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蜀道安全防線”作答民生考題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08-07 08:21:46

如何概述四川地質條件之惡劣——我國地形最為複雜的省份之一,從川西到川東落差近7000米,位於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多地年均發生5次及以上區域性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而這些,也是全省3.9萬公里普通國省道面臨的嚴峻考驗。危舊橋梁病害隱患、山區公路水毀塌方、交通安全設施老化缺失……一道道“行路難”“行路險”的民生考題,時刻牽動著四川交通人的心弦。

“十四五”以來,四川省各級交通運輸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統籌推進普通國省道危舊橋梁(隧)改造,災害防治水準、安全設施精細化程度提升,長大橋梁結構監測“三項工程”,成功申報379個項目,爭取到補助資金27.31億元。四川省交通運輸部門全力提升全省普通國省道防災減災能力,築牢普通公路本質安全根基。

公路災害防治 化被動為主動

四川山區公路佔比較高,2024年因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導致的阻斷事件就有142件。打破“被動搶險”傳統模式,主動防災是四川的解決之策。

目前,四川公路已構建起“預防—治理—應急”三位一體災害防治體系,在雅安市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實施邊坡錨固、截排水溝、抗滑樁等災害防治工程。今年,全省還將實施67處普通國道重大災害隱患點治理。

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部門在開展災害防治工程的同時,還實時監測自然災害隱患點、重點危險路段、特殊結構物,建立資訊化監測聯動平臺,建立健全交通設施和路域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監測數據自動報警、預警與分析利用,打造“規範引領、動態監測、科學預警、精準防治”的交通防災減災樣板。

甘孜藏族自治州則在317國道爐霍至色達段安裝波形護欄增設反游標志,可在夜間引導車輛避開彎道盲區;在318國道折多山急彎路段安裝“凸面鏡+預警燈+警示樁”組合設施降低事故率。

針對山區公路彎多、坡陡、視距不良等難點、痛點,全省啟動普通國道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工程,聚焦“一欄一帶一標”(護欄、振蕩帶、標誌),依託國省道養護工程,累計實施交通安全設施提升超8000公里。“以前覺得護欄只是鋼鐵架子,現在發現這些細節處處透著對老百姓的關心。”經常往返川藏線的一位貨車司機説。

在旅遊公路主幹道,交通安全設施不僅是安全屏障,還是景觀元素、文化符號。318國道折多山段的防撞護欄、擋墻融入藏式紋樣,既保障安全又彰顯地域文化。

一橋一策 整治危舊橋梁

“橋梁拆除重建後,不僅安全多了,舒適度也大大提高,心裏也踏實了!”在247國道綿陽市平武縣境內段的河口大橋上,過往司機的感慨,佐證了四川危舊橋梁改造工程的“療效”。

近年來,四川進一步加快整治步伐。2021年以來,四川已累計完成普通國省道危舊橋梁改造189座。針對全省普通國省道現存的56座危舊橋梁,四川“一橋一策”精準施治,採用拆除重建、粘貼鋼板、體外預應力加固等方式治理病害橋梁,同步融入防洪抗風設計,提升橋梁韌性。

在四川東北經濟區,巴中市通江縣對347國道通竹段、408省道水空段上危舊橋梁採用維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方式進行集中改造,為北部山區幾十萬百姓出行消除隱患。

人工巡查與“電子醫生” 形成橋梁雙保險

一座座“放心橋”的背後,是四川公路人“防患于未然”的堅定決心。

截至目前,四川共有85座長大橋梁裝上“電子醫生”——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該系統可以全天候監測橋梁變形、荷載、裂縫發展等參數,一旦數據異常,系統立即自動報警。這是四川推進“智慧交通”建設的縮影,更是應對橋梁老齡化的破題之策。

“我們建立了‘省—市(州)—縣’三級監測平臺,重點橋梁監測數據實時接入四川省橋梁集合監測平臺監管系統,實現隱患‘發現—研判—處置’閉環管理。”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傳統感測器外,北斗位移監測、機器視覺儀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千里之外的橋梁病害無所遁形,四川也逐步構建了“人工巡查+智慧監測+定期檢查”三保險體系。

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挑戰下,四川正以系統思維、科技賦能、民生導向,築牢新時代的“蜀道安全防線”。四川交通也將防災減災融入普通國省道建管養全過程,努力實現從“應對災害”到“韌性交通”的跨越。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