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浩蕩,江潮奔騰。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簡稱長航局)黨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黨組決策部署,帶領廣大長航兒女在建設交通強國的壯闊征程中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勇毅前行。
如今的長江,岸芷汀蘭、萬物生長;巨輪穿梭、港興埠盛;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十年踔厲奮發,長航人于一江碧水中,映鑒忠誠報國的赤子丹心;在黃金水道上,寫就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嶄新篇章!
這是量質齊升、能力倍增的十年。長江幹線港口貨物吞吐量由2012年的19.7億噸增長到2021年的35.3億噸,億噸大港由10個增至15個,貨運船舶平均噸位由1080噸提升至1972噸,領先世界內河。長江航運綜合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這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十年。從船舶污染治理到發展綠色航運,從嚴格監管污染排放到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這是大江安瀾、行穩致遠的十年。長江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的制度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應急救助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安全生産責任落實不斷強化。“年均等級事故件數”“死亡失蹤人數”等水上交通事故“四項指標”,“十三五”期較“十一五”期大幅下降,長江幹線航運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長江航運生産安全有序、行穩致遠的“防護網”更為堅實嚴密。
這是創新驅動、強勁發力的十年。以長江電子航道圖、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技術重大科技專項、大型通航樞紐擴能與運營安全保障科技示範工程為重點的航運科技創新快速推進,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其中特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150余項;長江航運綜合資訊(公共服務)平臺建成投用,數字航道全線貫通,行業大數據體系逐步構建,“網際網路+航運”服務新業態競相涌現,行業高品質發展動能強勁。
這是同舟共濟、揚帆奮進的十年。長江航運作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實現了長江航運統一政令、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執法、統一管理的新的管理體制機制;長航局深化與沿江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2+N”合作模式,推動港航企業成立長江港航聯盟,長江航運各相關主體同心同向、協同發力,奏響了新時代“長江協奏曲”最強音。
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長江視察,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多次作出重要論述,為長江航運建設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從《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到《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從《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到《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政策出臺,如澎湃春潮,為長江航運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背風而馳易以遠。長航局搶抓機遇,落實中央資金280億元,推動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實施,加快基礎設施和支援保障體系建設,提升長江航運綜合供給能力。
十年來,長江航道部門建成長江口南槽航道整治一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荊江航道整治、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等一批標誌性重大工程,改善1900多公里航道,高等級航道全線貫通,實現5萬噸級海輪直達南京、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3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2000噸級船舶直達宜賓。一條延綿2808公里的“水上高速”連貫東西、溝通南北,長江航道通過能力顯著提升。
2016年9月,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三峽升船機建成運作,與三峽船閘匹配運作,“國之重器”綜合效益凸顯。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部門的精心維護下,2012年至2021年三峽樞紐通過量達12.85億噸,自2016年來實現年均1.4億噸高位運作。
