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武陵山區的“褶皺”裏,10.1公里的X037線博世科至紅石林景區公路(以下簡稱博紅公路)如銀帶纏繞山間——西接G352國道,東連紅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串聯起省級産業開發區與四個傳統村落。這條曾坑洼泥濘的水泥路,如今以瀝青鋪就“黑絲帶”,用三色彩虹線勾勒輪廓,讓古丈的山水之美、民俗之韻被更多人看見。它不僅是通行之路,更是奏響顏值、産業、文旅三重變奏的鄉村振興“黃金道”。
顏值蝶變:從“泥濘路”到“景觀廊”

“以前雨天開車像‘跳探戈’,現在平穩得能端穩茶杯!”經常往返縣城與紅石林鎮的司機老張,道出了博紅公路的蛻變。今年3月,古丈縣實施博紅公路提質改造工程,這條路完成了徹底的“顏值革命”:“白改黑”工程讓10.1公里路面全線瀝青鋪裝,告別了積水泥濘的舊貌;18個彎道鏡、48塊警示標牌、48盞太陽能爆閃燈與84組震蕩減速標線組成“安全矩陣”,500米新增波形護欄像衛士般守護邊坡。
路域環境更添亮色:1767米邊溝清淤見底,紫玉蘭與紅葉石楠沿線路肩鋪展,9塊文化宣傳牌點綴其間。最亮眼的是新增的彩陶彩虹線,在陽光照射下與紅石林的丹霞地貌相映成趣,成了遊客打卡的“網紅地標”。“開車走這條路,窗外是地質奇觀,路邊是花草長廊,旅途本身就是風景。”來自長沙的遊客李女士舉著手機連拍不停。
産業起舞:“金扁擔”挑起千行百業

“公路提質了,獼猴桃從採摘到裝車只要20分鐘,損耗降了一大半!”團結村果農向大姐的果園裏,剛摘下的獼猴桃正通過博紅公路運往冷鏈倉庫。這條路串聯起千畝柑橘園、生態茶園與獼猴桃基地,讓“山裏貨”加速出山——富康農業的茶葉當天就能送抵長沙茶市,土家臘肉、生態蜂蜜通過電商銷往全國,運輸成本直降三成。
工業發展同樣借路起飛。規劃投資10億元的曉光新材料基地順利投産,南方水泥、鑫科牧業等企業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15%,産業開發區46家企業形成集群效應。“出家門進廠門,每月能掙4000多!”馬達坪村的田大姐在新材料基地上班,不用再背井離鄉務工。據統計,這條路已帶動沿線創造1500余個就業崗位,實現“一路通,百業興”。
文旅共生:“串珠鏈”激活深山寶藏

“以前遊客到了紅石林,想轉去坐龍峽得繞路1小時,現在20分鐘直達!”紅石林景區負責人算了筆賬:公路串聯起紅石林、坐龍峽、老司岩古寨等景點後,今年已引流15.5萬人次,旅遊創收突破2045萬元。
“公路+文旅”的融合效應持續釋放:沿線培育10余家特色民宿、20余家農家樂,直接解決60余名當地居民就近就業,推動古丈縣旅遊發展從“單點分散遊”向“全域聯動遊”深度升級,進一步釋放“路連景、景帶業”的旅遊經濟活力。文旅融合更讓非遺“活”起來:墨戎苗寨的銀飾鍛造、土家織錦通過遊客傳播走向全國,農耕文化體驗基地裏,研學團隊跟著村民學種“提督貢米”。
如今的博紅公路,既是“暢安舒美”的出行路,也是“優融興産”的發展路。它在武陵山區寫下生動注腳:最美農村路,美在顏值,更美在激活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