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交通要聞

為了雪域高原更加美好的明天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2024-08-30 08:58:51

“相親相愛,猶如茶和鹽巴;各族團結,猶如茶和鹽巴。”從1994年中央組織援藏30年以來,一批批交通幹部帶著茶和鹽巴的深情,把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作為援藏工作的力量源泉,在雪域高原獻青春、灑汗水。

西藏現代交通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全國交通運輸援藏的歷史。沿著109國道青藏公路一路走來,採訪團遇到了幾位援藏交通幹部,傾聽了他們援藏的心聲與故事。

一生難忘,帶領80多人徒步翻越嘎隆拉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全國文明道班”“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在一間擺滿獎牌的榮譽室裏,青藏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黨委書記高永利依然清晰地記得,30年前,養護109國道青藏公路的英雄集體如何深深打動了他的心。

“1995年,時任交通部部長黃鎮東、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傳堂到這來檢查青藏公路橋梁管理系統。這個是我,正在彙報工作。”他指著墻上一張老照片説。1995年至1998年參加第一批援藏工作,2004年至2007年參加第四批援藏工作,然後就一直留在了雪域高原,高永利深度參與過墨脫公路的修建,從青絲到白髮,見證了西藏交通的跨越發展。

高永利此前在中交二公局的江蘇高速公路項目工作,第一次援藏結束後回去,一個月裏夢見的全是高原的藍天白雲、壯闊山河。“西藏交通發展與東南沿海差距那麼大。作為一名交通人,作為一個專業技術幹部,這裡有我施展才能的空間。”他説。

參與墨脫公路建設的一幕幕,依然清晰烙印在他的腦海。2008年,墨脫公路一期工程開工。高永利挂職副縣長,分管交通,協助建設指揮部開展前期工作,同時做好定點扶貧。這期間,他曾經4次徒步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

公路通車之前,每年11月到來年五六月,嘎隆拉山都處於大雪封山狀態,墨脫就像“高原孤島”。2008年2月底,一部分學生要出來上學,一部分幹部職工要利用休假時間回老家看父母、小孩,因為封山急得不得了,大概有80多人。2月底,墨脫縣委、縣政府給林芝地委、行署打了專門報告,批准了以後,由高永利帶著這80多人翻山出來,還派了兩個通訊員跟著。

按照慣例,必須後半夜翻山,一是防止雪崩,因為晚上12點後氣溫下降,雪面凍成硬殼,不容易發生雪崩;一是防止雪盲,因為白天陽光從雪上反射到人身上,眼睛容易雪盲,皮膚容易灼傷。

高永利回憶,路上都是齊腰深的雪。一家兩層樓的小飯館,一樓被雪堆滿了。翻山前,腳上先穿一層襪子,然後套兩層塑膠袋,再穿一層襪子,再套兩層塑膠袋,再穿一層襪子,最後穿上黃膠鞋、打好綁腿。這樣做一是為了保暖,一是不讓冰雪浸入。曾有人翻山後等腳暖和了,才發現腳趾頭凍掉了。

80多人成一行縱隊,踩著前面嚮導在雪地上留下的腳窩走,稍微偏一點都可能是萬丈深淵;不能大聲説話,怕擾動積雪産生雪崩。上到了山口以後,嚮導帶上一部分人,弄出一個槽子來,直接就往下溜。但這非常危險,以前有人沒有溜好,撞到大石頭,粉碎性骨折。

“沒辦法,人家就把我往那槽子一推,那個時候感覺就是聽天由命了。也不知道滑了多遠,黑咕隆咚,風又大雪又大,啥也看不見,閉著眼睛滑。”高永利説,“溜到了第二個平臺,嚮導又要溜下去。我説堅決不能這樣,沒有經驗、沒有技術的人溜出去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一行人徒步下山。累得不行,想坐下來,通訊員説不能停,隨時都可能有雪崩,必須抓緊時間在天亮前走出山溝。

“後來我實在不行了,看見一塊大石頭就一屁股坐下去。聊幾句天,就聽到後面山谷的轟隆聲。很慶倖,我們躲過了一次雪崩。再後來,終於看到幾個人圍著烤火。通訊員拿出一瓶凍成冰的綠茶烤化後遞過來説,‘縣長,你先喝一口’。”

“墨脫的人非常淳樸,非常善良。一心盼公路通,一心想交通發展。每次給大家講到這一段,我真的是情不自禁想哭。翻山的經歷,一輩子都不會忘。”高永利説。

2013年,117公里的墨脫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墨脫作為我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墨脫人民從此告別了爬天梯、滑溜索、人背馬馱的時代,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以茶葉為例,墨脫茶園面積從2012年的90畝增加到2024年的1.9萬畝。高原孤島成為美麗邊城。

此後,高永利還做過項目管理、品質監督、技術評審等工作,如今又回到他第一次進藏的109國道上,在黨建與專業技術工作深度融合的領域繼續探索,“這大有可為!”