航運服務支援保障體系齊頭並進、逐浪趕潮。長江幹線海事現代化監管救助基地、監控系統、通航管理資訊化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用,實現VHF、AIS全線覆蓋,VTS、CCTV重點覆蓋,長江南京以下“港航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大幅提升航運效率,長航局系統船艇裝備佈局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年間,長江航運物質基礎實現了由瓶頸制約、基本緩解到總體適應的重大躍升。硬實力增強,為長江黃金水道承載“時不我待”的歷史重任提供十足底氣。沿江80%以上鐵礦石、電煤和外貿貨物經長江幹線運輸,長江航運每年對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達1200億元以上,間接貢獻達2萬億元以上。長江航運支撐國家戰略實施、保障沿江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服務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眾所矚目。
二
“以前,我國內河船舶慣用‘達標排放’處理方式,因涉及環境、操作等一系列因素,造成‘達標排放’難達標。”2018年年初,重慶海事局江北嘴海巡執法大隊副隊長楊陽率先在全國實踐“零排放”的理念,通過實施船舶生活污水達標排放管和應急排放管“雙鉛封”“雙盲斷”,確保污染物100%上岸。
如今,“船上儲存、交岸處置”的“零排放”治理模式在長江全線推廣,長江幹線常年航行的3.3萬艘內河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直排管路電子鉛封,生活污水基本實現“零排放”。
從“達標排放”到“零排放”,十年間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歷史性的轉變,源於長航局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強綠色航道、綠色船舶和綠色港口建設,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追根溯源,齊抓共治,聯合監管全面推行。長江幹線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資訊系統建成運作,實現長江經濟帶所有內河碼頭全覆蓋,長江幹線入境中國籍營運船舶基本覆蓋;強化與港航、水利、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聯合長江一線水域14家地方海事管理機構開展共抓大保護行動,構建共建長江生態的良性格局。
重點突破,硬體升級,綠色設施佈局完善。長江幹線13處水上綜合服務區、13座洗艙站、40余座污染物轉運碼頭建成投用,碼頭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固定接收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武漢、岳陽區段船舶污染應急聯動示範區建成,水面溢油監測報警系統等一批新設備投入應用;長江經濟帶累計建成岸電泊位4700個,沿江主要港口碼頭岸電設施基本普及。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航道建設方面,長江航道部門開創性地實施了生態固灘、生態涵養區等綠色生態航道技術,投入應用一批符合環保要求的新材料新工藝,實現了由傳統航道整治向生態航道建設的重大轉變。累計建成具有生態功能的景觀護岸40處,實施的生態固灘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投入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資金超10億元,以荊江航道整治一期、武安段為代表的生態環保示範工程已成為長江航運綠色發展的名片。
使用清潔能源方面,純電池、LNG動力等清潔能源船舶加快投運,長江經濟帶5000余艘船舶完成受電設施改造,三峽壩區客船使用岸電實現全覆蓋。此外,長江岸線整治全面推進,1361座非法碼頭徹底整改,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
十年披沙揀金,十年春華秋實。新時代長江“母親河”綠意奔涌,百舸爭流,魚躍鳶飛。
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長航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從制度設計到實踐操作,密織長江航運安全“防護網”。
補短板、固底板,長江航運安全基礎更加牢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深化運作,長江航運“五大安全風險”逐步實現系統性管控;“三管三必須”理念深入人心,安全生産責任制更趨完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作、反應快速、應急高效”的水上安全監管和救助系統基本建成,長江江蘇段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系統全覆蓋;長江幹線16個溢油應急設備庫(點)建成投用,萬州、武漢、南京救助基地建設加速推進,192個巡航救助站點(快反處置單元)、近300艘海巡艇全天候待命,“三級指揮四級待命”的水上應急反應機制有效運作,年均人命救助成功率98%以上,水上應急搜救能力不斷增強。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長航局堅決貫徹“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強化長江幹線省際客船、進江國際航行船舶疫情防控,成立引航員“抗疫專班”,組織長江航運總醫院等醫護人員深入一線為船員接種疫苗,阻斷疫情水上傳播鏈,保障了長江“大動脈”安全暢通。
鐵肩擔使命,丹心抒壯懷。十年間,長航人築起一道道堅實的安全屏障,為守護大江安瀾,提升流域百姓安全感貢獻了“長江力量”——
在“水上國門”,長江引航一次次刷新引航紀錄,築牢了疫情防控的水上防線,確保了貨輪航行安全;
在鎮江六圩河口,海事執法人員24小時“線上”,運用“信用+智慧”監管,實現進出船舶自動賦碼,為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的“老虎口”進出船舶保駕護航;
在三峽大壩,海事執法人員對過閘船舶實施100%安全檢查,保障樞紐通航的安全;
在宜賓合江門,海事執法人員快速反應、應急搜救,被百姓譽為三江口的平安“守護神”;
在渝湘高鐵長江隧道、常泰長江大橋、海太過江通道等水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現場,長江海事、航道部門全力保駕護航,為工程建設創造一片平安水域……
四
“以前在長江上行船,只能靠上百張紙質航行圖作參考。現在通過‘水上導航’系統,船員能實時看到航道水深、航標位置和船舶航行狀態。”長江航道測量中心副主任楊保岑介紹。借助長江電子航道圖,船舶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優化航線配載,提高運輸效能。
