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冰峰雪嶺護通途——記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紅其拉甫養護站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08-28 09:10:20

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崑崙山腹地,中巴友誼公路蜿蜒穿行。這裡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刺骨嚴寒、稀薄空氣、猛烈狂風是常態。

但哪有路,哪就有養路人。

紅其拉甫養護站是中巴友誼公路進入我國後的第一個養護站,距離紅其拉甫國門前哨班5公里。一代代養路工駐紮於此,終年以路為家,搏擊積雪、征服凍土、抗擊風沙,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守護著這條路暢通無阻……

因路而生 使命傳承

上世紀60年代,中巴友誼公路(國內段)建成通車,紅其拉甫養護站“因路而生”。

多年來,這裡流傳著老一代人的故事,也見證著新一代人的堅守——13個人堅守超30年。

紅其拉甫養護站站長李克成堅守養護站27年,47歲的他頭髮已斑白,風雪中那抹橘紅,成為高原上醒目的“移動路標”。

維吾爾族養護工阿布拉江·買合木提的祖父養護新藏公路,父親17歲便養護中巴友誼公路。如今,阿布拉江又在凍土上修補坑槽。鐵鍬換了鋼鏟,瀝青替了砂石,“人在路在”的信仰在呼嘯山風中代代相傳。

在養路工人與筆者的交流中,李小軍這個名字被反覆提及。冬季,積雪封路,他和同事們頂著刺骨寒風一幹就是好幾個小時,即使高寒缺氧導致胸悶氣短,也從不喊苦;夏季,整修路側邊坡、清理塌方,他也從未退縮。常年的高寒缺氧與營養不良,使他患上了嚴重胃病和高原綜合症。

2022年12月27日,李小軍積勞成疾,倒在了深愛的工作崗位上,生命定格在51歲。崑崙山見證,他不僅將青春獻給了這條公路,更將生命與這條公路融為一體。

從青絲到白髮,甚至以生命踐行誓言,紅其拉甫的養路工用代代相傳的忠誠與堅韌,在冰峰雪嶺間刻下最深的印記。

風雪無阻 誓守通途

在這片“生命禁區”,生存也成為挑戰:高海拔低氣壓導致水沸點不足80攝氏度,日常烹飪離不開高壓鍋。蒸出的饃饃韌如皮球,米飯常常夾生。

然而,對交通人來説,更難的是,這裡一年只有兩季。夏季,5月至10月,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冬季,10月至翌年4月,雪災頻發。但紅其拉甫養路工們無懼艱險,誓保雪域天路暢通無阻。

2022年8月18日,蓋孜河谷因升溫發生融雪性洪水。314國道喀勒庫裏湖路段路基被撕裂出一道道口子,如果不及時處置,將導致路面坍塌、公路阻斷。養路工們不顧缺氧的風險,人工機械齊上陣,經過5小時緊急搶修,終於控制住洪水。成功搶險後,他們及時總結經驗,只為下次更快響應。

“哪有雪清哪、隨時有雪隨時清”是養路工們的工作信條。雪崩之後,他們以繩索相連,在齊腰深的雪中探路,艱難跋涉13小時;大雪封山,他們連續奮戰4天4夜,清除40多公里冰雪。

近3年來,紅其拉甫養護站累計清雪128天次,清除積雪總量達386.96萬立方米。

口岸常開 民心相通

穿越茫茫崑崙的中巴友誼公路,如紐帶般緊緊連接兩國人民。作為中巴唯一陸路口岸和主要交通樞紐,紅其拉甫口岸已成為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支點。

受高海拔冰雪影響,紅其拉甫口岸曾實行季節性開關。2023年春節前夕,口岸臨時開關,駐守在帕米爾高原的養路工們放棄休假,每天奔波300多公里,提前完成126公里孔道積雪清理,確保順利開關。

2024年,紅其拉甫口岸實現常年開放。為確保口岸通關順暢,養路工們強化除雪保通應急措施,加強應急人員、物資、機械統籌調度,全員投入到除雪保通中。他們還完成多次國際大營救工作及跨境搶修保通任務,保障了“雲端國門”全年高效通關。

往來不息的出入境大貨車,滿載著貨物回到祖國懷抱或駛向友好鄰邦;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這片風雪邊關留下足跡。

高原上躍動的橘紅,日夜守護連通中巴的通途。如今,中巴兩國經貿往來越發密切,帶動公路沿線城市不斷發展,這條承載兩國人民記憶與願景的通衢,正書寫著發展與繁榮的新篇章。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