通“腸梗阻”。西城區西師附小打造“安心通學路”,開通6條通學公交,服務近700名學生。
此外,北京市聚焦軌道站點、“學醫景商”重點區域開展非機動車秩序治理,35處軌道站點非機動車治理已率先完成,40個“學醫景商”點位周邊治理有序推進,29處重點區域非機動車停放已實現規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