2015年,歷時5年研發的長江電子航道圖正式面向行業運作服務;2017年,手機APP試運作。如今,長江電子航道圖已在船舶北斗導航系統終端實現深度應用,App用戶數量達到13萬,並實現了與漢江、贛江、信江等重要支流的互聯互通。
從幹線貫通到干支互通,長江電子航道圖見證了十年來長航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程。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古老的長江航運跑出“加速度”,大步邁向智慧航運。長江航道數字化革命全面推進,數字航道全線聯通運作,虛擬航標實現規模化應用。“長江黃金航道整治技術研究與示範”等一批國家重大專項研究成果加快應用,“長江幹線智慧航道建設及應用”“長江三峽河段智慧通航”等6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北斗、5G、無人船、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裝備綜合統籌應用示範效應凸顯。“網際網路+航運”迅猛發展,催生了“長江匯”“金馬雲”等一批航運服務新業態。
2021年7月,長江航運綜合資訊(公共服務)平臺上線試運作,累計訪問量近200萬。行業用戶和社會公眾通過該平臺可獲取通航、政務、運輸及公共出行等便捷服務,享受資訊化應用帶來的便利。這一平臺的推出,標誌著長江航運大數據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航道+港口+船舶+貨物”的航運物流全景大數據生態體系初步構建。
數字賦能讓長江航運公共服務水準獲得顯著提升。148個海事政務自助服務站建成使用,“一站式辦理”“一次性告知”“一網通辦”覆蓋率全面擴展,政務服務更加便利化、智慧化、精準化。如今,長江之上,一張無形的長江航運智慧網全方位鋪就,航運企業和船員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
從理念創新到科技創新,從管理創新到服務創新,長江航運高品質發展動能強勁。
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規劃引領下,長航局大力推進協同發展,著力優化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在支撐沿江産業佈局、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主通道作用。
今年1至8月,長江幹線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24.7萬標箱、同比增長80.7%,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依託長江航運服務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長航局推動開闢長江直達東北亞集裝箱班輪航線,穩步發展水水轉机航線、集裝箱小支線,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緊密對接漢新歐、渝新歐貨運班列。
上游,重慶果園港,“水鐵公空”多式聯運持續發力,貨物可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
中游,武漢陽邏港,一條條江海直達新型集裝船陸續建成投運,腹地外貿貨物告別了沿途轉運、換船出海的“折騰”,運輸更經濟、更高效。
下游,南京龍潭港,水陸緊密銜接,接納“長三角”各方來貨,萬噸級海輪日夜賓士,日韓近洋航線、外貿內支線和內貿直達、轉机航線密集。
十年來,以多式聯運為主要特徵的“航港貨”一體化發展,有力助推了長江幹線港口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重慶、武漢、上海三大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等樞紐功能日趨完善。
長江航運增長品質和效率提升,離不開運輸結構優化升級。十年來,長航局實施船型標準化,優化市場運力,長江水系內河貨運船舶平均船齡下降5年左右,三峽船閘過閘船舶主尺度符合率達90.14%。支援省際客船、液貨危險品船、載貨汽車滾裝運輸企業兼併重組,普貨運輸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準明顯提升。
共建、共用、共贏。在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發展部省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長航局深化與沿江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沿江地市人民政府之間的“2+N”合作模式,長江航運發展合力明顯增強,行業協同發展成果豐碩。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長航局黨委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推動局系統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建立了長航局黨委統籌抓、區域聯席會議&&抓、直屬黨委分頭抓、基層支部具體抓的管黨治黨責任體系,形成了“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全線聯建”的工作格局。基層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總體達標,模範機關建設紮實開展,打造了“三峽水上溫情驛站”等一大批特色黨建品牌,黨建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同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局系統涌現出一大批國家級先進典型,24個單位成為全國文明單位。
大江奔流,奮楫爭先!“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交通運輸部黨組新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長江航運高品質發展,努力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長航局局長付緒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