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僅吞吐萬物、聯通世界,更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前沿陣地。
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畔,一幅幅綠色港口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慧化集裝箱碼頭創新自動化裝卸設備和清潔能源應用,成為全球港口綠色發展的新標桿;青島港推進港作車船電能替代,電動裝載機、電動叉車、電動吸污車、電動自卸車等新能源設備陸續投入使用,電動非道路移動機械佔比超50%;粵港澳大灣區錨定綠色航運走廊建設,推動船舶清潔能源替代,開創了灣區協同減排新模式……“十四五”期間,我國港口經濟增長動力從傳統吞吐量擴張轉向智慧化、綠色化“雙輪”驅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共識、付諸行動、見諸成效,港口已經成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踐行者。
建章立制,綱舉目張。近年來,我國綠色港口建設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政策規劃框架。《關於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繼出臺,“一部三局”圍繞“雙碳”目標制定配套實施意見,推動港口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與此同時,我國加大綠色港口評價標準體系構建,制修訂了《綠色交通標準體系(2022年)》《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指南》《水運工程節能設計規範》等標準規範。特別是交通運輸部依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港口行業綠色發展政策,在2013年發佈的《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標準》基礎上,于2020年修訂發佈的《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指南》,極大提升了港口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瞄定綠色,我國綠色港口建設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體系。各省、市、自治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陸續發佈綠色港口建設相關的規劃和行動方案,全面對接國家層面的綠色港口頂層設計。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與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成立綠色港口建設領導小組,共同推進綠色港口建設工作,全力推進綠色港區建設;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慧化集裝箱碼頭等組建領導小組統籌五星級綠色港口建設工作,從建設規劃、專項資金、宣傳培訓等方面給與全力支援與協助。
此外,我國港口還建立了能效管理資訊系統,實現對能源數據實時採集、監測和分析,不斷提升能源管理水準;建立健全環境管理資訊系統,實時獲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粉塵等環境品質數據,實現對主要污染排放的監測統計、對比分析,指導港口生産作業控制。這些舉措共同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為港口行業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根據中國港口協會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港口累計已有65個碼頭和1個港區建成星級“綠色港口”。其中,黃驊港煤炭碼頭項目、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項目、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慧化集裝箱碼頭項目、青島港前灣港區迪拜環球碼頭項目、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項目、張家港港務集團港盛散貨碼頭項目、上海市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項目建成“五星級綠色港口”,秦皇島港東港區煤三期碼頭、煤四期及擴容碼頭、煤五期碼頭項目建成“五星級綠色港區”;51家港口建成“四星級綠色港口”,形成了系列化的綠色港口。
強化污染防治 擦亮港口生態底色
藍天碧海間,智慧化橋吊高效運轉;綠樹紅花旁,新能源設備有序作業;萬噸巨輪穿梭往來,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如今,現代化港口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十四五”期,以港口為關鍵節點的綠色運輸組織方式佔比穩步提升,港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港口清潔能源廣泛推廣應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鋪陳開來——
多式聯運跑出“加速度”。近年來,我國港口大力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左右。河北港口集團綜合應用“海鐵聯運+水水轉机”、封閉式皮帶廊道、公路運輸新能源車汽運等方式,全方位構建綠色物流運輸體系。2024年,河北港口集團鐵礦石綠色運輸比例達到82.4%。欽州港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陸海交匯的重要節點,通過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與港口深度融合發展,為港口綠色發展提供了積極示範。上海港則服務國家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建設等戰略,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實現業務跨越式增長。目前,寧波舟山港等11個國際樞紐海港集裝箱水準運輸設備清潔化比例已超60%。全國港口通過優化運輸組織結構,不僅有效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和碳排放降低,更推動形成港口集疏運體系綠色化發展的新格局。
清潔能源按下“快進鍵”。“十四五”期,我國港口持續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氫則氫,大力推動供能多元化、用能清潔化,從供給側和消耗側共同發力推動構建清潔低碳的用能體系。2024年,長江經濟帶完成港口岸電船舶受電設施改造3900艘,長江經濟帶船舶使用岸電1.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54%。天津港集團、山東省港口集團等使用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集卡,並創新採用智慧換電模式;福建省港口集團、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等發展光伏發電和風電,為港口提供綠色電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的岸橋、軌道吊、AGV則均採用電力驅動,碼頭主要裝卸、水準運輸及堆場裝卸環節消除尾氣排放,環境噪聲也得到極大改善。
污染防治構築“立體網”。“十四五”期,我國港口加大幹散貨碼頭揚塵、粉塵治理,加強污水回收裝置建設配置,推進港口岸線生態修復,實現港口與生態環境有機融合。在幹散貨碼頭揚塵、粉塵治理方面,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建設了能源管控系統,對碼頭能源進行全要素、全過程、全數據的集中監測和統一管理,為節能降耗提供數據支撐。在港口污水治理與回用方面,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項目、張家港港務集團港盛散貨碼頭等建造雨水、再生水、海水等收集池,完善收集利用設施,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超30%;國能黃驊港建設兩湖三濕地的生態水系統,實現雨水收集、壓艙淡水回收和含煤污水分級沉澱,實現水資源迴圈利用等,充足可迴圈的淡水滋潤著港區內綠樹、紅花,更引來了魚兒遊、鳥兒飛,將原來灰頭土臉的港口變成了一座鳥語花香的“海岸花園”。
加速科技創新 研發綠色關鍵技術
科技創新是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應對生態環境挑戰、推動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雙碳”目標下,從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到基礎設施融合整合創新,我國港口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不斷開創智慧、綠色港口發展新局面。
研發新能源清潔能源港口裝備。“十四五”期,我國突破了港口裝備氫能安全應用、大推力全回轉推進器、雙燃料發動機等關鍵技術。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港區自主研製應用於港口實際生産的首臺氫動力軌道吊,提出自動化軌道吊氫燃料電池加鋰電池能源系統和混合動力系統的能源管理方法,制定智慧化充放電策略,達到優化電能管理降低能耗的效果。秦皇島港首創幹散貨裝卸流程逆起、順停、流程動態切換三個工藝節能技術,減少皮帶機處於無效耗能運作時間,節約能源消耗,節電率達8%以上;天津港研發了大功率岸電系統組網關鍵技術,實現多泊位多小容量船舶同時供電以及單泊位大船供電;張家港港務集團港盛散貨碼頭通過建立粉塵監測與智慧控制系統等平臺,致力於打造環保與智慧化兼備的花園式港口。
前沿技術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以人工智慧、大數據、5G、雲計算、物聯網等代表的新技術與港口行業深度融合,創新港口污染與降碳協同治理技術、研發港口能耗與碳排放實時監測與管控等低碳技術,實現節能減碳增效。南京港龍潭港區集裝箱碼頭充分運用5G傳輸、AI演算法、物聯網等技術,將人員、作業設備、作業計劃、堆場箱位、現場交通體系等多要素融合,搭建港口運作智慧模型;廈門港海滄港區遠海碼頭打造5G全場景應用港口,無人集卡定位精度達釐米級;寧波舟山港通過數字孿生系統進行3D建模,實時模擬颱風路徑,在30分鐘內生成2000艘船舶避風計劃,決策效率提升40%。
碧波萬頃間,一座座“零碳碼頭”正拔節生長。當光伏板與潮汐能共同點亮港口夜空,當岸電系統取代柴油機的轟鳴,世界看到的不僅是吞吐量躍升的“硬實力”,更是減污降碳的“綠智慧”。站在新時代的航標前,中國港口正以創新轉型“含綠量”提升高品質發展“含金量”,將美麗中國的故事,隨著集裝箱的全球旅程傳向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