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定日有好日 ——一條路,托起高原新光景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5-10-20 08:35:40

時間,能改變什麼?對於珠峰大本營所在地西藏定日縣而言,答案很明確:日喀則市通往定日縣曾經崎嶇難行的路,如今因318國道的升級改造,變得暢通無阻。

清晨6時,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38歲的嚮導羅布正在幫遊客調試相機,靜候日照金山。他腳下這一條條平坦的路,正是托起定日好日子的支點。而奮力按下這支“杠桿”的,是定日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頓拉和他的同事們。2024年,定日縣獲評西藏自治區“四好農村路”示範縣,這份榮譽背後,是頓拉和同事們多年的汗水。“路好了,資金、遊客、産業就全都進來了。”頓拉説。

今年恰逢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定日縣緊抓“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徹底告別了交通相對落後的歷史。交通究竟托起了什麼?答案藏不住——在定日百姓的笑臉上,也在這片土地日新月異的變化裏。

一路托起千年盼:

雪域交通開出幸福之花

路,曾是西藏的一聲嘆息。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路能走汽車,鐵路更是奢望。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西藏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1998年首次入藏,從拉薩到林芝,習近平同志乘車走了整整一天。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乘坐“復興號”,這段路只用了3個多小時。乘坐火車時,習近平總書記面向未來、語重心長地説:“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

西部特別是西藏交通“留白”加快填補。2024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和鐵路運營里程分別達到12.49萬公里、1359公里,國際國內航線達到183條。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鐵路、公路、航空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

今年7月,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藏不再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地區了。公路鐵路齊頭並進,人員進出便捷,電力輸向全國。

路,變化著不同形態,從西藏的一聲嘆息,到穿山越嶺的鋼鐵巨龍,再到輕輕放進大自然之中的“四好農村路”,都承載著西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來自山東的援藏幹部徐暢現任日喀則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在近期前往定日縣調研時,他深有感觸。

“定日的路,正是‘四好農村路’建設成就的縮影。”徐暢説,“來西藏這一個月,兩件事直擊我心:一是壯麗的山河,二是這裡親如一家的民族團結。當然,還有那句‘缺氧不缺精神’,也時刻給我力量,讓我充滿了幹勁。作為交通運輸戰線的一員,我一定會恪盡職守,將內地經驗與日喀則實際緊密結合,與同志們共同建好民族團結的‘團結路’、共同富裕的‘幸福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堅實的交通力量。”

個人的精神與意志,宛如映照時代畫卷的一滴水珠。

這滴水珠,匯入“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脈相承的江河之中,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這精神的力量,最終要落腳于山河巨變。定日的交通變遷,是西藏交通事業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成為促進邊疆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有力見證。

一路托起百業興:

“珠峰小鎮”迎來生活之變

定日縣位於西藏南部,日喀則市西南部,喜馬拉雅中段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定日縣扎西宗鎮地處珠峰旅遊核心區,依託318國道、219國道形成珠峰旅遊“小環線”節點。

扎西宗鎮“魯固”餐館裏,老闆拉巴卓瑪正忙著給客人端上熱氣騰騰的藏面。“以前在牧區放牧,收入不穩定。2016年,家門口那15公里砂石路改成了水泥路,遊客一下子多了起來。”她笑著説,現在旺季一天能賣150多碗藏面。

扎西宗鎮、崗嘎鎮等地的不少居民以前靠青稞種植和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如今開民宿、當嚮導、賣特産,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定日“四好農村路”建設。“截至目前,定日縣鄉鎮、建制村通暢率分別達100%、98.3%,基本形成了密度合適、結構合理、覆蓋較為完善的農村公路網路佈局,2026年建制村可全部通暢。”頓拉指著交通地圖,眼裏滿是期待,“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公路修到産業旁,讓特色産品‘走出去’。”

頓拉介紹,依託已開通的2條市縣客運班線、3條農村客運班線、1條旅遊班線,定日縣持續加強客運服務能力建設,科學規劃農村客運站點佈局,並積極探索城鄉客貨郵融合發展。同時,積極爭取鄉村振興和援藏資金,購置新能源電動客車,建設公共交通停靠站,規劃實施2條産業公路,努力實現“修好一條公路、發展一片産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美好願景。

