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三輪車碾過街巷的聲音,是當下城市最鮮活的脈動。日均載著數億件包裹,串聯起“物暢其流”的毛細血管,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支點。
從“快遞小白”到“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在街巷裏穿梭10年,將30余萬件快遞精準送達,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江西省宜春市紹遠物流有限公司快遞員李小明,用敬業雕琢璀璨“快遞人生”,用真情守護城鄉物流“最後一公里”。
從“門外漢”到“活地圖”
“您的那個小本本,還帶在身上嗎?”
“那個筆電啊?早不用嘍!”
那個“筆電”,是李小明從業之初繪製“派件地圖”、摸索投放竅門的法寶,密密麻麻標注著只有他懂的符號。
2014年,35歲的李小明放棄南昌的小生意回到宜春,選擇了快遞行業。最初,對區域不熟悉、對客戶不了解,像兩座大山,擋在他派件的路上。剛好趕上“雙11”,別人送完兩趟,他一趟還沒跑完,晚上分揀到淩晨,趴在包裹上就能睡著;第一次送生鮮,在菜市場愣是繞了三圈才找到攤位……
“不能讓快遞在我手上有延誤!”李小明在心裏暗自較勁。
此後,李小明每天提前兩小時起床,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把每個巷子的拐角、每棟樓的單元門都畫下來。聽著車輪碾過街巷青石板路的“咯吱”聲,他在“派送地圖”上仔仔細細標注起來:“△”是老人獨居,“□”是上班族午休時間,“☆”是需要送貨到府的殘疾人家庭……
如今,筆電“派件地圖”早已變成他腦中的“GPS”:“張奶奶住6樓腿腳不利索,王女士總買生鮮得趕早送……”像報菜名一樣,他對每個客戶的情況都門兒清,甚至僅憑姓氏和手機尾號,就能精準定位“明月南路216號”所代表的具體門牌號。把“大概”變成“精確”的較真,讓他兩三個月就追上了老員工派件速度,更創下10年無延誤、無錯投的紀錄。
10年間,李小明累計投送30余萬件包裹,行程超32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8圈,每一米路程都浸潤著“小蜜蜂”般的執著。全國約400萬“小蜜蜂”將各自走過的街巷交織成網,撐起了物流暢通“最後一公里”,激活了城鄉經濟流動血脈。
把微笑寫臉上,
把“您好”挂嘴邊
“您好,有您的快件請簽收!”
千萬次叩門聲裏,那句清亮的“您好”,早已成了李小明的職業印記,也像把鑰匙,打開了無數扇陌生的門:淩晨5時許的老小區,他踮腳避開石階上的青苔,叩響獨居老人的木門;中午12時的寫字樓,當包裹遞給匆匆下樓的白領時,玻璃門上倒映著他額頭的汗珠;傍晚時分的菜市場裏,濕漉漉的水泥地上,他接過攤主層層裹好的海鮮包裹……
“你是怎麼派件的!”某天,手機突然傳出震耳的怒斥聲:客戶稱少了件衣服,連珠炮似的責罵了十來分鐘。
等對方稍微停歇,李小明憑著印象輕聲報出了兩個僅尾號差一位的快遞單號——原來是商家分開發貨了。3分鐘後,客戶在快遞櫃裏找到了包裹,並在電話裏接連“對不起”。李小明淡淡地笑著回:“沒事,您收到貨就好。”
“客戶發火時,先當他們的‘情緒垃圾桶’,再做‘問題解決機’。”李小明解釋道。
他負責的片區,超八成住戶有他的微信,下單、改地址、查進度都習慣直接找他;遇到他臨時調班,幾位老人總會發消息問:“今天怎麼沒來”……在片區住戶的心裏,李小明送來的不僅是包裹,更是藏在紙箱裏的期盼。
就這樣把“客戶至上”刻進日常,李小明用敬業、善良溫暖無數用戶。
從一個人成長到一群人同行
“聽説您帶的團隊總拿第一?”
“不是我厲害,是弟兄們肯學。”
快遞組裏曾有個新手總出錯,急得要辭職,李小明把自己珍藏的路線圖拿給他,並陪著他在淩晨5時的街巷裏一遍遍熟悉路線,用粉筆在墻上做好拐角標記。如今,那個新手成了片區“快手王”,上個月還拿了特別優秀獎。
為了提高打包速度,李小明常常領著徒弟們在倉庫待到半夜:反覆練習估算氣泡膜長度,直到肉眼一看就知道該裁多長——全憑肌肉記憶和熟練度;教大家打包時重的放下面、輕的放上面,易碎品用氣泡膜填滿空隙,像包粽子般嚴實……現在,李小明組裏人人有技師證,收入也隨之增加。以前總抱怨辛苦的徒弟,如今天天追著要求練技能,“師傅,技術真的能當飯吃!”
在他的帶領下,所在快遞團隊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形成了嚴謹、細緻、高效的工作態度,把“快速、準確、安全、週到”服務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
全力以赴“導師帶徒”,街巷裏密集的“咯吱”聲,是徒弟們共同成長的交響;和全國數百萬“小蜜蜂”一起,以“小運輸”帶動“大流通”,創造出了“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天攬收快件超5億件”的傳奇,助力社會經濟動起來、活起來。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懼千萬事”。在平凡崗位上追求卓越,“李小明”們書寫了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