牽線搭橋,前期審批流程“高轉速”

1954年之前西藏沒有一公里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到1994年,也僅有2.18萬公里公路。中央組織援藏30年來,西藏交通運輸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跨越式發展、全方位進步,實現了由“瓶頸制約”向“基本適應”轉變。截至目前,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2.33萬公里,較1994年年底增長4.65倍,預計2025年年底達到13萬公里。其中,一級及以上公路通車里程由2012年年底的38公里增加到現在的1196公里。這些成績與中央投資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

今年上半年,西藏全區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6.5%,其中,道路運輸業投資同比增長38.8%。中央單位第十批援藏幹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副處長劉海濤介紹,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援藏幹部發揮優勢,組建前期工作專班等,圍繞服務經濟發展、民生實事的重點項目,主動跑辦、反覆溝通,持續協調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公路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基礎司等相關部門,加快推進項目審批。重點項目審批時效大幅提升,“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成效顯著,6個項目納入規劃。

“從綜合部門到業務部門,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從比較宏觀層面到最微觀層面,援藏兩年多來,收穫了很多。”劉海濤説,交通人是開路先鋒,能去許多人到不了的地方,可以深入細枝末梢第一線。他去過西藏許多地方,把最基層或者最艱苦地區的現狀、需求反饋回去,搭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

交通是西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領域。劉海濤説:“10多年前來過西藏,那時拉薩至貢嘎機場高等級公路還沒通,交通很不便捷。現在基本上到哪都沒有問題。原來有些地方必須坐越野車去,現在坐個轎車可以開到珠峰腳下,這都是因為交通發展。依託綜合交通網,快遞的本地倉搞得很好,買東西‘當日達’和‘次日達’在拉薩都可以實現。”

用心用情,“四好農村路”振興鄉村

淩晨一點、淩晨三點,最晚的一次淩晨五點半……這是中央單位第十批援藏幹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農村公路處副處長周亮的加班時刻表。

“投入感情去聽需求和聲音,花心思去想如何破解,然後用行動、方法去落實到位。”周亮在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四好農村路”、鄉村振興等工作,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今年1月22日,為了推動那曲市赤多鄉的一個農村公路項目建設,周亮帶著所有參建單位的代表去項目現場。

海拔4100米,零下27攝氏度。“我就跟他們説,所有人,全都在這,穿著你們現在的衣服下車,現場把這個事情解決好!”周亮説,沒有路,高壓線設備拉不過去。先通路,才能通電。這幾個相關單位的代表平時都在拉薩的辦公室裏,老百姓等了4年,只能靠白天太陽能儲能發電。“説實話,當時凍得兩腿真的是一動不動。但能夠推動解決問題,心裏是暖的。”周亮説。

據悉,自2014年以來,西藏累計安排農村公路建設項目5805個,新改建農村公路5.87萬公里。到2023年年底,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3萬公里。在“四好農村路”建設中,累計吸納農牧民群眾就業7.5萬餘人次,創收21億元。

周亮説,現在援藏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但是在西藏農村還有一些低收入群體,他思考最多的是“四好農村路”如何造福農村、農業、農民。

周亮有很多農民朋友。下鄉時見到一個16歲的孩子,因為營養不良看起來只有12歲的樣子,他留下聯繫方式,讓她有困難就給自己打電話,並常常拜託鄉長慰問這家人。

今年5月,廳領導設想培育高海拔地區第一支異地搬遷農牧民施工隊,通過項目建設教授農牧民技能。周亮近期做了一個回訪,已經有13名掌握技能的農牧民自己出去就業了,一天可以掙200多元。

“努力是有成效的,是看得見的。”採訪結束後已是晚上9點,周亮又返回辦公室加班了。

組團援藏,數字交通邁入“快車道”

“我們謀劃了西藏交通資訊化建設的‘路線圖’。來了之後,圍繞資訊資源集約安全、業務管理線上協同、運輸服務智慧便民、發展環境創新高效發展目標,制定《推進西藏數字交通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五個一’數字架構,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平臺和一個中心。”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交通運作指揮中心,中央單位第十批援藏幹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通信資訊中心副主任李軍向記者展示了西藏數字交通建設新成果。

記者在大螢幕上看到,重點路段實時監控視頻、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情況、智慧交通綜合資訊數據等一目了然。

李軍介紹,為充分對接交通運輸部資訊化建設資源,中國交通通信資訊中心與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西藏數字交通建設工作專班,選派12人到西藏駐場辦公,開啟數字交通“組團式”援藏新模式,攜手推進數字交通項目實施,構建長期可持續的援建模式。雙方按照“五個一”——智慧服務“一平臺”、數據資源“一中心”、決策支援“一大腦”、資訊通信“一張網”、地理資訊“一套圖”的總體架構,推進智慧交通綜合資訊平臺、交通運輸數據資源整合與應用、公路智慧化綜合管理系統、公交一卡通互聯互通等系統建設。

記者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行業數據中心已初步建成,有效匯集16個資訊系統、757項數據資源、5億余條數據,實現廳屬系統數據應接盡接;完成230台公交刷卡終端設備安裝改造工作並實現“交通聯合一路通”小程式二維碼乘車,全區7市(地)實現與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西藏智慧交通綜合資訊平臺已基本建成,將實現公路“建、管、養、運、服”各類業務流程的統一管理以及自治區、市(地)、縣(區)三級協同管理。

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李軍舉例説,那曲市交通運輸局最近開始運作智慧服務“一平臺”系統,所有數據可以在系統直接上報。原來只能通過郵件或者傳真,此舉也為行業管理提供了便利。“以前很多數據都查不到。大家把數據都錄進來之後,能夠通過系統看到全區交通運作全貌。這有利於提升行業各業務融合應用和協同運作,為西藏交通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奠定基礎,助力西藏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

政府資訊公開 交通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