拉巴卓瑪的生活變化不是個例。2024年定日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力爭到2025年年底農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而十年前,這一數據不足6000元。

一路托起萬象新:

雪山聖境激活文旅之美

定日四季皆風景。時間轉到夏季,初夏的嘎瑪溝與絨轄溝恍如仙境,高山灌叢間的杜鵑綻放著馥鬱花香,林間雀鳥的歡歌縈繞山谷,為這片高原厚土添了幾分靈動。

數據顯示,定日縣2024年全年接待遊客90.9萬人次,同比增長20%;旅遊總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10.3%。

“路好了,遊客才願意慢下來,留下來,深度感受定日的美。”羅布説,十年前看日照金山,得淩晨從縣城出發,砂石路顛得人暈車,哪還有心情看風景。

羅布的回憶,是過去定日交通的寫照。近年來,定日縣打響交通升級戰:2023年,新建、續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20個,完成投資1.62億元,建設完成農村公路72.27公里,解決了22個建制村通暢問題;2024年,新建交通運輸項目13個,包括6個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6條農村公路、1個養護工程,總投資3.2億元。2025年,新建、續建4個交通運輸項目,其中2條續建農村公路共投資2.68億元、目前完成投資的80%,1個危舊橋梁改造工程投資260萬元、1個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投資300萬元,均已完工。

日前,交通運輸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印發《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大力發展“農村公路+”模式,加快鄉村産業路、旅遊路、資源路建設。

而“洛諧”這門藏語意為南部歌曲(“洛”指古時定日、“諧”泛指歌舞)的珍貴非遺,正因為路網的延伸,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更廣闊的天地間傳揚。

定日縣民間藝術團內,44歲的定日洛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歐珠正在教學員跳舞。歐珠站在中間,為學員們悉心指導動作要領。

“以前洛諧只在村裏跳,現在交通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能去日喀則或者更遠的地方展演,還有不少遊客專門來學。”歐珠説。

一路擔當顯本色:

雪域天路築起生命之盾

今年1月7日9時5分,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倒塌。25座橋梁、55.13公里公路等設施不同程度受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56億元。

交通線面臨著極限壓力。交通運輸部迅速成立抗震搶險救災工作專班,派出專家指導組趕赴現場,並緊急安排公路應急搶通資金。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日喀則市交通運輸局聞令而動,24小時不間斷開展巡查和搶通保通作業,組建應急運輸車隊,全力配合運送帳篷、食品、藥品等救援物資。

頓拉帶領的由自治區、市、縣養護人員組成的搶險救援隊伍,3小時內完成219國道通往災區主幹道搶修,開闢出至關重要的“生命通道”,為救援隊伍和救災物資挺進災區及時開展救援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震區交通重建正在加速推進。其中,措果鄉X222線1號橋等7座橋梁重建工程已完成勘察設計;措果鄉國曲線公路等12個公路整治工程的評審工作已經完成,擬按照以工代賑模式推進;長所鄉C018線岔口至索康村集中安置點公路等14個公路工程的施工人員已經進場;長所鄉等3個綜合運輸服務站目前已完成勘察設計,擬按照以工代賑模式推進。

“在余震中率先打通的生命通道,不僅是應急能力的體現,更是定日交通網路韌性與可靠性的最好證明。”頓拉説,“路通了,震區青稞又熟了,民宿重新開業,老百姓日子重回正軌。”

夕陽西下,318國道旁,“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産黨走會幸福”的標語道出了定日人民的堅定信心。

定日縣城裏,燈火漸次亮起,與天上的星光連成一片。羅布收好導遊旗,踏著新修的水泥路回家,耳邊是遠處貨車運送青稞的嗡鳴聲;曲洛鄉措昂村村民阿旺旦巴剛剛收工,回到安全、溫暖的震後重建新居,爐子上氤氳著酥油茶的香氣;在縣交通運輸局的規劃圖上,代表新規劃道路的線條仍在輕輕向大山深處延伸。

嚮導的足跡、貨車的軌跡與家的炊煙,共同編織成定日縣“交通線”“産業線”與“幸福線”的和諧交響。

路,沒有盡頭。而“定日有好日”的故事,恰如這星光,愈發明亮,與高原百姓紅火的日子一道,生生不息。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