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雙腳丈量世界 筆尖縱橫經緯 ——記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交通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商輝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09-12 08:25:02

見到商輝之前,記者陸續收到他的各類工作照和基礎資料。國際重要圓桌會議坐席前的嚴肅莊重、貨車車廂裏簡陋“床舖”間的樂觀溫和……不同工作場景下的面容,構成了記者對這位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簡稱國際中心)交通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的初印象。一項項榮譽、一張張照片後的故事,也拼合出一個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工作者的形象。

跨越五洲四海與司機同吃同住

5月,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試運作測試運輸;

6月,哈薩克,籌備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開通儀式;

7月,俄羅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運輸合作分委會會議;

……

這是去年商輝的部分公務出差行程。8個月,12次出境行程,公務護照已經被海關印章蓋滿。航旅縱橫的國內飛行里程顯示,一年內12萬公里,黑龍江、內蒙古、新疆、雲南……他的足跡幾乎遍佈每一個邊疆省份。

“我們是用雙腳去丈量世界,不是坐在家裏研究國際物流。”商輝口中的“丈量”,是體力、精力、毅力的多重考驗。

2024年5月、7月、12月,商輝3次帶隊踏勘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通道。其中,最值得書寫的一程,是第三次的冬日“囧途”——

2024年12月12日,哈薩克庫雷克港,大風雪降臨,輪船壓港。1500多輛貨車滯留在口岸,開始遙遙無期的等待。地面積雪厚達十五六釐米,商輝與同行的司機在駕駛室后座搭起上下鋪,吃住在一起。“夜晚橫風夾著冰雹打在車頂,每天在這種‘節拍’中入睡。吃的是從新疆帶來的馕、泡麵、火腿腸,山東籍的司機給我卷了一個夾著鹹魚的煎餅,又涼又硬!”他笑著説。

在裏海寒風中吹了三四天,商輝一行終於順利登船。“船內條件很差,但裏海的風景非常美。”商輝在日記中寫道。

2024年12月18日,車隊抵達裏海西岸的亞塞拜然巴庫港,風波又起。“在辦理通關手續時,當地海關工作人員告知我們手續還沒傳過來。我們在停車場夜宿一晚,第二天早上又被告知仍然無法辦理……”商輝説,兩天的焦灼等待,一通又一通跨國電話磋商,第二天17時許,車隊終於得以再起程。

每一站,都有猝不及防的新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來。”商輝説。

作為中國車隊領隊,他不僅要與司機同吃同住,更要做好全程的現場協調工作,語言不通、通關遇阻、排隊、罰款……一切突發狀況都要應對。相比之下,低溫、滯留、沒有熱餐食和熱水、住宿條件惡劣都已不算問題。“10多天裏沒洗澡洗腳,更沒衣服換。司機開車時,我就在駕駛室托著筆記型電腦辦公,國內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對接。”他説。

2024年12月23日傍晚,商輝一行抵達喬治亞第比利斯海關,與前來接車隊的工作人員拍了一張大合影。余暉下,商輝緊鎖十幾天的眉頭終於舒展。車隊在此清關後將繼續開往歐洲,商輝則踏上了回國的行程。

從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發,經過哈薩克、亞塞拜然、喬治亞(紅橋口岸),最終抵達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全程4762公里(含跨裏海運輸330公里),耗時約10天。這條中歐之間除航運、海運、鐵路外的“第四物流通道”,在中國車隊的探索下不斷拓展。

在他看來,探路的意義重大:“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宣佈‘中方將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品質發展,參與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這幾年,中歐貿易量保持增長勢頭比較好,我們相信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通道會為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海運在我們國家的國際物流中佔比長期在94%左右。一旦海運通道受限,咱們的國際物流供應鏈將受到較大衝擊。這條‘第四物流通道’會為中歐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保障。”

事實證明,在當下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這條直達快運通道為維護産業鏈物流供應鏈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10月以來,受國際形勢影響,我國出口鋰電池産品無法通過常規通道運往歐洲,企業面臨高額賠償。應有關方面的要求,商輝和同事們緊急受命,護送10輛運輸鋰電池的卡車,通過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通道前往歐洲。這一次“使命必達”,守護了5000萬元的貨值。

