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科創中國·智惠蘭州”國家蘭海高速公路卡脖子工程“木寨嶺隧道”論壇在甘肅永靖舉行,業內專家學者和一線建設者齊聚一堂,總結梳理木寨嶺卡脖子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和科學問題,共話交通運輸科技創新。
蘭海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高速公路木寨嶺特長隧道是甘肅最長公路隧道,全長15.2公里,隧址區處於多個地質構造板塊交界地帶,圍岩極其容易破碎,極易發生大變形,在國內外公路隧道建設中罕見,被稱為蘭海高速公路最後的“扼頸之環”。
隧道建設初期,所有常規技術均無法突破軟岩大變形這一難題,整個工程面臨“返修—再返修”的困境。在院士專家團隊的智力支援和一線建設者的奮力拼搏下,歷經8年鏖戰,木寨嶺特長隧道於今年7月全線貫通,其諸多科研創新成果開創我國公路隧道軟岩大變形治理先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何滿潮表示,木寨嶺特長隧道打通宣告“米級”軟岩大變形這一世界難題被攻克。
建設過程中,甘肅省公航旅集團下屬的甘肅長達路業有限責任公司邀請專家對木寨嶺特長隧道進行會診、聚力攻關,成立院士工作站,在“隧道開挖補償法”、雙梯度注漿、二維爆破等新技術支撐下,不斷優化工藝工法,扭轉了建設進度緩慢的局面。
甘肅省公航旅集團副總經理喬小兵介紹,木寨嶺特長隧道科研及生産實踐項目培養了一大批設計、管理、施工、監測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共獲得專利20余項,多項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個隧道項目中推廣應用。
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貴玉表示,希望專家、學者為甘肅交通運輸發展把脈開方、共謀良策,為打造便捷順暢、經濟高效、開放共用、綠色智慧、安全可靠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堅強有力的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