今年7月,在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開通儀式一週年之際,中歐跨裏海直達快運國際研討會(2025)在北京舉行。亞塞拜然、塔吉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代表,國際道路運輸聯盟(IRU)、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等國際組織代表,國內部分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國際道路運輸企業、貨主企業、貨代企業、相關科研單位等代表參加會議。會上,發佈了商輝據此經歷編寫的《中歐跨裏海公路運輸指南(2.0版)》,為後續跨裏海公路運輸提供參考。此外,他積極反映司機的困難和訴求,提出建設“絲路驛站”的建議,被有關方面採納。

今年9月1日,中國擔任上海合作組織2024—2025年輪值主席國工作成果清單發佈,建設上海合作組織國際道路運輸“絲路驛站”列入其中。中方倡議為從事區域內國際道路運輸的司機提供停車休息、熱水供應等必要的服務保障。倡議迅速引發共鳴,各成員國表示將共同推進“絲路驛站”佈局和首批驛站建設,滿足司機群體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食、住、行等需求。“初步計劃3年內建設一批‘絲路驛站’,並協調熟悉有關政策、法律、語言的工作人員為我國司機提供服務保障。”商輝説。

做別人關心但又沒做過的事

2021年10月14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併發表主旨講話。中方將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為全球交通發展貢獻力量。那時的商輝沒有想到,自己將與交通國際問題研究結下淵源,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在國際中心的2年多來,他的案頭始終是各類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的前瞻性、長期性、戰略性研究,眉間仿佛有一道無形的“多元化國際運輸通道”。

在擔任交通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期間,商輝負責代表國際中心與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推進“可持續交通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並做好《交通國際問題研究》內刊編纂等。

翻閱商輝桌前已收整合冊的《交通國際問題研究》,記者發現,內容涵蓋了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交通國別研究、可持續交通發展等主題,緊密跟蹤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們的編輯團隊基本都在事件發生後1至3天內形成文字。我的上班時間一般是早8點半到晚9點半。身材管理都是靠餓出來的。”商輝打趣説,接到緊急任務時,整個團隊挑燈夜戰一個通宵也是常態。目前,《交通國際問題研究》已刊發80多期,多篇建議成果獲批並推動落實。

2022年7月,“可持續交通創新中心”正式納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成為交通運輸系統唯一的國家高端智庫。國際中心創立後,交通運輸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穩妥、高效務實推動建立國際中心各項工作,打造國家高端智庫,培養參與交通國際合作的人才庫。

國際中心加力培育可持續交通創新中心,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具有重要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高端智庫。在以輪值秘書長身份深度參與智庫建設的過程中,商輝見證了智庫成果持續産出、影響力持續擴大,受到有關部門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

如今,智庫不斷擴展研究領域,釋放平臺價值,在國際物流通道、國際物流供應鏈和可持續交通等重要研究領域持續釋放影響力,也培育吸引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專家在此發聲。系統化、專業化、平臺化、國際化……商輝對智庫發展充滿期待:“希望智庫的國際影響力能持續擴大,強化國際高端智庫合作,拓展國際化研究的視野。”

在長期跟蹤研究中,商輝已經成為交通國際問題研究的專家,代表智庫多次接受新華社專訪,參與有關部門座談會,作為中方專家代表參加中日韓運輸與物流政企對話會、“天山之路”國際會議、中國—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圓桌會議等,與國家級高端智庫人才一起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出謀劃策。

今年他共承擔了20余項研究課題,雖然肩上的擔子很重,卻依舊樂在其中。“我比較願意做前瞻性研究,喜歡靜下心來寫點報告、做點深入研究,去做別人關心但又沒做過的事。服務智庫決策能力水準提升、理論創新和輿論引導、人才隊伍建設,將交通運輸行業研究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相結合,正好是一個這樣的結合點。”商輝説,“要想建好智庫,不能只發揮協調作用,首先要自己鑽進去研究,先讓自己成為專家。”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